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基于網絡技術創新的各種應用成果已全面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不僅工科領域的技術創新需要大量人才,藝術設計領域同樣需要,這對國內高校的藝術人才培養模式帶來深遠的影響和新的挑戰。現階段,國內藝術人才的培養依舊沿用傳統模式,與最新的技術應用相脫節,難以滿足新技術支撐下的大規模創新需求,也使藝術人才就業面臨困境。本文基于互聯網創新的現實需求和發展趨勢,針對藝術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路徑進行探討,以期為提升國內藝術高等教育水平提供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互聯網創新;藝術教育;人才培養
現階段,隨著互聯網技術深度融合到教育教學創新方法之中,對高校的本科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了更高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北大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明確提出:“隨著信息化不斷發展,知識獲取方式和傳授方式、教和學關系都發生了革命性變化。”[1]這要求高等教育走內涵式發展道路時,不僅著眼于培養人的專業技術應用能力,還要求培養服務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專業人才具備正確的價值觀、良好的思維方法和創新能力、規范的職業素養以及突出的綜合實踐能力。但國內主流的藝術類專業或藝術院校的人才培養體系依舊沿用傳統教育模式,不僅思想政治素質教育方式枯燥、陳舊,創新精神的導向和激勵也相對不足,面對日新月異的文化創意產業模式及其藝術創造理念的變革存在脫節問題,尚難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目前,中國藝術設計人才總體創新水平同未來將肩負的助推中國藝術和設計引領世界潮流的時代使命還有較大差距,亟待從高校專業人才培養體系上進行頂層設計的改革。因此,筆者擬從創新能力的內涵及其對藝術類人才培養的重要性角度切入,查找當下存在的問題,通過結合互聯網技術對藝術類人才培養的有利條件分析,繼而提出基于互聯網創新的我國藝術類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路徑和建設策略。
一、創新能力的溯源與內涵辨析
(一)創新能力思想淵源
創新能力培養在中國上下五千年發展史中,有著較多的教育手段及其思想。早在兩千多年,老子就曾提出過“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思想,在之后的發展過程中,創新思想未曾離開中國教育培養體系的中心。在1919年,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將創新引入教育目標中,將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作為主要教育目標之一,這一傳統延續至今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依舊是教育的重中之重。
(二)創新能力基本內涵
關于創新能力內涵國內學者對其未曾明確相關定義,每一個學者對創新能力定義都不相同,但根據相關調查能夠發現,大部分學者對于創新能力的基本內涵有三種觀點,首先,一些學者認為創新能力是學生或者個體運用自身的經驗以及已知信息產生一種獨特的能力,其能力主要包括創新意識、創新技術以及創新思維;其次,一部分學者認為創新能力有兩個相關部分,第一部分為對已知知識的獲取從而進行重新組裝進行運用,另一部分為對新思想的研發;最后,一部分學者認為創新能力應具備相應的知識結構,其中應該包括基礎知識、專業知識以及工具知識,最終將其進行整合為全新知識,從而形成創新能力。以上三種觀點表達方式雖有不同,但基本內涵相似。
二、創新能力對藝術人才培養的重要性
(一)創新能力是人才綜合素質的重要體現
創新能力是一個人綜合素質的重要體現,高等教育走內涵式發展道路必須強化人才創新能力的培養,以適應社會不斷發展進步的需求,從而為我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提供支撐。我國藝術人才培養目標之一就是使學生能夠在藝術創作中展現人格魅力和時代風貌,既具有社會責任感,又具有很高的綜合素質和極強的實踐運用能力,從而適應藝術設計產業日益需求復合型人才的發展趨勢。
(二)藝術創作從業者日趨重視終身學習
目前,隨著知識經濟時代加速到來,現代社會的知識更新率不斷提升,陳舊知識淘汰周期不斷縮短,藝術創作思維和創新理念要跟上并推動社會的發展進步,人們的知識選擇獲取能力、新事物接受能力、知識整合轉換能力顯得更為重要。目前,國內高等教育事業改革不斷深化,人才的培養模式開始向終身學習方向轉化,持續不間斷的職業生涯學習將成為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才能保證藝術創作成果能夠在激烈的競爭中不被時代所淘汰。
(三)創新能力培養的社會意義和時代使命
創新能力是一個民族智慧的源泉和進步的主要動力,能夠在激烈的全球競爭中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戰略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國際間、城市間的競爭與其說是人才的競爭,不如說是圍繞人才創新能力的較量。因為它是智力資源的核心要素,對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尤為重要,只有如此才能為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實現“中國制造2025”戰略目標提供人才保障。對高校藝術設計領域的專業來說,創新能力水平是評價該類院校人才培養成效的核心指標,在當前的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道路上應高度重視創新能力培養體系的建設。
