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琳 鄭珊珊 王桂平
【內容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對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課堂教學逐漸開始注重對學生的能力培養。而在當今的教學過程中,課堂教學卻無法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課堂教學中存在著大量的問題,教師在課堂上仍然采用灌輸式教學,而不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對于高中化學來說同樣如此,因此在高中化學課堂上改進學教方法,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就很有必要了。本文通過論述分析高中教學過程中存在的教學問題,提出相應的教學策略,為中學一線化學教師提供教學參考。
【關鍵詞】核心素養 高中化學 教學策略
學科核心素養指的是學生通過接受教育,學習學科知識過程中形成的適應社會發展與個人成長的品格和能力,培養學科核心素養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加注重過程,而并不是結果。高中階段正是學生的學習習慣和思維方式形成的重要階段,教師應當根據化學學科特點,結合學生的學習現狀,從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出發,探究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并以此為指導開展教學。
一、高中教學過程中存在的教學問題
由于當今的高中階段的特殊性,一切以提高學生的高考成績為主,因此大部分學生的高中學習時間花在了做題中,深陷于題海戰術之中。這并不是短期內所形成的一種教學現象,而是由于我國目前的采取的以考試成績為選拔人才的標準所導致的,應試教育也正是由此而應運而生的。一切為了學生的成績,這樣的培養理念只會培養出更多高分低能的人才,而并不是全面發展、綜合素養高的人才。素質教育的教學理念早已提出,但在實際教學中不能夠得到落實,學生深陷應試教育的苦海中,也就無從談起核心素養的培養。在教學課堂上,由于學生的思維發展不成熟,教師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是起到主導作用的,通過引導學生學習,使學生能夠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得思維能力得到鍛煉。在學生的教育過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教師就應當摒棄傳統的填鴨式教學,采用更多的教學方法手段來組織教學,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性,培養學生的化學核心素養。
二、培養學生高中化學素養的教學策略
1.轉變教學觀念,創新教學方法
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大部分學校在評價教師的教學能力和學生的學習效果時,都是以學生的學習成績為評價標準。因此導致教師在教學中把知識點的講解和傳授作為教學的主要任務,而忽視培養學生的化學核心素養。因此,學校和教師都應當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更新教學理念。化學課堂不僅是需要把基礎的化學知識傳授給學生,更重要的是使學生能夠通過學習,培養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等核心素養。首先,教師應當樹立“以人為本”的教學觀念,以學生為本,注重學生的化學核心素養培養。在教學前應當充分的研究教材,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和需求,設計教學時注意應當使教學環節能夠培養學生的化學核心素養。在課堂上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避免學生被“灌輸”知識,使學生能夠在主動探究學習過程中感受到學習的快樂。其次,要讓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觀念,使學生明白學習化學不僅是為了考試,還應當使化學知識在生活中得到運用。
2.注重實驗教學,培養創新能力
化學作為一門在實驗基礎上建立的學科,許多知識點和結論都是在實驗的驗證中形成的,因此教師應當注重實驗教學,學生通過親自動手做實驗,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使學生能夠通過實驗鞏固課堂知識。首先,教師應當重視實驗教學的重要性,研究如何開展實驗教學才能更好培養學生的能力。在實驗教學時,不能僅僅是形式化教學,而應當重視實驗教學的效果,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和教學主題,在設計時要具有導向性,有計劃有目的引導學生,使學生能夠在教師引導下培養化學核心素養。除此之外,教師還應當組織學生進行實驗后的反思活動,通過反思發現實驗中存在的問題,同時教師要對學生容易出現的問題進行指導,這樣不僅能夠使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提升,同時使教師和學生之間增強感情交流。
3.創設教學情境,培養科學精神
高中化學與學生的生活密不可分,因此,教師在組織學生學習時,可以通過情景創建的形式,使學生能夠在教學情境中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在情境創設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輔助設備,播放關于化學的發展歷史或者著名化學家的小故事,啟發學生進行思考,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增強學生的責任意識和擔當。在教學中也可以利用一些化學中的經典案例,以講故事的形式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將化學與生活實際相關聯,使學生能夠在生活中學習化學,運用化學。
總結
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培養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任務之一,高中化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足夠重視,使學生能通過學習提高綜合能力,培養化學思維,使學生能夠成長為全面發展的人才。
【參考文獻】
[1]王和. 基于發展學科核心素養的高中化學實驗教學實踐與思考[J]. 西部素質教育, 2016, 2(20):162.
[2]胡先錦, 胡天保. 基于發展學科核心素養的高中化學教學實踐與思考[J]. 中學化學教學參考, 2016(7):4-7.
(作者單位:德州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