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皓 侯笑娜 趙樺 楊培君 昝麗霞
【摘要】創新創業教育高校教學質量工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課程體系構建是創新創業的重要途徑,本文從創新創業教育理論課、實踐課設置改革以及相關保障體系完善三個方面,開展地方高校生物科學專業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研究。
【關鍵詞】地方高校 創新創業 課程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2-0026-02
“大學生創新創業”是教育部關于高校教學質量工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通過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促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增強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儲備高水平創新人才。我校目前正處于創建特色鮮明高水平應用型大學的轉型時期,而應用型本科高校擔負的重任就是運用先進技術服務當地社會經濟發展,以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為人才培養目標,這就要求應用型大學開設的各專業緊密結合地方特色,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注重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應用型人才。
目前,國內大部分高校已經意識到了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要性,并開始實踐。但還現存一些問題亟待解決,如:人才培養目標有爭議,缺乏系統創新創業意識訓練;創新創業教育沒能實現與專業課程的深度融合,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尚未建立,教學效果有待提高;就業創業孵化基地急需抓好實效,實踐教學基地建設亟待強化成效;多頭管理沒有形成合力,管理制度有待優化;師資力量薄弱,知識傳授有余能力提高不足;校園沒有創新創業氛圍,缺少支持體系,社會沒有支持創新創業環境等,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良性發展。
人才培養過程中,課程體系設置是實現創新創業教育的基本途徑,是創新創業教育的核心問題。生物科學專業是以現代生物科學、現代農業科學為主干學科,研究內容側重于生物技術、生物信息等高新技術,在農業、生物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等應用方面,主要目標是培養具有多學科背景的生物科學技術與管理的復合型人才。目前,生物科學專業創新創業課程體系還不完善,存在著許多問題,主要體現在課程體系設置中沒有體現出創新能力建設和創業能力的培養,創新創業課程沒能與專業課程緊密融合,沒真正把創新創業教育納入到培養目標及培養方案中,只落在了紙面上,與教育教學、科學研究、生產需要脫節嚴重,因此開展生物科學專業創新創業課程體系構建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一、生科專業創新創業教育理論課程設置與改革
課程理論教學歷來都是國內外高校傳授專業知識的主要形式,但是在國內高校教學中普遍存在知識更新滯后于科技前沿、理論與實踐脫節等現象。針對理論滯后及與實踐脫節問題,我校生物科學專業根據學科發展及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積極調整人才培養目標,在近七年的人才培養方案修訂過程中,我們一直在思考國家對生物類人才的需求動態,對人才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具體要求,學生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的缺陷,我校生物科學專業人才培養的定位、課程體系和課程設置與培養目標的關聯性,課程教學內容與應用型人才能力培養的關聯性等等問題,對人才培養方案進行精心設計。
首先,制訂創新人才培養新模式,按照“基礎、創新、特色、人本”的基本原則,以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為主體,以科學管理模式和有效運行機制為保障,推進知識鏈、能力鏈和素質鏈三位一體的縱向貫穿,把區域資源特色校本課程、科學研究成果融入專業人才培養。
其次,為了保障專業課程的教學課時和教學質量,我們將應用性不強的 《高等數學》、《大學物理》 、《無機及分析化學》、《有機化學課》等課時適當減少, 而植物學、動物學、遺傳學、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生物化學和普通生態學等課程的課時數適當進行增加,多數實驗課程的教學時數有所增加。要求任課教師站在學科發展的前沿,不斷補充、更新自己的知識體系,掌握本學科領域的國際前沿學術發展動態,使授課內容緊跟本學科最新研究成果,將新知識及時融入課堂教學中,為提升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能力奠定基礎。
最后,加強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實踐。采用基于網絡的多媒體教學手段,不斷豐富開放的網絡資源,建立網絡虛擬課堂,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以方便學生自學;注重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實踐,改變“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實施“啟發式、討論式、研究式”的教學方法,加強教師和學生互動,重視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學院教師作為理論教學的主導者,積極進行教學方面的改革,通過開展課堂討論、課外作業、PPT 交流等多種形式,引導學生查閱文獻,加深思考和理解教師課堂講授的內容,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二、生科專業創新創業教育實踐課程的設置與改革
