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金海
【摘要】小學假日數學與課堂數學有著本質的區別。文章在對“假日數學”基本類型進行分析的基礎上,結合“假日數學”的特點與內容選擇,對小學“假日數學”活動設計與操作步驟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小學“假日數學”;基本類型;內容選擇;特點
每當假日來臨,總聽到家長們為使自己的孩子如何過好假日而發愁。假期不能使孩子過于放縱,也不能繼續安排大負荷任務,需要拿捏好分寸。“假日數學”思維就是為解決這一問題而形成的。 我們所說的“假日數學”是指適合小學生在假日中學習的數學,具體來說就是充分利用假日時間寬松、空間廣闊的特點,教師或家長通過精心設計、組織和安排,通過對小課題的研究,讓學生在多姿多彩的生活情境中,在多種多樣的實踐活動中,在自發自愿的合作中交流中,享受“快樂數學”,感知“現實數學”,掌握數學知識技能,感悟數學思想方法,學會實踐與綜合應用,力求把抽象的數學變為學生看得見的數學事實,把抽象的數學知識“物化”,讓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社會,并且自我培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讓學生充分體會到數學的趣味性和實用性,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一、“假日數學”的基本類型
(一)短假期“假日作業”
短期“假日作業”,也可以說不是真正的“假日作業”,主要是數學日記及一些課堂教學延伸的作業。數學日記所包含的內容是豐富多彩的,可以說只要是有關數學的知識、技能、意志、情感等都是數學日記的內容,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1.課堂日記。主要是記錄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的情況,包括對知識技能的掌握、聽講及應用等情況。如:
我們今天學習了“圓錐體”,知道了什么是圓錐體及其特點,圓錐的側面展開圖是一個扇形。昨天晚上老師要我們做一個圓錐時,大家都不知怎樣去做,一般都先把紙卷起來,再用剪刀去剪底圓,都做不好,現在我明白了,只要先畫好一個圓,再取其中的幾分之幾,再卷起來,就行了。這節課我們還做了一個小實驗,用圓錐裝沙子,倒了三次才將等底等高的圓柱體裝滿,所以,圓錐的體積就是等底等高圓柱體的三分之一。
2.考試日記。主要是記錄學生在考試前的準備、考試中的做題和考試后的經驗總結等情況。例如:
今天,數學試卷發下來了,我原來估計至少90分以上,誰知一看才考了75分。我很傷心,做題時都是因為自己太粗心,如在計算時我都認為太簡單而進行口算,一下就扣了12分,還有填空題,單位寫漏了就扣了6分。兩道應用題都是算式對結果錯,我太不應該了。
3.生活日記。主要寫學生在實際生活當中遇到的事情,有親身體驗的數學情景,使學生感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例如:
今天爸爸帶上我和他的同學三家一起去神仙居游玩,到了售票口,上面寫著,大人每人65元,1.4米以下小孩可免費,10人以上可享受八折優惠。可我們只有6個大人,3個小孩都可不買票,爸爸說,不差這幾元錢,就準備買票。我一算,如果再有4人,就可省下72元錢,我可以買很多學習用具呀!何不等等看有沒有和我們一樣的散客呢?我把想法告訴了爸爸,他很高興,同意了我的想法,并大大夸贊了我一番。
還有探索日記、合作日記、思維日記等日記形式,讓學生評價記錄學習情況,不僅可以對所學的數學內容進行總結,而且可以像和自己談心一樣寫出自己的情感態度和困難之處。
(二)長假期“假日作業”
長期“假日作業”,主要是寒暑假開展的小課題研究活動作業。組織學生從感興趣的學科以及生活中選擇研究專題,以個人或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課外研究。通過研究,學生能夠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培養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初步形成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其活動程序如下。
1.主題的選定。組織教師選定一些小課題,讓學生自行選擇,成立課題組。
2.制訂方案。待課題選定后,指導教師及時為學生提供參考書目,提出課題研究的初步方案,方案包括組成人員、主要內容、具體實施步驟及人員的分工、所需的準備工作。
3.研究的開展。主要包括收集資料、問卷調查、實地采訪、進行實驗等幾方面的內容。研究過程中遇到挫折甚至毫無收獲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教師實實在在地引導學生去實踐、去研究。
4.形成結果。課題完成后,有相應的成果,包括論文、作品、產品的設計方案、建議及課題研究過程中的體會、收獲和感想等。教師對學生的作業要進行評審,而且以適當的形式進行一次答辯,寫上教師的評語,將結果進行多種形式的展示。
二、“假日數學”內容的選擇
(一)適應性
作業內容的選擇與學生的身心發展水平相適應,一方面要降低一些知識的難度,使作業內容深度適合絕大多數學生,不會造成過重的學習負擔,另一方面要有利于激發學生對數學科學的興趣,并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
(二)探究性
