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物理教學中開展學生活動具有重要意義,從理論上說,學習是自主建構的過程,學生應該自主建構知識、規律以及方法。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活動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環節。本文從理論上分析了初中物理教學中開展學生活動的意義并提出了學生活動的具體對策,與各位同仁共享。
關鍵詞:學生活動;物理;教師
教學中教師不能一味地灌輸,把學生當做“復印機”,教師應該時刻提醒自己學生是人,是有主觀意識的,而不是冷冰冰的機器,教學中應重視學生的主體性。
一、開展學生活動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一)各種類型的學生活動可以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如:實驗探究活動可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合作能力、思維能力、溝通能力等,討論活動可培養學生交流溝通能力、分析綜合能力等。學生在自主體驗活動的過程中,體會了物理與生活、物理與社會密不可分的重要性。而處理解決生活、社會、物理問題都要使用嚴密的科學思維方法,講究實事求是的態度。
(二)學生活動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動機以及培養良好的習慣。活動生動、有趣、簡單易做,活動氛圍輕松,學生可通過體驗活動,能夠有效地激發他們強烈的學習興趣。當教師創設的情境與學生的自我認知產生強烈的沖突,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久而久之學生通過活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遇到問題積極思考,努力解決,而不是等著教師進行講解。
(三)學生活動的發展可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若是只讓學生安靜地聽課、做題,會使學習變得枯燥無味,長久下去,學生的注意力不集中,精神渙散,出現上課走神、打磕睡等現象,教學效率會降低。而輕松愉悅的學生活動的開展讓學生注意力集中,用心學習的時間大大加長,課堂教學效率隨之提高。
通過以上分析說明初中物理教學中學生活動的開展具有的意義,強調初中物理教學中學生活動的設計要體現人本主義理論,強調從做中學;體現新課程理念,教師要改變教學模式,學生更要積極改變學習方式,將“傳授——接受”的模式變為“以學生為主”的模式,學生學習從被動變為主動,學生的能力從“學會”轉變為“會學”。
二、初中物理教學中學生活動設計對策
(一)改善教師的教學觀念,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近些年來,教師的教學觀念雖然有所改變,但學生活動的設計主要體現在公開課、比賽課,通過總結公開課、比賽課開展學生活動時教師、學生得到的成長和發展,教師應該改進他們的教學理念,并在常規課程中設計各種類型的學生活動。
(二)初中物理教學中學生活動設計時關注學生的差異性。設計學生活動時關注每個學生,讓學生都參與其中。針對喜歡講話的,根據學生性格的差異性,對具有威懾性學生的設置監督崗位,該崗位的學生能夠將不遵守課堂紀律、課堂規則的學生進行壓制。針對遇到不擅長、不喜歡的地方就會放棄參與學生活動、不參與學生活動的學生,小組長要明確任務分工,鼓勵這些學生參與進來,任務分工時加大該學生在活動中的參與度,可采用檢測、抽查等方式。
(三)合理分組、分工,互幫互助。學生活動開展第一步按參與人數進行分組時,教師和學生要對班上學生的學習成績情況、性格問題進行交流,根據學生的成績強弱、好動情況將每一組設置為“強弱搭配”的方式。接下來要明確分工,讓每位學生都參與其中,能力強的學生做難的、具有挑戰性的任務,能力弱的做簡單的任務;強大的能力還可以指導弱小的幫助能力,通過學生的能力幫助引導弱勢學生,促進弱勢學生的參與和思考。通過梳理自己的思路、發表自己的觀點,促使自己對活動內容、操作、結論更熟悉,促進表達能力、思維能力的提升。
(四)與學校適當溝通,為學生活動提供條件。開展學生活動需要時間、空間、教學資源的支持,教師應該與學校、其他科目教師適當溝通,為設計開展學生活動提供條件。由于學校對“學本課堂”的探索,每一學科都會布置的結構化預習作業,可提前安排到暑假、寒假、周末提前完成,也可根據各科學科的特點,與各科學科教師商量將結構化預習的作業錯開,不要全聚集在一起。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減輕學生的疲勞。針對學校空間有限問題,教師可提前與學校溝通,由學校出面解決場地的問題,為設計的課外學生活動提供更大的空間。
在對物理教學中的學生活動在教學實踐中設計了一些學生活動并進行了一些探討,但由于本人實踐的時間較短,并且受本人理論的限制,考慮問題的不全面性,本文還有很多有待改進并繼續研究的地方。對學生活動存在的形式和設計的內容還不完整,還應進一步深入思考。
參考文獻:
[1]徐金龍.淺談學生活動在物理教學中的作用[J].數理化解題研究,2015(13):84.
[2]梁文濤.論皮亞杰的活動教學觀與素質教育[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0(8):46-49.
【作者簡介:陳明強(1984.10—)男,遵義市第十九中學,貴州遵義人,一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中學物理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