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小淳
【摘 要】新媒體的快速發展不僅從根本上改變了新聞的生產方式以及傳播途徑,也改變了人們的新聞獲取方式和閱讀習慣。本文從新媒體自身特點出發,探討當下新聞領域在內容生產和傳播方式上的深刻變革,以及新媒體對新聞的二次催生和影響。
【關鍵詞】新媒體;新聞生產;傳播
中圖分類號:J95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8)12-0226-01
互聯網科技的高速發展為新媒體衍生奠定了基礎,“實時性、海量信息、裂變式傳播”等等已成為新媒體的自身特點。而隨著新媒體媒介的日益成熟,也出現了一些新特點,如更加多元化的內容生產和傳播主體、信息定制化等。本文主要從當下新聞內容的生產和傳播兩個方面來探討新媒體影響下新聞自身發生的變化,同時就這種改變對人們生活的影響和對新聞本身而言的影響進行分析。
一、新媒體對新聞內容產生的影響
(一)實時新聞,全天候更新
由于新媒體是在市場體制下被催生的,追求效率和市場最大化是其商業特征,同時新媒體內容的審核和把關沒有傳統媒體如電視和報紙那樣復雜和嚴格,這也保證了新媒體能夠在第一時間推出世界各地發生的新鮮事,相比傳統媒體更具時效性。
(二)海量新聞,多端口百花齊放
互聯網是浩瀚的信息海洋,每天源源不斷的信息被生產消費,信息很快就被堙沒其中。而新聞的媒體屬性則被要求不斷生產新內容、報道新事件。受眾對新聞的巨大需求也使得大大小小的新媒體平臺的新聞產出量巨大,如今日頭條、騰訊新聞、界面,甚至是微博等新媒體平臺,都是新聞生產和傳播的端口。
(三)新聞信息定制化、個性化
新媒體的新聞內容生產相較傳統媒體最大的區別是新媒體對新聞內容的生產真正實現了一對一、定制化的生產。傳統的新聞生產機制決定了新聞“點對面”的傳播模式,受眾沒有選擇觀看什么新聞內容的權利,只是被動地接受。新媒體在大數據的支持下,實現了信息分流,針對不同人群推送個性化新聞內容的定制化服務,更精準地滿足了用戶需求。
二、新媒體對新聞傳播的影響
(一)病毒式、裂變式傳播
新媒體中新聞的傳播打破了傳統媒體的單向接受,它賦予了人們主動傳播的自由權,因此一則新聞能夠很快在新媒體的關系網中得到裂變式傳播,這種傳播由于過于“兇猛”,被形象地比喻成病毒式傳播。互聯網的海量信息中,惹人眼球的新聞標題加大了獲得傳播的幾率,獲得更大曝光率。
(二)定制化、點與點對接
很多用手機客戶端看新聞的用戶都有體會,很多新聞會自動在手機桌面被推送,這便是新聞定制化的結果。強大的技術會根據每個用戶的喜好,為其推送相應的新聞內容,從而實現精準推送新聞,滿足用戶喜好,真正做到點對點傳播,這也是未來的發展趨勢。
(三)傳播打破時空限制
在傳統媒體時代,一則新聞很可能因為時間和地點的限制而被錯過,新媒體則借用人們的碎片化時間構筑了信息瀏覽網絡,彌合了時空盲點和無聊時刻,并能在任何時間和地點滿足人們對新聞的需求。在傳統媒體時代,一則新聞很可能因為時間和地點的限制而被錯過,新媒體則借用人們的碎片化時間構筑了信息瀏覽網絡,彌合了時空盲點和無聊時刻。
三、新媒體對新聞領域引發的不良影響
(一)速食看新聞,缺乏深度思考
2017年11月21日,一則關于北京市紅黃藍幼兒園虐童事件的新聞瞬時出現在各新媒體端,事件本身從曝光到發酵再到爆炸性傳播,幾乎在一天之內完成,這個傳播速度和廣度是十分驚人的。但回過頭來我們看到,人們對這則新聞的解讀幾乎完全是情緒的發泄、憤怒的轉發,鮮有人對其背后的真相、是否有虛假夸大成分、以及反映出的社會問題等做全面而理性的分析與思考。因此,要改善新媒體帶給人們的信息“傷害”,就要減少淺性閱讀,增加深度閱讀,培養獨立和深度思考能力。
(二)利用群體情緒,傳播虛假新聞
新媒體讓新聞內容生產的門檻降低,小到個人都可以成為新聞內容的生產源頭,這無疑降低了新聞的公信力和權威性,更可怕的是會增加虛假新聞流竄到網間的風險和隱患。人們在網絡上的情緒極易被煽風點火,增加了社會不穩定性的因素,因此需要網絡監管部門加大力度管控網絡新聞和輿論,加強信息把關,共建綠色網絡環境。
四、總結
新媒體時代的新聞生產和新聞傳播模式已經完全不同于過去,它的新鮮、海量、定制等優勢正在或已經被充分挖掘,同傳統媒體一起構成了當下人們獲取新聞信息的媒介網絡。新媒體是一把雙刃劍,只有走綠色網絡之路,加強監管和媒體自律,才可以為人類創造出可持續發展的網媒大環境。
參考文獻:
[1]熊影.新媒體環境下我國傳統媒體的生存方式初探[J].藝術科技,2017(05).
[2]謝誠.媒介融合背景下電視新聞傳播發展趨向分析[J].西部廣播電視,2017(17):62-63.
[3]李建偉,李夢龍.我國新媒體研究現狀及展望[J].出版廣角,2013(Z1):8-11.
[4]李嶺濤,黃燦.電視媒體應用微信的誤區及對策[J].中國記者,2013(10).
[5]曹玉枝.移動新聞客戶端發展走向探析[J].中國記者,2013(10):109-110.
[6]張志安.微博的興起和調查性報道的變革[J].新聞實踐,2013(03):9-11.
[7]尹韻公.當前網絡發展的新特點[J].新聞與寫作,2013(02):23-25.
[8]孟威.2011年網絡新媒體研究綜述與評析[J].社會科學管理與評論,2012(02):8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