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湘蕊
[摘要]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以計算機和網絡為核心的信息技術不斷發展,計算機在教育領域的應用越來越得到教師的青睞。課堂上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以圖片、動畫、聲音等方式,化靜為動,讓課堂教學氣氛熱烈而活潑,課堂教學資源也得到了充實。然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的教師過度依賴多媒體,使多媒體輔助課堂教學過程中步入一些誤區,教學效果事與愿違。這種現象值得我們深思,也迫使我們尋求解決的辦法。
[關鍵詞]小學語文;多媒體輔助教學;誤區;解決辦法
國家教育部制定的《義務教育語文新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語文課程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并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素養。”多媒體教學手段的運用,為語文課堂注入了生機和活力,改變了“粉筆+黑板”的傳統教學形式,把聲、光、電、形結合起來,使學生視聽結合,活潑、主動地學習,加大了教學容量,加強了教學密度。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多媒體輔助教學確實有著明顯的優勢。然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部分教師過度依賴多媒體,在課件制作和實際教學中存在著一些誤區,嘩眾取寵,追求表面熱鬧,而忽視了對教學效益的評估。這種現象值得我們每一位教師深思,并尋求解決的辦法。
一、多媒體輔助小學語文教學的誤區
1.備課就是制作課件
備課從現代教學理論上來說,既是尋找、搜索、構造、備選教學方法的過程,也是檢驗、評價、挑選滿意的教學方案的過程,即“備教材”“備學生”。語文課堂內容豐富,知識點繁多且復雜,教師必須對教材進行深入的體悟與思考,設計教學思路和方法,才能把握好課堂教學,教學過程才會內蘊豐厚。制作課件只是設計教學方法的過程,并不能完全代替備課。有的教師錯誤地認為制作課件的過程便是備課的過程,過多地把時間花在收集資料和制作課件上,而忽略了扎實備課的重要環節。在運用多媒體技術制作課件時流于形式,只玩花樣,不求實效,讓學生丟掉課本拋棄文本語言,整堂課都抬頭看屏幕,違反了語文學科學習的特點,存在多媒體教學喧賓奪主的現象,違背以認識教材為基礎的教學規律,影響了實際教學效果。
語文教材內容選材廣泛,天文地理、歷史風情等都有涉及。有的教師補充相關資料,沒有正確處理好邊緣知識和語文知識的關系,沒把握好尺度,過多地補充其它學科知識作為課件內容,削弱了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削弱了文本承載語言文字的意蘊美,用課件解讀替代了學生對文本的閱讀,用課件資料來印證文本,替代學生的想象和思考,教學華而不實,學生掌握語言文字的能力得不到發展,小學語文課堂成為各種學科的薈萃。誠然可以烘托課堂氣氛,活躍學生的思維,但沖淡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
2.以視聽代替朗讀
多媒體課件集聲音、圖片、文字等多種信息于一體,極大程度地滿足了學生的視聽等感官需求,學生對課堂教學活動興致勃勃。于是多數語文教師投其所好,在這方面大做文章,課件中準備了大量聲音、圖片信息。但小學低年級的語文閱讀課文大多內容淺顯,音韻優美,適于學生朗讀,如果整堂課只注重對學生視聽感官的刺激,朗讀時間被視聽享受擠占,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被課件解讀取代,思考想象的時空被熱鬧聲像侵吞,朗讀反倒變成了“輔助教學”。因此,視聽不能代替朗讀。
3.公開課一定要用多媒體
多媒體以其豐富的畫面、美妙的音樂,刺激學生的感官,激發學生的興趣,節省了教師大量的時間:板書無需多寫,問題無需重復。因此,一些公開課、競賽課片面追求多媒體輔助教學,整篇課文內容基本用大量的多媒體課件呈現,課件內容僅僅是文本內容的復制、粘貼,或者變換了花樣展示而已,學生則放下書本,抬頭看著視頻,把屏幕當成電子黑板,甚至來不及記筆記,課本閱讀被視頻閱讀取代。人機之間的交流如走馬觀花,印象膚淺。
4.教學手段先進等于教育思想先進
一些教師認為只要使用了先進的教育手段,教育思想便是先進的了。于是在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這一現代教育技術的外衣下,依舊包裹著傳統教學模式的版本,將教師的講解內容變成打印文字,制成課件播放,教師仍然是講解的中心,學生仍然是被動的接受者。教師成了“播放員”,課堂上師生或生生缺少交流、思考、靈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大大降低,違背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性原則,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研究性學習更無從談起。
二、恰當運用多媒體打造優質語文課堂
