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靖
摘 要:“互聯網+”時代,經濟發展模式日益多元化,“分享經濟”應運而生,成為當今最具特色的經濟模式。這種模式下社會中閑置資源被充分利用,勞動力得到了進一步解放,但也給人力資源管理帶來了諸多挑戰。本文在分析分享經濟特點的基礎上,提出時下分享經濟時代人力資源管理所面臨的新型挑戰,如管理對象擴大化、管理職能削弱化、管理關系復雜化等,基于此提出人力資源管理應對策略。
關鍵詞:分享經濟;人力資源管理;挑戰;策略
2015年夏季達沃斯論壇上,李克強總理首次提出分享經濟理念,至此分享經濟模式開展逐步走進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分享經濟已然成為“互聯網+”時代下的新型經濟發展動力點。分享經濟基于互聯網直接關聯其供求雙方,構建起時間、空間、信息緊密連接的新型商業模式,既充分利用起了社會閑置資源,又填補了市場中某些服務或產品需求的空白。可以說,分享經濟是互聯網經濟下創業創新的最新成果。近幾年,類于滴滴打車、摩拜共享單車、PP租車等分享經濟模式在市場中遍地開花,其快速發展之勢頭不可阻擋。但是需注意的是,分享經濟模式下,商業發展有了新的發展方式,人力資源管理開始發生巨大改變,并面臨著諸多新型挑戰。鑒于此,我們應清晰地認識到分享經濟時代下人力資源管理所面臨的挑戰,應勢而為,探索人力資源管理新路向。
一、分享經濟的基本特點
1.基于互聯網而成
分享自古至今便有,但以前僅限于在現實生活中相互熟知的人的互換、互給等行為,無法形成大規模、大數量、高效率的發展模式。而現代互聯網則為這種分享帶來了全新的發展平臺,資源分享不再囿于某個時間或空間之中,而是基于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云平臺等將資源不受時空、信息限制的連接起來,打破需求方與供求方之間的各種中間關系,將二者直接關聯,構建起直接性的商業經濟模式。概而言之,分享經濟也可稱為共享經濟,是建立在互聯網經濟之上的,利用閑置資源將供需雙方串聯起來,人人都可成為消費者亦或生產者的新型商業發展模式。
2.三大主體
分享經濟中的分享平臺,譬如,滴滴、Uber等,基于互聯網創建平臺,讓擁有限制資源的人將資源通過公司平臺分配給需求這些資源的人,其中最直接的主體便是供應者、需求者與經營者。
供應者,即商品生產環節的生產者,在共享經濟中則是愿意分享自己閑置資源的人。現代社會中,人們生活條件越來越好,閑置資源越來越多,將這些資源調動起來,便可形成新的經濟吸引點與增長點,依靠閑著資源獲取新的經濟利益。基于分享平臺,供應者可讓出資源使用權,供他人使用,對這些資源有需求的人,直接從平臺中獲取使用權,使用之后,支付給供應者相應的使用及服務費用。
經營者,提供資源共享的第三方平臺,譬如,Uber專車、滴滴打車、易到用車、PP租車、AA拼車等平臺,為供應者創造了發布資源信息的平臺,供應者從平臺中接單后,為用戶提供相應的專車出行服務。
需求者,即有資源需求的人。現代消費觀念下,人們不再固守著自己擁有的資源,也愿意從他人那里獲得資源使用權,如此,便可借助分享平臺獲取這種權利,使用成本更低,獲取效率更好,所接受的服務更為直接優質。譬如,在如今最為流行的滴滴打車服務,需要打車的人只要通過平臺可以就近叫車,附近司機便可直接將需求者送至目的地,計費公開,且普遍低于常規出租車,給需求者帶來了極大便利。
二、分享經濟下人力資源管理所面臨的挑戰
常規的人力資源管理理論衍生并發展于傳統經濟時代,而分享經濟產生于現代互聯網環境之中,有著現代市場經濟及互聯網經濟發展特點。傳統的人力資源管理理論儼然已無法完全適用于分享經濟發展模式。如分享經濟模式中,不再是傳統的企業雇傭模式,就業模式也更為靈活化,勞動者無需全天坐班,全職就業,僅需根據自己空余時間、特長愛好選擇提供產品或服務的方式即可,由此便可獲取利益。因此,當前分享經濟下人力資源管理面臨著諸多新型挑戰。
1.管理對象擴大化
