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坤義
[摘要]閱讀能力直接關系到學生的語文整體成績,也對學生日常生活中的交流和溝通能力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近年來,一些學校致力于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方式改革,運用比較教學法并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效果。本文探討了比較教學法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運用中的特點和價值,并提出了具體的實施策略,以此提升學生對于語文閱讀的興趣和閱讀能力。
[關鍵詞]思維訓練;閱讀教學;比較教學法;閱讀能力
傳統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方式,通常都是以死讀書的方式對文字進行學習和理解,從而限制了學生的思維,使得學生不能完全理解文章的內容和中心思想,對學生閱讀的積極性造成了很大的破壞,閱讀能力提升慢。近年來,廣大語文教師不斷研究新的語文閱讀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思考能力。其中,比較教學法屬于一種比較有效的閱讀教學方法,特別適合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和語文整體成績。
一、比較教學法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運用中的特點和價值
近年來,我國有關人士和相關學者對教育方法進行了總結和歸納,將比較性學科分為比較文學、比較教育法、比較法學和比較政治學,并將其視為學問研究的主要方法。十九世紀以來,比較教學論并不是一門獨立的學科,直至二十世紀末期,才真正成為一門獨立學科。其實質是把比較法列為教學方法研究的范疇之內,通過對不同教材進行比較,選擇出最優的進行學習。
1.比較教學法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運用特點
首先,比較教學法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比較教學法主要從閱讀教學組織方式的系統開放性、閱讀教學指導思想的系統開放性以及閱讀教學方法的系統開放性都有所體現。
比較教學法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運用的第二個特點是多元探究性,主要體現在對文章進行不同角度的探析。除了上述的兩個特點之外,比較教學法在閱讀思維訓練上還具有一定的整合性和發散性。與正常教學模式相比較,比較教學法的發散空間更為廣闊,學生在進行閱讀時,可以啟發思維,并與多篇文章進行銜接,將課內、課外的學習相結合,并形成由點到面的學習模式,學習效率得到提升。
2.比較教學法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運用價值
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運用比較教學法,主要是由教師對該教學法的原理和具體方法進行總結和歸納,并靈活應用以對學生的閱讀能力作指導。因此,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應用比較教學法是具有較高價值的。這些價值體現在可以幫助學生解決閱讀分析當中存在的一些淺顯的問題,同時也可以規避學生在閱讀期間所存在的弊端,如閱讀拖拉、視野受限等,也可以對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進行訓練,因此,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可以根據學生的個性差異、閱讀水平的不同,將比較教學法與其他教學方式相滲透,以提高學生閱讀積極性。有的學者側重于探究語文教學的微觀比較,然而基本上每一篇文章的側重點以及具體方法都是大相徑庭的。比如,在陳良言的《幾種微觀比較教學法》中,也提到了語文教學當中最為常見和常用的,且操作簡單的微觀比較教學法,增減法、對照法、改詞法以及換寫法等。
而有的學者比較著重強調宏觀層面上的比較教學法,比如在邱萬紫的《談談語文教學中的比較教學法》中,則認為可以分成橫向比較與縱向比較。而縱向比較又可以劃分成:同一時期的不同作家或是不同作品等;橫向比較主要包含課內和課外的比較、課文篇目的比較。
二、比較教學法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具體運用要求
比較教學法的教學要求具有特殊性,并非是單一的,要根據實際情況而定,通常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對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的要求;第二,對教師和學生的要求;第三,對課外教學的要求。也可以將其理解為是根據其自身屬性而決定的,但可以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如初中語文教學內容體系等。例如趙文娟在《短文兩篇》的對比教學中,主要是通過比較《愛蓮說》與《陋室銘》兩篇古文的構造和句意,然后應用比較教學法向學生講解具體的授課過程,使學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1.對教學方式和內容的要求