首先,開展教學大綱修訂與調整。從 2010年至2017年,學校結合轉型發展需要及實際教學情況,經過反復調研和論證,一共對生物科學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進行3 次修訂,在2010 版、2014 版生物相關學科人才培養方案的基礎上,組織教學第一線的專業教師和相關教學管理人員重新修訂和完善2018版人才培養方案,在新版的人才培養方案中首次實施課程模塊,在保證課堂理論教學質量和學科知識體系完整性的基礎上,增加了創業設計、大學生創新活動、教育見習、專業基礎調研、生物教師素質訓練等實踐環節,同時增加原有的專業見習、專業技能訓練、案例教學、中學生物科技活動等實踐實訓課程的學時比例。實踐教學約占總學分(總學時)的38%,比原來提高3個百分點。另外,增加了10個學分的創新創業公共課程,更加緊密地把地方本科院校的轉型發展和人才培養目標結合起來,更好地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勢。
其次,充分發揮“導師制”作用。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注重強化教師對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鼓勵教師靈活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方法,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引導教師采取案例教學和討論式教學。同時,從大二開始,針對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畢業后的就業方向,遵循學生興趣和教師研究雙向選擇的原則,組成不同的興趣小組,并聘請專業導師,充分發動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和實驗室平臺,在導師指導下加強中學生物實驗教學、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挑戰杯”、大學生課外競賽和參與導師科研項目等環節訓練。培養學生的創新實驗能力和團隊合作意識,使團隊學生在導師潛移默化的影響下領悟創新思維,提升創新能力。
除此之外,還需加強和發揮創新創業實踐基地的作用。充分利用現有的教學科研平臺、人才培養示范區、校企合作單位積極開展學生的實踐實訓活動和課外科技創新活動,營造濃厚的創業文化氛圍,為學生實踐實訓和科技創新提供場地及技術支持。依托校內外實訓基地,開展學生創業培訓,通過專門的創新創業培訓及幫扶工作,進一步普及創業知識,引導在校學生更多地了解創業、參與創業、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提供“一站式”服務平臺,實現創新引領創業、創業帶動就業。
三、完善質量保障體系
針對地方高校生物科學專業教學存在的突出問題, 分別建構有生物科學專業特色的實踐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專業實踐技能評價指標體系、考核辦法、大學生創新創業激勵等措施,強化各種監管措施,在實踐教學中加強學生自我管理和自我約束能力,激發學生創新創業實踐的積極性,使學生的專業實踐技能和應用能力在開展過程中得到提高,才能實現高校大學生創新實踐能力培養的長效化。
首先,要擁有一支高素質的師資隊伍。教師作為教育理論研究者和實踐活動的指導者,只有加強教師自身能力建設,才能更好地開展學生創新創業實踐能力的培養;其次,要構建監督約束機制。學校應成立相應的監督組織,成立督導處、評價處,負責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實施效果的檢查和督促,保障創新創業教育始終貫穿于教學之中;第三,建立和推行創業教育評價體系。要建立以考核能力為核心的教學考核體系,積極探索多樣化、多重標準的評價方式,除試卷成績外,要更加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考核和評定。最后,建立創新創業激勵措施。大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與提高是學校教書育人整體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不僅要建立與創新實踐能力相配套的相關政策及相匹配的規章制度,還要建立行之有效的獎勵措施,以充分調動學生和教師融入創新創業教育的積極性。
四、結語
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是一項非常復雜的工程,需要學校、社會、政府及學生本人各個方面的配合,課程體系設置作為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要求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要具有指導性、實踐性、多樣性、開放性的特點,只有學校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完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才能為社會培養出適應生物科學發展需求的創新創業人才,才能提升我校大學生的創新思想及創業實踐能力,增強就業競爭力。
參考文獻:
[1] 閆利利, 曲波. 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關鍵問題與現實對策[J]. 教育與職業, 2017, (22): 62-67.
[2] 鄧明英. 地方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瓶頸與突破[J]. 繼續教育研究, 2016, (1): 28-30.
[3] 王進波, 齊莉莉, 梅樂和. 生物類專業學生創新實踐能力培養模式探索[J]. 生命的化學, 2016, 36(3): 421-425.
[4] 陳萬光, 易力, 鄭玲, 等. 地方高校應用生物科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研究[J]. 黑龍江畜牧獸醫, 2015, (10): 241-243.
基金項目:陜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17BY086);陜西理工大學教學改革研究項目(XJG1637)。
作者簡介:徐皓(1972-),女,碩士,副教授,從事生物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