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純舉
【摘要】學習數習知識,其中很重要的一項意義就是為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應用題反映了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的聯系,是學生將數學知識應用于實際的一個重要形式。在教學應用題時,不僅要教會學生解題方法,更要讓學生學會檢驗方法,讓他們養成自覺檢驗的習慣。
【關鍵詞】小學 應用題 檢驗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2-0113-02
在小學數學學習中,應用題是十分重要的。可以說,學習數習知識,其中很重要的一項意義就是為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應用題反映了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的聯系,是學生將數學知識應用于實際的一個重要形式。
經過多年的教學,我感受到了學生對解答應用題時存在的困惑,明明題意已經分析清楚了,但卻總會出現錯誤。針對此情況,我感到在教學應用題時,不僅要教會學生解題方法,更要讓學生學會檢驗方法,讓他們養成自覺檢驗的習慣。
應用題不同于簡單的計算題,每一道應用題都具有獨特的情境。我們在檢驗應用題的時候,還要考慮具體應用題的情境,解題思路等多方面的因素,對原題進行檢驗。有了這種檢驗的習慣,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解答應用題的正確率。
在平時的教學中,自己也對應用題的檢驗有了一起想法:在檢驗應用題時我們一般要考慮幾個問題:列式的正確性;計算結果是否與題意相符;所用的數據有沒有錯誤,計算的結果的正確性等等。根據上面需要考慮的問題,檢驗應用題一般有以下幾個方法。
一、聯系實際 判斷正誤
應用題具有一定的情境,體現了數學知識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之中,所以計算的結果必須和生活實際相符。那么我們在解決問題之后,一定要看看所求的結果是否符合實際,如果不符合,那答案就一定是不合理的。例如:小明爸爸的年齡是36歲,是小明哥哥年齡的2倍,小明哥哥的年齡是多少歲?對于本題,個別學生沒有清楚地理清兩者的倍數關系,得出這樣的結論:36×2=72(歲)。
檢驗:根據題意,小明爸爸的年齡應該比小明哥哥的年齡大,并且,根據題意我們可知,小明哥哥的年齡×2=小明爸爸的年齡;顯然上面的答案是錯誤的。學生如果有良好的檢驗習慣,會發現小明的年齡72歲是不符合實際的,所以,結果是錯誤的,要及時改正:36÷2=18(歲)。像這樣運用實際情況檢驗結果的例子還有很多,如關于求人的數量的結果不可能是小數,節約用水后的用量不能超過節約前的用量多,兩個城市間的距離不能是幾百厘米,一枚雞蛋的重量5千克等等。這些問題,都不符合實際情況,通過檢查,很容易知道是否正確。
二、運用估算 比較檢驗
估算在數學學習中,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學習方法,同樣,在解決應用題后,運用估算,判斷應用題結果的大致范圍,再與求得的結果比較,也可以很容易知道結果是否有問題。例如:甲數是423,比乙數多76,求乙數是多少?本題有的學生得出這樣的答案:423+76=499。
檢驗:根據題意,本題甲數應該比乙數多,所以可以估計結果小于423,而此答案499大于甲數,所以是錯的。正確解答:423-76=347。通過估算就可以檢驗答案的例子還有很多,如求平均數的問題,平均數一定要在最大數與最小數之間等,都可以用估算的方法就可以檢驗結果,所以培養學生養成估算的能力十分重要。
三、代入結果 反向檢驗
應用題一般都包含著一定的數量關系,我們通過數量關系可以把得到的結果代入原題中,檢驗自己的結果是否正確。如:已知一個長方形的周長是40厘米,其中長是15厘米,求長方形的寬是多少厘米?有的學生會得出這樣的答案:40-15×2=10(厘米)。
檢驗時,可以把結果10厘米代入到長方形周長公式中:(15+10)×2=50(厘米),和原題比較,是不一樣的,所以可以判斷結果錯誤。正確解答:(40-15×2)÷2=5(厘米)。
將結果代入到原題中是一個非常實用的檢驗方法,在平時的應用題練習中,就要讓學生養成用結果原題檢驗的習慣,提高解題能力。
四、多種解法 綜合檢驗
有的應用題的解法方樣,不一樣的方法都可以得到最后的結果,那么在解決應用題后,還可能用其它的方法再將應用題解答,把兩次的結果進行比較,可知結果的正確性。如:3年3班學生在擦玻璃,4名學生可以擦12塊玻璃。照這樣計算,8名同學可以擦多少塊玻璃?此題可用兩種方法解決。方法一:先求出一名同學擦多少塊玻璃,再求8名同學擦的玻璃數。12÷4×8=24(塊);方法二:先求8名學生里有幾個4名學生,也就是幾個12塊玻璃是多少。12×(8÷4)=24(塊)。兩種方法的結果進行比較是一樣的,結果正確。多解法適合可以用不同方法解決的應用題,這就要求學生熟練掌握多種解題方法。
五、重新計算 再次檢驗
其實還有一種較常用的檢驗方法就是可以把應用題的列式再次重頭算一次,將出現的兩次答案進行比較,這種方法在以上方法的基礎上可以再次運用。
總之,檢驗應用題中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養成一種檢驗的習慣,自覺檢驗,會提高解答應用題的正確率,所以這種習慣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