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艷玲
摘要:在初中歷史課堂的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不僅需要針對學生的歷史基礎知識學習進行教育和引導,還需要對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愛國道德品質健全進行重點教育和培養,并幫助學生在歷史知識的探究和學習過程中逐步認識到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了解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進而實現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和民族奮斗精神的建立和健全。
關鍵詞:初中;歷史;愛國主義教育
愛國主義是每一位中國人都需要秉持的道德品質,也是每一位學生都需要體驗和建立的道德素養。在初中歷史課堂的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需要借助歷史知識的教授和傳遞逐步幫助學生了解歷史事件發生的來龍去脈、掌握歷史進程過程中的必然選擇,進而逐步在知識學習和歷史探尋中感受到中華民族經受的磨難和完成的偉大進步。同時,教師需要借助歷史知識的教學逐步提升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并幫助學生在歷史知識的探究和分析過程中實現民族自尊心的建立、民族自信心的完善和為國奮斗精神的健全。接下來,本文將從上述三個方面簡述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對于學生愛國主義精神的培養和引導。
一、歷史課堂中民族自尊心的建立
在初中歷史課堂的知識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借助與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相關的知識內容加以課堂利用,并在課堂的知識教學過程中逐步引導和提點學生進行民族自尊心的建立和民族自尊心的強化。同時,教師可以借助歷史事件的講述逐步提升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并幫助學生在歷史課堂的知識探究和事件分析過程中逐步實現歷史學習能力的提升和愛國主義民族自尊心的建立。
例如,在學習《鴉片戰爭》的相關歷史知識時,筆者為了強化學生的知識理解能力和民族自尊心,就在課堂上借助“鴉片戰爭爆發的導火線”事件向學生進行詳細講述,并借此幫助學生理解西方侵略者給中國強加的“莫須有”罪名。經過事件的講述和分析,學生一個個都變得義憤填膺,表示正是由于清政府的軟弱和國家的落后導致我們失去了民族話語權,只能任由侵略者肆意打壓。筆者肯定了學生的看法和見解,并借助事件的分析幫助學生全面理解“鴉片戰爭”發展的前因后果,并借助知識教學的引導逐步在教學過程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進而借此逐步提升學生的民族自尊心、使學生認識到國家強大才是硬道理的國家發展認識。最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實現了知識的掌握和民族自尊心的建立。
二、歷史課堂中民族自信心的完善
所謂民族自信心,就是在認知歷史的基礎上相信自己民族的發展力量。在初中歷史課堂的知識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借助歷史知識的展示和講解幫助學生理解我國在長久以來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各種機遇和挑戰,并明確學生對于民族發展的自信心,進而促使學生共同為了中華崛起而讀書、為了中華進步而奮斗。
例如,在學習《抗美援朝》這部分知識時,筆者為了強化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就借助多媒體資源的展示吸引學生的課堂學習注意力,并邀請學生在多媒體資源的觀察和學習過程中理解我國在建國初期為國家和平與國際和平作出的努力。需要通過歷史知識的詳細講解幫助學生了解中華民族的發展歷程,并帶領學生在歷史進程的感受過程中認識到中華民族的發展和壯大、建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歷史課堂中為國奮斗心的健全
當教師帶領初中學生實現了歷史知識的學習和掌握之后,還需要借助對于現代社會的觀察和未來社會的展望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科學的國家發展觀念,并思考如何才能借助自己的力量使得祖國更美好、更強大。同時,教師需要在為國奮斗精神的培養和建立過程中逐步提升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并切實將學生對于國家的熱愛與祖國發展互相統一。
例如,在學習《社會生活的變遷》這部分知識時,筆者請班級中的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學習形式進行知識討論,并結合生活中的各種變化詳細說一說祖國發展壯大過程中我們的生活都出現過哪些翻天覆地的變化。在課堂討論學習過程中,學生借助日常生活的變化、交通與通信方式的變化、生活環境的變化等等層面進行了詳細的交流和探討,并在課堂學習過程中建立了愛國主義情懷、表示將使用自己的知識和努力促使整個社會、整個國家變得更為美好和富饒。
熱愛自己的國家不僅能促使學生感同身受地理解先人為國捐軀、為國奮斗的意義和價值,也能促使學生更積極、更主動地投入到中華歷史文明的探究與學習過程中,并逐步實現愛國主義精神的建立和愛國主義情懷的完善。在初中歷史課堂的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需要借助歷史知識的教授和歷史問題的探究組織學生進行歷史課堂學習,并逐步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引導學生實現民族自豪感、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的建立,健全為中國崛起而讀書的意識和素養。相信在教師的愛國主義教育和學生的積極配合下,定可以使學生成為歷史知識豐富、歷史素養健全和愛國主義情懷高尚的優秀學生。
參考文獻:
[1]馬強.淺析初中歷史有效教學策略[J/OL].學周刊,2019(17).
[2]徐曉燕.論如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進行愛國主義教育[J].中國校外教育,201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