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東林
【內容摘要】現階段,教育改革以信息化為導向快速前進。而信息技術這一課程對中學階段來說極為關鍵,其可對學生相應信息素養、技能等實現針對強化。而農村教學因條件所限,信息技術不論是教學質量還是效率都無法得以明顯提升。本文便從農村中學出發,對教育現狀及其改善策略進行探討總結,以期為教學質量及其成效的有效強化作出貢獻。
【關鍵詞】農村中學 信息技術 教學現狀 策略分析
引言
信息課程以新課改為導向變化較大,其不僅要對諸如基本理論、操作等進行傳授,還需指引學生從信息出發對從獲取到應用等多方技能進行有效掌握。對農村中學而言,其信息教學存有較多機遇,但受諸如師資薄弱或者設施水平等限制,導致教學受阻明顯。因此,教師需從農村條件出發,對教學模式等進行針對轉變,確保信息教學得以有效強化。
一、信息技術課堂現狀簡析
1.課改對教學的新要求
首先,基點設置存有差異。課改前其內容設置較為細小與瑣碎,而課改后其設置多基于學生相應信息基礎。其次,教學內容于課改前主要以基礎理論或者是諸如excel、word等基礎技能為主。課改則推動教學以模塊為導向,使學生在對已學信息技能進行調動的同時,還可對其信息處理等能力實現強化。第三,信息課改以知識技能、價值觀等為基礎,而后者則為課改前后本質差別。
2.學生相應信息素質不高
城建進程愈加深入使得部分農村配以現代設備,但這僅為農村家庭較小部分。此外,部分農村小學并未對信息課程等實現針對開設,導致小學生無法對信息知識等進行提前掌握。因此,當其步入中學時,因其未對計算機等普遍接觸,使其信息素質無法有效提升,使得信息教學受限。
3.信息教育并未得以深層關注
(1) 課時安排不多
對農村教學來說,教師多以應試教育為導向。教學安排也多對中考科目等進行偏向,進而導致信息課時安排不多。很多中學都以每周一節等形式進行安排,部分甚至兩周才可安排一節,使得課時安排無法與信息教學相契合,無法對學生信息技能等實現強化,不論是教學進程還是質量不能與課改要求相符。
(2)并未獲取社會深度認同
以往教學多以單導模式為主,教師僅對專業課程等進行重視,家長也僅僅關注升學成績,進而導致信息課程無法得以深度認同。而部分中學對課改順應僅僅浮于表面,表面雖倡導綜合發展,其實質等受以往教育所限,導致課改向著紙上談兵發展。再加之信息課程在設置方面并未對學生特點加以考慮,為確保主修成績得以提升,信息課則多以短時強化為基礎。
(3)學生未形成正向認知
現階段,計算機不論是便利優勢還是吸引力等都十分顯著,但其多表現于城市。農村因條件受限使得信息影響不高。因此,農村學生對其接觸較少,再加之信息價值對其并無較大意義,無法形成正向認知。即時對計算機等進行關注,也僅局限在新聞或者是游戲方面,無法對其內容實現深刻觸及。
二、強化信息技術教學的有效策略
1.以農村現狀為基準進行教學設計
首先,教育部門需要從農村條件出發,確保信息課程和教學相匹配,不論是主修成績還是輔助學科都應得以深層關注。此外,教育管理也應從本質上對以往單導模式進行改善,以學科均衡為基礎進行課程設計。同時,對于諸如信息技術等輔助學科來說,若成績優秀則需賦予獎勵,并對打著素質教育之名本質卻以應試為基礎的教育實現遏制。其次,農村中學還需以電視等手段對信息技術進行高效宣傳,轉變父母成績傾向等觀念。
2.轉變應試模式,鼓勵全面學習
首先,師生應轉變以往學科理念,將綜合發展融于教學。而信息教學也以理念轉變為前提。教師應以信息技術為導向來調動學科興趣,并把其他學科融于信息教學,從而確保學生可對知識實現有效更新、創造。
其次,教師應改善以往教材理念。傳統教材無法與信息教學相匹配,為確保農村教學緊跟時代,教師需要從信息技術相應特點出發,并與學科內容等實現結合,按照課程難易來設計教學。
第三,師生應對教學觀加以改善,實現“以生為主”,確保諸如自主、探究等能力得以有效強化。現階段,教學切忌以單向傳授為基礎,例如搜索引強或者是資源平臺等都可實現資源獲取。此外,父母教育不應僅以學科成績為主導,需重視綜合能力等的強化。
3.以氛圍營造為手段對學生興趣等進行有效調動
對中學教學而言,不論是信息課程還是主學科都需對學生學習實現鼓勵與誘導,并以氛圍營造為主。例如,對打字指法進行訓練時,教師應以愛玩心理為基礎,利用諸如打字通等游戲軟件來調動練習興趣,確保教學憑借輕松氛圍使學生對指法等實現有效掌握,增強信息教學效率。此外,還可從示范教學出發,也就是教師展示而后邊學邊練。但該方式多與簡單內容相匹配,若教師僅單純示范,學生并不能立即消化。
4.從設問出發,對自學以及協作等意識加以強化
理論學習需以教師為依靠,而后續實踐則應以生為主實現自主練習。對信息技術來說,不論是操作還是學習方法等較為紛繁復雜,教師切忌僅對基本操作加以強調,應該從設問出發,對操作實現正向引導,從而使操作更易接受、掌握。此外,解答問題也應指引學生從團體角度考慮,確保其集體、團結等意識得到有效培養。
總結
總之,農村中學若想推動信息技術教學更富高效性,必須以學生實際為基礎實現因材施教。教師可從氛圍營造、模式轉變以及巧妙設問等方面著手,對學生興趣實現有效調動,在對其實踐等能力進行強化的同時,增強教學效率、質量。
【參考文獻】
[1]鄭惠英.農村中學信息技術教學與學生信息素養培養[J].新課程(下),2017(8):106.
[2]廖莉.農村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先學后教的運用探究[J].電腦迷,2017(6):61.
[3]張貝貝,李玉斌.農村中學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優化教學信息能力的調查研究[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4(16):63-66.
[4]吳代財.農村中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現狀調查分析[D].華中師范大學,2014.
(作者單位:廣西岑溪市三堡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