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建
【摘 要】初中地理是義務教育階段中學生認識地理環境,形成初步的地理技能和觀念的一門必修課,其兼有社會學科和自然學科的性質。初中地理能夠培養學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意識。初中地理教學的教學方法尤為重要,筆者就初中地理教學中的幾點有效教學方法進行粗略分析。
【關鍵詞】初中地理 教學 策略
地理是研究人類與地理環境關系的一門科學學科。地理學科的實用性確定了它作為一門基礎性學科的重要性,大到宇宙奧妙,海陸變遷,氣候異常,資源開發,區域環境的發展與保護等,小到人的衣食住行各個方面。這門學科引導學生去認識環境,教學生如何去適應環境,改善環境,使人類與環境更好地進行協調發展。學習地理能夠培養學生的基本地理素養,培養學生主動探索人與自然環境關系的興趣。
一、創設問題情景,營造教學氛圍
課堂教學是學生獲得教育的主要途徑,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在教學中,問題設計是否新穎、是否具有啟發性、是否符合初中學生的好奇心理,關系到學生能否有效地進行探究活動。教師要立足于教學內容,精心創設問題情境,為學生的有效探究鋪路。例如,在學習“人口與人種”一節中的“世界的人口增長”時,教師可以設計一個問題:“世界人口增長的快慢對當今社會有何影響?”“正確的人口政策是怎樣的?”等問題,讓學生小組進行討論,展開探究;然后進行發言,集思廣益,開闊思路;最后進行全班交流展示,抓住中心點,各抒己見。有的學生認為:人口自然增長率快對人口零增長或負增長的國家有利,人口自然增長率慢則對人口增長過快的國家有利。有的學生還提出:在發生戰爭而導致大量人員死亡的時候,人口自然增長率快會有好處等等。這時教師可以再引導學生去思考本節教學中一個最根本的問題:什么樣的人口政策才是正確的?通過問題的有效引導,使學生理解人口增長與自然、環境、社會、經濟的關系,從而樹立正確的人口觀。通過學生之間的探究交流和師生之間的互動教學,促進了學生的思想和情感的交流,既培養了學生合作探究的學習意識,還充分發揮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引導作用。
二、精心設問,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
通過引導學生轉變看問題的角度,培養創造性思維的靈活性。中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往往會犯單向性思維的錯誤,這種情況下,教師引導他們轉換思考問題的角度是至關重要的,往往有“驀然回首”之功效。例如:在學習中國海洋相關知識時,問到:“南海諸島的島嶼都很小,它們還值得國家去守衛嗎?”問題雖然幼稚,但很實際。教師僅從島嶼本身去解釋是很難有說服力的。這就需要教師轉換一個角度來思考:根據《海洋法公約》規定:“島嶼擁有與大陸一樣的權利。可以圍繞島嶼劃定其領海、毗連區、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等等各類管轄海域。”此外,據海洋學家測算,一個面積為2平方千米的小島,從圍繞該島的領海基線起劃定寬度為12海里的領海,則該小島即可擁有面積為400平方千米的領海海域,此外還有12海里的毗連區及從領海基線起算寬度為200海里的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可想而知,為什么不能放棄那些看起來很小且毫無價值的孤島了。教師把審視問題的角度進行變換而使問題變得明了,充分鍛煉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靈活性。思維是人智慧發展的核心,青少年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知識面的拓寬,思維也逐步地從具體的感性思維向抽象的理性思維過渡。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的引導無疑是關鍵的影響因素,無論是對其思維模式、方法或是深刻性、廣闊性、靈活性和創造性都有重要影響。
三、知行合一,提高學生知識實踐能力
學以致用是教學的重要目的,也是重要目標之一。在初中地理教學中要讓學生將所學知識實際運用起來,學用結合,知行統一,在面臨實際問題時能夠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分析并解決。提高學生的實踐運用水平也是初中地理新課程標準提出走向生活的教學理念。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設計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相關的問題,充分發揮教學中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例如,要購買不同質地的服裝應如何準確選擇產地?購買羊絨制品選擇內蒙古,純棉制品可選擇山東、河北等華北地區,絲織品則可以選擇江浙、珠三角等地區,特定的自然環境會形成不同的農業區域和工業分布。通過將所學知識與實際問題相結合,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增強學生的地理應用意識,還能夠加深學生對于所學知識的理解,使學生深入體會地理與生活之間的聯系,形成濃厚的學習興趣的同時提高知識運用于實踐的能力。
初中地理教學不應僅僅限于課本的內容,而要立足于教材,采取靈活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以教材結合實際,以實際呼應教材,還要根據教材內容進行相應拓展。初中地理教學是一個系統工程,教師要善于發現教學過程中的不足,并進行及時地改正,尋找出更適合學生的教學模式,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潘福齊.初中地理要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J].學周刊,2016(22):48-49.
[2]辛亞敏.初中地理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J].學周刊,2014(29):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