每一位教師的每一堂優質課,應該注重學生的活動而不是注重教師如何教,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評價教學效果:學生學習是否積極主動,活動參與度高,學習情緒高昂,進步明顯;是否善于傾聽,獨立思考,問題解決與創新表達的欲望強烈;是否有多元化的信息聯系渠道,能與教師和同學展開合作學習,形成有效的學習共同體;是否能從教師推薦的資源(網絡圖文資源、資料袋等)中自主選擇、重組信息、發現規律,形成自己的見解并高質量表達;是否具有問題意識,提出的問題具有挑戰性與獨創性,能聯系實際,及時遷移運用所學知識。
語文是一門講究形象思維的學科。在小學語文課上,教師要做的是讓學生在閱讀理解語言文字中,感受到文章的思想情感以及文字背后帶來的美的愉悅。因此,教師要恰當運用多媒體輔助小學語文教學。
1.切實做到“以人為本”,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要充分把握學生的認知心理特點,認識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性,認識到科學引導學生發現、探究、學會學習的重要性,貫徹探究合作學習的理念,多留給學生充分思考、體驗、探究的時間與空間。在運用多媒體技術的過程中,不要過于機械化、程式化,缺少開放性。杜威說:“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唯一直接的途徑,就是把學生置于必須思考、促進思考和考驗思考的情境之中。”
小學生天性好玩、好動,運用多媒體會引起學生極大的興趣。如教學“森”字,課件分別從上、左、右順次出現長得枝繁葉茂的樹木,再一起涌向中間,然后閃爍成一個“森”字,精彩的畫面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記住了字形,掌握了字義。為了在多媒體教學中更好的體現學生的主體性,作為教師,不應只局限于課本上的內容,應將更多的時間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搜索,去觀察,去思考,去創造,養成動腦、動手、動口的良好習慣,展示課本以外的知識,開放語文課堂教學。例如,在教學《鳥的天堂》時,讓學生提前搜集和鳥的天堂有關的視頻和資料,這樣他們對鳥的天堂就會有一個初步的感性認識,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有了更多的情感體驗。教學中側重對課文的朗讀,讓學生一邊朗讀一邊想象,學生陶醉在文章描寫的優美景色中。接著,通過課件對搜集的一些自然風光的展示,讓學生自由探究鳥的天堂的過去、現在以及未來。再在多媒體上展示我們周邊生活的環境,通過比較,讓學生自己去發現我們的身邊有哪些地方可以跟鳥的天堂相媲美,再由多媒體展現我們周邊環境的變化,通過這種意境的渲染,學生愛護環境的意識自然而然地得到增強,課堂上的主體地位也得到彰顯。
2.遵循“只取所需、適可而止,低成本、高效益”的原則
根據小學語文教學實際情況以及學生的學習需求,科學、合理地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要突破難點,展現重點,營造氛圍,不要過于注重課件外觀的精美而本末倒置、嘩眾取寵。
3.注重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所設計的課件要能啟迪學生的智慧,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要體現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地位。通過多媒體教學手段的輔助,引導學生閱讀文本,與文本對話產生共鳴,生發情感體驗,而不能單純地以“機”取而代之。觸手可及的書本,質地親切,攜帶便利,標注方便,一頁一頁地閱讀下去,更能享受書香氣息。閱讀紙質材料更有利于緩解視覺疲勞,回歸書本閱讀才是小學語文課堂應當教給學生學會學習的重要本領。
4.注重學生的思維訓練
引導學生把抽象的語言文字通過思維轉化為具體形象,讓學生在頭腦中有畫面感,如臨其境,如聞其聲。用圖形、圖像喚醒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受,進而創造新的生活圖景,豐富自己的情感體驗。
隨著課程改革的推進和教育信息化的飛速發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只有處理好語文課堂與多媒體輔助教學之間的關系,避免進入喧賓奪主的誤區,探索到信息技術教育與語文教學的結合點,更好地發揮多媒體的教學優勢,才能真正提高學生學習、運用知識的能力,才能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精神、信息素養和創新能力,實現語文教學效果的真正最優化。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 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鐘志賢.信息化教學模式[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3]孫杰遠.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責任編輯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