周駿 李勇 李梅
[摘要]文章指出了應用型本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闡述了全程全方位育人模式構建的理論依據,分析了全程全方位育人模式構建的目標與思路。應用型本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全程全方位育人模式構建應以“立德樹人”為中心環節,堅持“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兩個基本方向,實現學校、家庭和社會全員參與。
[關鍵詞]應用型本科院校 思想政治教育 全程全方位育人
[作者簡介]周駿(1978- ),男,江蘇南京人,金陵科技學院,講師,碩士;李勇(1987- ),男,江蘇淮安人,金陵科技學院,講師,碩士;李梅(1980- ),女,江蘇宿遷人,金陵科技學院,講師,碩士。(江蘇 南京 211169)
[課題項目]本文系2017年“江蘇省社科應用研究精品工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項課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路徑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17SZA-08)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8)24-0049-03
《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價值引領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和各環節,形成教書育人、科研育人、實踐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文化育人、組織育人長效機制。”應用型本科院校是在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發展進程中出現的,重在培養服務地方的高素質人才。可見,應用型本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全程全方位育人模式構建具有重要意義。
一、應用型本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
1.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全面性。我們針對應用型本科院校近千名學生開展問卷調查。調查發現,目前在應用型本科院校中,思政課教師、輔導員、班主任仍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力軍,而學校管理人員和服務人員的參與度和參與效果都不理想。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形式上,大部分學生參加過課堂教育、班級活動和講座培訓,而只有不到一半的學生參加過主題黨日活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和勤工儉學。雖然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多樣化,但是部分教育形式學生參與度不高,未能達到預期的育人效果。此外,思想政治教育未能貫穿學生學習全過程,針對性和有效性有待加強。
2.未能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共同參與。調查發現,大部分學生認為學校與家長的聯系是有必要的,但有近三成的學生反映目前學校與家長的聯系不密切。在社會活動方面,只有26.48%的學生經常參與教育性社會活動,大部分學生只是偶爾參加甚至從不參加。在活動類型方面,主要集中在社會調查和志愿服務。可見,家庭和社會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缺乏深刻的認識,未能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
二、應用型本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全程全方位育人模式構建的理論依據
應用型本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全程全方位育人模式構建既要立足學生實際,也要謀求學校發展。
1.多元智能理論是全程全方位育人模式構建的理論前提。霍華德·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每個人身上都同時存在七種智能,包括言語、邏輯、視覺、身體、音樂、人際交往之力和自我內省智力。這些智能雖然同時存在,但是在每個個體身上發揮的作用各有不同,教育和訓練可以讓每個人的智能發揮到更高的水平。不同個體智力結構的差異性,決定了應該采用適合不同智力特點和認知方式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策略。多元智能理論強調開發性,認為后天的針對性教育可以提高每種智能,一個人多元智能發展水平的高低關鍵在于開放以及開發的持續性。因此,應用型本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以生為本”,重視全程全方位育人。
2.發展的觀點是全程全方位育人模式構建的理論基石。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是變化發展的,要堅持發展的觀點。應用型本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是處在不斷的發展變化中。以微博、微信為代表的自媒體的出現,對應用型本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產生了巨大影響。應用型本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把握時代發展規律,堅持與時俱進,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三、應用型本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全程全方位育人模式構建的目標與思路
1.全程全方位育人模式構建的目標。其一,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為切實加強黨對高校的領導,落實全面從嚴治黨的要求,牢牢掌握黨對高校工作的領導權,必須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和各環節。
其二,形成育人合力,增強育人效果。全程全方位育人模式構建是在遵循教育規律、思想政治工作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的基礎上提出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徑主要有教學路徑、組織路徑、活動路徑、管理路徑、服務路徑和文化路徑。應用型本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整合育人路徑,形成育人合力,防止出現管理人員只做管理工作、服務人員只做服務工作、教學人員只管教學等各自為政的現象。基于上述認識,我們提出“應用型本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全程全方位育人模式”(如圖所示)。該模式以“立德樹人”為中心環節,堅持“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兩個基本方向,實現學校、家庭和社會全員參與。
2.全程全方位育人模式構建的思路。其一,以“立德樹人”為中心環節。“立德”就是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道德,“樹人”就是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之人。應用型本科院校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務,多渠道育人,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應用型本科院校教育工作者,無論是在教學、管理或是服務崗位上,都要時刻不忘自己是一名思想政治工作者,不忘育人初心,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 價值觀。
其二,堅持“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兩個基本方向。全程育人是指育人時間上的全過程。應用型本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應以學生為本,根據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特點安排相應的教育內容,因材施教,實現全程育人。例如,低年級學生傾向于通過思想政治教育課堂渠道、學校社團活動等形式接受思想政治教育;高年級學生則更傾向于通過創新創業教育、就業指導等形式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全方位育人是指在學校、社會、家庭的大環境中,通過不同途徑、采取不同措施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堅持全方位育人,需準確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各路徑的優缺點。例如,教學路徑最直接,但對高年級學生的影響力較小;服務路徑有時只顧著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未有效發揮教育的作用。因此,全方位育人強調多種育人路徑相結合,以實現育人效果的最優化。
其三,實現全員參與。思想政治教育育人主體包括思政課教師、輔導員、班主任、管理人員、服務人員、行政人員和其他專任教師等。思政課教師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承擔者,對學生的影響最大。輔導員、班主任直接面對學生,對學生的影響也比較大。而管理人員、服務人員、行政人員和其他專任教師,由于缺乏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經驗,難以很好地履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職能。此外,家庭和社會對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支持也不夠。因此,高校亟須搭建一個全員參與的思想政治教育平臺。該平臺在組織層面,由校領導牽頭,成立專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在制度層面,制訂思想政治教育實施方案。同時,學工部、團委以及各職能部門結合工作實際,制定各自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二級目標,并設立考核標準。在執行層面,構建思想政治教育評價體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對各成員單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進行檢查。對各類人員考核時將思想政治教育作為考核因子,確立權重比例,進行打分評比,并計入個人年終考核。總之,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單靠一個主體、一個部門不可能達到良好的育人效果,必須通過多主體、多部門協同合作。
值得一提的是,實現全程全方位育人的關鍵是抓好三支隊伍:思政課教師隊伍、輔導員隊伍和宣傳思想工作隊伍。思政課教師的職責是傳播正確的理論和主流的聲音,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學生頭腦。輔導員與大學生朝夕相處,要努力成為大學生的人生導師和知心朋友。宣傳思想工作者要有高度的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鑒別力,不斷創新工作方式方法,學會用大學生的話語體系做思想工作。
綜上所述,應用型本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實現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核心是深入挖掘各項育人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思政教學”,即思想政治理論課,僅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個層次。“教學思政”,即在各學科的教學中挖掘和滲透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個層次。而“思政育人”,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則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高層次。
[參考文獻]
[1]王占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實現全程、全方位育人[J].教育研究,2017(8).
[2]胡國良,徐國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員育人”工作的幾點思考[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
[3]陳小虎.新型應用型本科院校改革發展中的十個困惑與思考[J].中國大學教育,2014(7).
[4]唐開晟,夏雪.多元智能理論在高職思政教育中的應用[J].職教論壇,2010(32).
[5]劉英娟.地方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育人”機制的創新探究[J].教育與職業,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