三、目前國內藝術類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方式過于傳統,創新激勵不足
藝術教育本身是一項較為抽象并相對難以理解的教育科目,應運用更加先進的教育方式促進藝術類學生形成創新意識,從而能夠獲得更加優秀的藝術作品。但目前,國內大部分藝術院校教師在培養藝術類人才時依舊運用傳統教學方式,將原本具象的藝術教育變得抽象化、教條化。空洞的創新口號、直接的理論灌輸依然居于主流,很容易使學生喪失學習興趣,甚至對藝術理論學習產生厭煩心理,難以形成終身學習的良好習慣。
(二)創新觀念和動力不強
現階段的國內藝術教育觀念仍受到傳統應試教育影響,在學生開放性思維訓練、創新思維訓練方面自由度不夠,以分數為導向的評價慣性使學生失去創新興趣和創新能力。尤其在國家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召喚下,啟發學生創新思維、創新意識的效果上不甚理想。所以針對此種教育現狀,應全面提升教育評價體系中創新創業導向的權重,克服教師、學生的惰性心理,將倡導“敢為人先 勇立潮頭”的創新精神培養作為教育改革的主線。
(三)啟發人才創新能力手段單一
藝術類教育主要是培養學生形成創新能力,主要原因是藝術類學生只有具有一定創新思維才能夠不斷制作出優秀的藝術作品,進而能夠在藝術事業中進行長遠發展。但目前國內大部分藝術院校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藝術教育時未曾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僅僅是將基礎理論知識進行講解分析,進一步拓展深化延伸還做得遠遠不夠,因此國內大部分藝術學生難以形成一定的創新能力,未來的藝術事業發展形式不容樂觀。
四、改革方略:以紅船精神為引領、以互聯網技術創新為抓手的藝術人才培養模式
(一)強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目標指引下的藝術人才價值觀導向
十九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進入關鍵攻堅階段,而當代創新人才以青年為主體,他們對消費主義、享樂主義等西方資產階級文化價值觀往往有一定程度的追隨與盲目推崇,因此有必要在創新創業課題體系中融入提倡“敢于首創、堅持奮斗”的紅船精神思想導向,塑造創新人才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從本校目前正在大力推進的思政育人,尤其是課程思政工作來看,對藝術、文化類創新人才的培養教育主要由藝術與傳播學院來承擔。學院高度重視如何繼承和發揚本校在紅船精神研究上的優勢與傳統,圍繞提升計量人才的思想政治素質、創新創業的奮斗意識等課題展開調研與實踐。尤其是在易于失去革命思想陣地的當代藝術文化教育領域,通過建設《動漫設計》、《平面廣告設計》等課程思政項目,將紅船精神教育植入課程內容,引領創新育人工作體系,還能為藝術創作提供正確的價值導向和題材內容,進一步提升藝術創新育人效果。
(二)豐富藝術在線教學資源,助推教學理念與培養方式現代化
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逐漸衍生出新的教育模式和教學手段,如微課教育、慕課教育、教師技能比賽以及互動式教學等多種在線教育平臺。藝術類人才通過互聯網平臺能夠進行網上學習,能夠與各藝術領域的研究者、學習者進行深入交流,豐富自身的藝術見解,提升藝術修養,并同時形成自我學習習慣。在學習過程中由于互聯網的開放性、跨時空性,因此不受學習時間、空間的限制,并可以通過教師在線實時指導進行藝術作品創作。同時,在網絡上擁有大量的藝術教育資源,學生能夠通過網絡隨時獲取新觀點新理論,具備自我學習的便利性和主動性條件,能夠不斷通過自主學習,提升對藝術的理解和實踐運用能力。
(三)加速課堂教學方式的信息化改革
通過互聯網技術在課堂的全面運用,將智慧課堂引入藝術教育。如在課堂教育中運用視頻互動教育方式,使教師通過網絡信息中心的資源分發和視頻化管理,加強藝術資源的分享,對藝術創作過程進行實時輔導,以增強藝術教育的課堂效果。在實踐課程過程中,能夠將藝術創作的操作過程、優秀創作成果通過網絡化平臺實時展示,并對作品創意進行現場評價,形成示范效應和良性競爭氛圍,進一步啟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提升藝術課堂教學效果。
綜上所述,藝術人才培養應以創新能力為第一導向,同時要結合正確的價值觀引導方法,樹立藝術創作人才肩負起未來推動中國藝術文化引領世界的社會責任感和時代使命。藝術教育走內涵式發展道路的關鍵之一就是真正培養具備全局意識和創新思維的藝術創作人才。因此,需要加快轉變傳統教育模式,通過互聯網技術手段、在線藝術教育資源的運用,培養藝術人才自我學習的良好習慣,在網絡化的互動分享中進一步提升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習近平. 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N]. 人民日報,2018-05-03(002).
[2]完善高端藝術人才培養模式、為學生成長提供無限可能[J].北京教育(高教),2018(04):63.
[3]張斯莫.藝術設計類人才培養模式的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J].建材與裝飾,2018(01):188.
[4]羅玥.基于“互聯網+”的高職藝術設計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探索[J].美術教育研究,2017(23):110-111.
[5]楊麗敏.高職藝術設計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構建[J].山西農經,2017(19):148-149.
作者簡介:朱廣偉,男,1984.11,江蘇鹽城人,碩士研究生學歷,實驗師,現就職于中國計量大學,研究方向:教育教學管理/電子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