人力資源管理對象使服務于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人力資源。伴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現代企業中的人才越發趨向價值創造圈歸屬制,而非企業所有制,這種價值歸屬在分享經濟時代更為突出。分享經濟平臺中人力資源管理對象主要有平臺運營維護人員,閑置資源的供應者。平臺運營維護人員較為穩定,如滴滴全球范圍內的員工僅有7000余人,而其平臺中提供快車服務的司機(供應者)卻是數以千萬計,且這一數據還在不斷增長之中。而且伴隨著共享平臺知名度、專業程度不斷提升,其吸引力將逐漸增大,隨之將會無限度的吸引供應者進駐其中。因此,在共享經濟時代,人力資源管理面對的對象是無限擴大化的。
2.管理職能削弱化
傳統人力資源管理需要承擔人才選用、培訓、教育、留下人才等諸多細化職能。而分享經濟時代下,人力資源管理職能被縮減,比如,在選人上,供應者可以直接通過共享平臺注冊登記,無需進行人力資源管理中最基本的面試或測評;在用人上,供應者通過共享平臺上直接獲取訂單,自主完成服務工作;在管理培訓上,因供應者分散在各地,且提供的是自己的閑置資源,所以無需對其進行太多的教育培訓,供應者僅需掌握基本的訂單操作、平臺規則等即可;在人員留用上,供應者每完成一單,使用資源的需求者直接支付費用,供應者也可及時獲取相關費用,一切皆由平臺自主完成,不用專門的人力資源管理者進行管理。
3.管理關系復雜化
分享經濟模式下,經營方與資源供應方沒有面對面的聯系,雙方利潤的獲取依靠市場需求與消費者需求而定,供應者無固定職位。在勞動關系上,由于分享經濟屬于新型經濟模式,我國暫時還未對此監理完善系統的政策法規,即使相關共享平臺針對供應者的勞動服務行為制定了標準要求,但在法律層面仍然無法準確判定其勞動關系,在這一過程中一旦發生勞動糾紛,將存在諸多不同判定依據和看法。
三、分享經濟下人力資源管理的對策
1.構建靈活的內部管理機制
分享經濟時代下,企業應針對分享經濟特點,適時改變人才管理策略,使之與分享經濟模式相契合。人力資源部門設置上,集中力量發展技術研發部門,提高市場開拓能力,以先進的技術為分享經濟的發展提供技術保障,以開闊的市場為企業占領市場份額。在人員職能上,構建系統的教育培訓體制,提高員工專業技能,引導員工實現一專多能,使員工在做好自本職工作的基礎上,了解其他職位職能,輔助其他員工工作,共同助力于企業發展。
2.構建多元化薪酬模式
分享經濟時代下,企業可針對分享經濟特點,創新薪酬模式,譬如,可基于企業實際狀況,采用合作型、緊密型、松散型模式,以多元化薪酬模式調動員工投身工作之中的熱情,使員工與企業同發展、共進退,增強員工的歸屬感與榮譽感。在薪酬結構上,建立長期、短期報酬自主選擇機制,讓員工自由選擇適合自己的薪酬形式,使員工深入與企業發展相融合入,最大化地調動員工潛能。
3.構建公平的績效管理機制
科學公正的績效管理是滿足員工利益訴求,消除員工攀比之心,協調員工關系的重要方式。在績效考核機制的建立上,應盡可能保證每一項規定的可行性與公正性,確保考核程序公平、公開,減少員工疑慮。此外,完善激勵機制也是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留住人才的重要手段,在分享經濟模式下,亦應如此,對于表現好的員工和資源供應者都應給予相應的獎勵,對于企業內部員工,則可將業績、表現與職位晉升、福利待遇相掛鉤,激發員工工作積極性,全心全意投身于企業發展之中,有效助力于企業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章凱,仝嫦哲.目標融合視角下分享經濟時代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新思維[J].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17,(8):83-88,155.
[2]葉劍波.分享經濟時代人力資源管理的挑戰[J].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15,(23):6-9,21.
[3]高芳圓.分享經濟時代下基于互聯網的人力資源眾包模式探討[J].當代經濟,2017,(35):124-125.
[4]王家寶,敦帥,黃晴悅.分享經濟視閾下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新變化、新挑戰、新發展[J].管理現代化,2017,(2):104-106.DOI:10.3969/j.issn.1003-1154.2017.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