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希清
摘要:對聯是語文教學的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源,但是在實際教學實踐中,對聯教學存在很多不足。本文從實踐經驗出發,分別從學習興趣和教學方式方面提出建議。
關鍵詞:對聯教學;語文教學;興趣;教學方式
對聯的形成,為語文教育當中尋求最佳表達提供了豐厚的土壤。傳統文化的復興讓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對聯,就促使人們去學對聯、教對聯,對聯教學就自然走進了語文教育的視野,以學對聯為教學內容的基礎課程就應運而生,那就是屬對,俗稱“對對子”。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加入對聯教學,對于語法、語感的培養,快速加強傳統文學形式的運用和理解都是很有裨益的。語言學家、語文教育家張志公先生曾在《傳統語文教育教材論》當中論述:“根據屬對課本的內容來看,屬對是一種實際的語音、詞匯的訓練和語法的訓練,同時包含修辭訓練和邏輯訓練的因素。可以說,對課是一種綜合的語文基礎訓練。”在語文教學中適當引進對聯教學的問題,已經被諸多有識之士呼吁多年,仍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對聯是我們語文教學的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源,是我們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精華的重要形式。對聯教學應走在時代的前列,從小學生抓起,從啟蒙教育抓起,走進小學語文課堂。
但是在實際教學實踐中,小學語文教學和學習中,對聯作為一種豐富的文學形式變得很單一,語文教師上課不講對聯,或索性不懂對聯,學生不知對聯為何物,寫作課更是與對聯毫不牽連。學生在淺嘗輒止的學習當中完全不能夠掌握對聯的美感,獲得語文素養的提高。教師在進行對聯教學過程中,多會將對聯分割為幾個部分,逐詞的進行理解,考察的重點多停留在記憶和知識層面,使得檢驗方式過于單一。因此這里給廣大語文教育者們提供一些實踐經驗,或許可以改變以上的一些教學現狀:
(一)激發興趣,喚起參與熱情。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語文教學應講究語言藝術,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由于近年來的國學熱,很多學生能夠背幾句《聲律啟蒙》《笠翁對韻》,所以教學過程中,經常會從《聲律啟蒙》當中的部分對子出發,教師講“晚照”,學生一起喊“晴空”,然后告訴他們其實“晚照”作為開放式的對子,還可以“朝霞”、“夕陽”等不同的對子。
有時候學到一個新成語,拆開來就是兩個對仗的詞組,例如“火樹”對“銀花”,立馬可以把其中一個開放式的對對子。
喜歡背誦瑯瑯上口的《聲律啟蒙》的學生,我還會與他們一起吟誦《對類考注》一書中編有的“習對歌”,就是講“屬對”的基本規則,大致按義類分,共計28條。如:
“格式對”:平對反,反對平,反切要分明。有無虛對實,死活兼重輕。上去入音為反勘,東西南字是平聲。實對實,虛對虛,輕重莫偏枯。留心勤事業,滿腹富詩書。古人已用三冬足,年少今開萬卷余。
“助辭對”:然對則,乃對於,往矣對歸歟。懋哉對章若,樂只對加于。暴君似此之類也,廉吏如此而已乎。
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對屬對的方法進行掌握。
(二)循序漸進,拓寬知識積累。
循序漸進,螺旋式上升,符合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思維發展水平。對聯寫作要循序漸進,消除其畏難情緒,逐步提升寫作能力。
由短到長。可先創作一些短小對聯,再添枝加葉使之變長。同時需要注重課堂上的動態生成,鼓勵學生進行創作,逐步體驗對聯的創作樂趣和奧妙。在教學過程中,老師不但要起到引領指導的作用,還要主動鼓勵每個學生都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中,調動學生的熱情,讓他們通過體會排詞遣句、構思立意的樂趣,感受古人搜腸刮肚,抓耳撓腮填詞造句的苦楚,理解中國文化的深奧。
就標準而言,可適當降低標準。學生已掌握的一些四字詞語,也可以設計成為“對對碰”,比如:平分秋色——獨占鰲頭;葉公好龍——杞人憂天;管中窺豹——霧里看花等等。逐步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還可以從中體會和對聯的相關等特點,感受對聯的魅力。
站在傳承中華優秀文化的角度,摒棄對對聯的輕視與偏見,以新的視角去閱讀對聯、創作對聯、傳承對聯,發揚對聯,使對聯在語文教學中占有一席之地,是我們作為語文教育者都應該參與的盛事。
參考文獻:
[1]陳銀貴.對聯走進小學語文高段課堂教學的策略與思考[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7(4).
[2]汪緒華.小對聯 大語文——對聯走進小學語文高段課堂教學的策略與思考[J]. 作文教學研究.,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