當今教育改革的一個趨勢是重視探究活動,強調把科學探究作為獲取知識和認識世界的一種方法,并且通過學生動手“做科學”,使他們親身體驗探究的快樂。在“假日數學”作業內容的選擇上,通過收集、處理信息和交流成果等,讓學生學會各種科學方法。
(三)教育性
作業內容的選擇要有利于潛移默化的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教育,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科學態度及科學的價值觀,為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四)時代性
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根據學科知識的發展,更新作業內容,如根據我國某月某日無人駕駛的宇宙飛船成功返回的事,設計一次搜集調查作業,增加學生天文、地理、氣象等方面的知識內容;另一方面根據未來社會對人才培養的要求,對學生加強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三、假日數學的特點
(一)技能訓練的“生活化”
技能訓練“生活化”著眼于學以致用,而非學以致考。讓學生走向社會,把“小課堂”中所學的知識應用于“大課堂”之中,有利于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提高。如教學了統計圖表后,就可以將學生分組,對經過學校大門口的機動車和非機動車進行流量統計,并要求學生制成簡單的統計圖表,還讓學生根據所制的圖表提出緩解高峰流量的建議及他們上下學時應注意哪些方面,對于校門口的車輛高峰要求學生對學校提出建議。這種實踐性作業不僅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而且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讓學生感受到知識的價值。
(二)思維訓練的“生活化”
由于學生思維的創造性訓練是一種心智技能活動,是內在的隱性活動,因此必須借助外在的動作技能、顯性活動作基礎。在教學中,要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通過“再創造”來學習知識,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為目的,達到能力的創新。
如在教完“利息”之后,人教版教材年利息仍然選用中國人民銀行1997年10月23日公布的利息辦法,遠遠高于現在銀行的實際利息,存在著一定的滯后性,不便于學生的理解運用。針對這一現象,我設計了這樣的練習:調查1997年~2002年銀行的年利息,把搜集到的數據繪制成統計圖,并從中看出近幾年年利息的變化情況,你認為這種變化說明了什么問題?(可以向你的父母親請教。)
(三)日常生活的“數學化”
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逐步具備把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技能運用到日常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的能力,認識到“數學是生活的組成部分,生活離不開數學”,要養成事事、時時、處處吸收運用數學知識的習慣,調動他們主動學習數學,創新性運用數學的積極性。如教師在低年級的數學教學中,可以提出“你今年幾歲啦?你身體有多高呀?體重有多少?比一比你和你的同桌誰重?……”這些都是小學生經常遇到的問題,而要準確地說出結果,就需要我們量一量、稱一稱、算一算,這些都離不開數學。
譬如我在教學了“折扣、成數”之后,與語文及自然老師商量,并聯合起來在國慶節放假期間布置這樣的練習:“分小組去調查自己村中的幾戶人家,了解他們種同樣多的地的情況下,去年和今年的水稻收成情況,根據收集的數據算出這幾戶人家今年比去年減產了還是增產了幾成。思考:是什么原因使今年的水稻減產了?把你們認為可能的原因列出來。”小組中的學生分工進行原因的調查,完成調查后,合作寫出一份調查報告,并給農民伯伯們提一些建議。前半部分是實際應用了百分數(成數)知識,沒有給出具體數據,需要學生自己調查完成;后半部分是學生調查造成減產的原因:①與經常下雨有關;②管理不當,病蟲害的緣故;③空氣污染原因;④水稻品種問題等。以上問題屬于科學知識。最后讓學生寫出報告和建議則要運用寫作知識。
“假日數學”強調數學教學與社會生活密切聯系,在數學知識傳授和數學能力訓練的過程中,教師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內容;在參與關心學生生活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學會運用所學知識為自己的生活服務。這樣的設計,不僅貼近學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學生的需要心理,而且也給學生留有一些遐想和期盼,使他們將數學知識和實際生活聯系得更緊密。
【參考文獻】
[1]朱臘娣.假日因作業而精彩——淺談假日作業如何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J].小學教學參考, 2012(24):26.
[2]李希貴.用數學思想方法管理假期生活[J].中小學管理, 2013(01):51.
[3]顧海英.如何提升小學假日數學作業的有效性[J].教育科研論壇, 2011(0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