教學方式的要求是遵循效率優先的原則。比較教學有很多的具體方式方法,根據其效率的高低,來對具體的方式方法進行選擇。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初中閱讀教學的教學方法在選擇方面非常無序且無系統性,主要是以教學為主,對教學方法進行自主的選擇,但是教學成果卻不盡人意。如果配合使用比較教學法,教學效果將會得到一定的改善,可以對不同的文章體裁的教學以及類似的特點文章教學選擇最為有效的比較方法。
比較教學法包含了比較閱讀能力訓練、比較閱讀內容的選擇、比較態度、比較思維的鍛煉和培養等閱讀內容。如在具體的比較閱讀內容的選擇過程中,應該根據這些內容的價值和意義及可比性等方面對其提出相應的要求。在具體的比較閱讀能力的訓練過程中,要通過觀察、尋找及分析整理、評價總結等相關方面對其提出相應的要求。例如:陳志新在比較《石鐘山記》與《游褒禪山記》兩篇文章時,選取了比較教學的方法,分別從文中景色的刻畫以及構造布局兩個方面進行了對比,其中還闡述了將比較法融入教學的關鍵作用。
2.對教師的要求
教師是教育學生進行語文閱讀的主體,正因為如此,語文教師對于閱讀學習的指導直接關系到閱讀教學的特點和效果。這就要求廣大教師在實際的閱讀教學過程中,既應顧全大局、客觀平等,同時也要兼顧學生個體的差異,因材施教。首先,在閱讀指導方面,盡管新課標對閱讀教學有明確的指導和規定,但不同的語文教師對于這些規定的理解和認知有所不同。例如部分教師對于學生閱讀理解關注較多,在教學中更加側重于對學生的興趣進行培養;部分教師則更在乎學生的閱讀量,在教學中往往追求數量的累積,而對學生實際的閱讀質量重視程度不足。
另外,還要求教師應當注重因材施教。不同學生之間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每個學生都具有不同的優勢和特點,因此,教師在進行日常的閱讀指導過程中,要與學生的個人情況相結合,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度及個人能力,評估學生對閱讀知識的掌握程度。此外,在教學期間,還需了解每個學生的自身習慣及特征,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和教育。比較教學法除了對教師有一系列的要求之外,同樣對學生也提出相應要求。首先,學生應當具有自主學習的認知能力,不排斥閱讀,愿意投身于語文閱讀學習中,進而提高自己的綜合閱讀能力,并且在學習過程中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其次,學生應當具有一定的閱讀審美能力,特別是在閱讀學習過程中,通過閱讀產生一定的思想啟迪,激發情感,提高審美能力。因此,在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應給予學生更多的閱讀主動權,要注重學生閱讀審美能力的培養,對全面提高學生語文閱讀效果、審美意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3.對課外比較閱讀的要求
首先,閱讀要求和諧一致,即師生之間的和諧。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學方式主要是以教師為主導,學生是屬于被接受者,這種閱讀教學方式很難適應現代的教學需求,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比較差。在新課改的要求下,現代閱讀要求和諧一致,更多的是強調一種平等的關系,不論是在交流討論上,還是在教師講解過程中,都要求氛圍融洽,學生敢說、教師敢講。教師和學生之間要做到相互關愛,彼此信任。教師需要改變以往嚴謹的教學態度,創設輕松、舒適的教學環境。此外,學生也應安于本分,尊重教師,而不可疏于紀律。在遇到問題時,能夠及時向教師尋求幫助,建立真正和諧的師生關系。除達到上述要求外,還要求師生之間對于閱讀的學習目標要一致。最后是比較結果反饋的及時性。通過及時反饋,使教師在課外指導中更為準確地掌握學生的課外比較閱讀情況。
總之,在初中閱讀教學過程中,比較教學法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對于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特別是在閱讀教學,教師應結合閱讀教學的內容,靈活運用該種教學方式,以激發學生閱讀的積極性、主動性,從而順利完成閱讀教學任務。
參考文獻:
[1]黃春.比較教學法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運用[D].湖南科技大學,2016.
[2]王匯寶.比較閱讀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J].新課程,2017,(07).
(責任編輯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