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河池革命遺址的保護和利用不單局限于社會文化意義層面,而是融合于整個城市的發展和現代化進程之中,深入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保護方針,保護的同時兼顧合理利用,使紅色革命遺址彰顯時代精神。
關鍵詞:革命遺址保護及利用 紅色文化 河池
中圖分類號:K87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04-0-01
革命遺址是不可移動文物的重要組成部分,革命遺址的保護和利用研究是不可移動文物保護研究的重要方面。革命遺址承載著革命先輩寶貴的精神財富,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有效保護好、利用好革命遺址,對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黨的光榮優良傳統和革命精神,推動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一、河池市革命遺址保護利用現狀及問題
河池市地處廣西西北部,云貴高原南緣,國土面積3.35萬平方公里。根據最新文物普查和統計,河池市共普查登錄文物點1132處,其中古遺址196處,古墓葬225處,古建筑292處,石窟寺及石刻183處,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213處,其它23處。其中,革命遺址有較多分布,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紅軍標語樓、廣西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等2處;有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紅七軍二十一師部舊址等11處。革命遺址的保護和利用工作中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自然條件導致部分革命遺址損毀嚴重
現存革命遺址中有的為木質房梁、磚瓦土質結構,有的常年地處野外,加上年久失修、風吹雨打,部分遺址損壞嚴重。例如,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紅軍標語樓,因受潮濕天氣影響,出現墻體開裂、空鼓,墻面標語部分脫落的現象,亟待修繕加固。[1]
2.開發利用水平有限,發展不平衡
大部分革命遺址以紀念館、遺址展示等模式實行免費開放,紅軍標語樓、中共紅七軍前委舊址、韋拔群故居遺址及舊墓等為自治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每年參觀人數較多,年接待量11萬余人次,但基本以圖片、實物展出為主,數字化、多媒體布展設施設備條件有待改善;部分革命遺址位于深山,地處偏僻,交通不便,開發利用極為有限,基本處于待開發狀態。紅色文化資源沒有充分利用,面臨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現狀。
3.配套基礎設施不完善,旅游接待能力有限
目前對河池革命遺址的開發和利用僅停留在不可移動文物的保護管理層面,缺乏與旅游開發的深度融合。部分革命遺址基礎設施配套不完善,如交通不便,游客服務中心、公共廁所、停車場等旅游基礎配套設施不完善,接待能力有限,影響其開發利用。
二、河池市革命遺址保護和利用建議
1.精心設計,制訂規劃
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是保護、開發和合理利用革命遺址的關鍵,應發揮各級政府在革命遺址保護中的主導作用,建立保護工作領導機制,建立革命遺址聯席會議制度,由文化行政部門為牽頭單位,旅游、住建、環保、民政、民委等相關部門為成員單位,針對革命遺址在保護、開發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定期進行聯席會議,及時進行整改和推進,確保革命遺址得到有效保護和充分利用。要認真制訂好規劃,切實開展好革命遺址普查,逐一造冊登記,摸清底數是實施保護的重要前提和關鍵。將革命遺址遺跡保護寓于城市建設之中,將保護與合理利用統一規劃。[2]
2.加強宣傳,傳承精神
革命遺址有其重要歷史價值和現實價值,尤其是時代精神文化價值。應充分發揮革命遺址的紅色文化育人功能,倡導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廣大干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指引青少年銘記歷史,傳承光榮革命傳統,發揚革命精神,艱苦奮斗,開拓進取。以每年的“文化遺產日”為契機,通過“互聯網+”模式,宣傳革命遺址歷史價值及傳承紅色文化的重要意義,加大對重點革命遺址的宣傳力度。同時,通過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將優秀的紅色文化以“講故事”、“繪圖片”的形式帶進中小學校,讓青少年從小接受革命傳統教育。此外,加強革命遺址保護工作宣傳隊伍建設,鼓勵公民、企事業單位、教育科研機構、文化旅游協會、其他社會組織參與革命遺址的宣傳和保護工作。
3.多方投入,加強保護
革命遺址是重要的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是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謀求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光輝卓絕歷史的見證者,具有其重要的當代精神文化價值。各級政府每年應設立革命遺址保護專項資金,專款專用致力于革命遺址的保護和開發利用,并定期召開文物保護專家領域會議,研究制定革命遺址的可行性保護和利用報告,為政府和文化行政部門提供對策參考。同時,出臺相關地方性保護條例,劃定保護范圍。文化部門制定管理制度,加強對革命遺址的保護管理。
4.合理利用,和諧發展
革命遺址的保護開發利用應始終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原則,將革命遺址保護修繕工作與紅色旅游開發結合起來。此外,合理開發利用革命遺址,精心策劃旅游線路,充分利用好現有紅色文化資源,打造具有獨特自然風光、紅色人文景觀,集聚自然及精神為一體的旅游產品,帶動紅色旅游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徐佩印.文物保護及鄉村文化建設的缺憾和對策[J]-江西電力職工大學學報2001,14(1)
[2]萬建懷.談文物的保護與利用[J]-南方文物2005(4)
作者簡介:陽云(1988.9-),女,廣西河池人,漢族,工作單位:河池市金城江區文物管理所,文博助理館員。主要研究方向:文物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