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鳳芝,張小巍,張志朋
摘 要: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依托哈爾濱職教園區、國家骨干院校實訓基地建設,創新構建具有中國職業教育發展特色,集教學、生產、創新創業、職業技能鑒定、培訓、應用技術研發與社會服務于一體的機械類實訓基地,實現工匠型技術人才的培養。
關鍵詞:高職機械;實訓基地;建設;人才培養;培養模式;創新團隊;科研項目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8)14-0005-01
在“創建中國特色的‘教學工場模式,建設共享型綜合性開放式的產學研用一體化的哈爾濱職業教育園區”指導思想下,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學院”)與企業深度合作,建成機械類專業群共享的開放輻射型現代裝備制造實訓基地。在現有的3個實訓室基礎上,新建和擴建5個實訓室、6個實訓車間、1個制造場、1個研究所,并引企入校建設“校中廠”,打造成“教學、生產、研發、培訓”于一體的實習實訓基地。另外,在原有8家校外實訓基地基礎上,擴大規模,與哈軸集團、哈爾濱巨龍模具制造有限公司等13家企業,共建生產、頂崗、就業功能兼備的校外實訓基地。學院通過五年的機械類實訓基地建設,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職業技能和素質,培養了學生的創業意識和創新精神,提高了學生的實踐工作能力,構建了以模具設計與制造工作過程為導向的“校廠所”共育人才培養模式。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獲取知識,并進行展示和自我評價,鍛煉了工作能力。
一、創新培養模式,提升學生的“雙創”能力
對接產業人才需求,學院制定了人才培養方案。學院通過試點實施與運行,對比分析人才培養質量,總結“校廠所”共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成果,極大提升了學生的“雙創”能力。學院根據企業調研要求,增加了“逆向工程”這一課程。學生通過此課程的學習,可以完成一般復雜零件的產品逆向設計,如從前期的三維掃描儀采集產品點云數據,利用造型軟件完成產品的逆向造型,到后期的三維打印構建實體。該課程既能為學生的職業發展奠定基礎,又為學生的創新能力發展插上了翅膀。同時,學院依托科潤實訓基地搭建學校、企業、模具應用技術研究所相結合的育人平臺,在學校讓學生進行模具設計、制造、裝配與調試等專業基本技能的學習與基礎訓練,在校廠讓學生進行專項及綜合技能的訓練,在廠所讓學生進行技術研發和頂崗實習,從而培養“懂設計、熟工藝、善制作、能研發”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專門人才。
二、組建創新團隊,提升學生的“雙創”能力
學院聘請行業企業專家、技術人員和能工巧匠,組建了科研專家團隊,同時積極吸納學生參與課題的研究。校外實訓基地哈爾濱中德特種材料成型技術有限公司、航天科技控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企業的技術人員,與專業教師、學生等共同組成科研創新團隊。科研創新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項目為載體,融職業教育校園文化和現代企業文化于一體,創建了實踐教學新課堂,從而提升學生的“雙創能力”。
三、發掘科研項目,提升學生的“雙創”能力
學院模具專業鼓勵學生參加各類技能大賽,以提高學生的職業競爭能力。近五年來,教師指導學生參加各項技能競賽獲國家二等獎6人次,省級三等獎3人次。隨著“校廠所”合作的深入,不僅教師參與科研項目,學生也積極參與到“高精度、高耐磨WC超硬模具及高硬度WC刀具”“鈦合金等難加工材料的數控加工技術”“純鈮超導腔成型裝置設計”等科研項目中,學生的創新設計能力得到了顯著提升。在創新團隊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參與3項實用新型專利及外觀設計專利的研究,獲得“上模可旋式沖壓模具”“牙膏夾”和“臺燈”等專利。
四、共享基地建設,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學院建設“校廠所”共享基地,實行“343”合作模式:“3”個共同目標——共建、共享、共贏,“4個”功能定位——教學、生產、研發、培訓,“3個”操作原則——環境真實化、人員職業化、管理企業化。此模式“對接生產現場,貼近職業環境”,以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為重點,著力營造真實的職業現場環境,將企業生產模式真實再現于實訓基地,使企業文化滲透于人才培養全過程。生產性實訓基地的建立,將“消耗性實習”變為“生產性實習”,把“車間”搬進“課堂”,把“課堂”引進“車間”,能幫助學生實現與社會、企業之間的“零距離無縫對接”,顯著提高職業能力。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以職業教育園區建設為契機,借鑒新加坡教學工廠理念,在現有實訓實習基地基礎上,利用德促貸款資金支持,創新構建了具有中國職業教育發展特色,集教學、生產、研發、培訓等功能于一體的“教學工場”,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學習和實踐平臺,從而促進學生的職業發展,培養優異的工匠型技術人才。
參考文獻:
[1]鐘鳳芝.模具專業“校廠所”共育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機械職業教育,2014(03).
[2]鐘鳳芝.模具專業課程建設與教學改革探索[J].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