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本在體育教學中,對中小學生群體的教學更看重其自身的發展和“快樂體育”教學模式的營造方法。旨在通過游戲性的體育鍛煉,來滿足學生對體育知識的學習,鍛煉學生的身體素質,提高學生的德育水平等。本文將針對日本中小學體育課給我們的啟示作為方向進行深入的分析和探索,并且根據實際的課堂教學體現,對中國和日本的中小學體育教學進行對比,提出相應的看法和參考依據,希望能給廣大中小學體育教師提供一些幫助。
關鍵字:日本體育教學;中國體育教學;中小學體育;教學方法對照
在日本,中小學的教育重點關注的是開展生動活潑的體育活動,以游戲的方式讓學生參加體育教學,從而使學生領悟到體育精神,學習到體育知識。在日本的中小學教學大綱中,關于體育教學的核心便是:“以開展生動的活動為基礎,使兒童從小就喜歡體育鍛煉,懂得日常生活中的健康和安全自救知識,掌握基本的體育運動技能。”
一、遵守大綱要求,以游戲教學為主,實施保健體育引導
在中小學體育教學中,日本大綱強調游戲教學,對學生要重點實施保健體育引導。其主要目的是為了培養中小學生對體育的興趣度,而且根據學生的年齡段來進行劃分,年齡越小的學生,其教學中游戲的占比就越重,特別是在四年級之前,體育教學基本上都是游戲教學。這樣能更好的讓中小學生在參加體育鍛煉的時候感受到體育課堂帶來的樂趣,實現對學生身心方面的雙重培養。在我國的中小學體育教學中,一樣也是嚴格按照大綱的要求來進行教學的。但是在我國當今核心素養的教學理念下,重視將課堂理論和課堂實踐相結合的方式來進行教學。這種教學方法相比較日本教學的不足之處在于很難調動起學生的課堂積極性,因為中小學生認知有限,對一些理論層面的內容無法理解。所以,通過游戲的方式,對學生實施保健體育引導,讓學生在感受到游戲教學法的樂趣之后,主動的加入到鍛煉身體,游戲健身的環境中,才能有效的促進學生身體健康發展。
二、講究個體發展的游戲性體育鍛煉,注重“快樂體育”的培養
日本中小學體育教學中,對學生講求的是一種“放養式”教學,旨在通過學生個人對體育的了解,讓學生自主的進行體育鍛煉,進行游戲體育,在講究個體發展的同時,又實現了“快樂體育”的培養。例如:中國體育課程開始上課的時候需要先報告、查人數、匯報班級情況等。但是日本則是利用器材,通過做游戲的方式開展教學。如教師會用“拋球”的方式引導學生,學生在“拋球”和“接球”的過程中,會不自覺的圍成一個圈。通過這樣的游戲性鍛煉,在學生感覺非常有趣的情況下,教師已經完成了拋接球的隊形排列。這比強烈要求學生把隊形圍成一個圈要好得多。以個體發展和個體思維將學生群體串聯起來進行暗示教育,這種方法首先能在無形中激發學生的興趣,其次能讓學生在游戲中學習知識。
三、明確體育任務,促進學生德育水平發展,培養學生的獨立活動能力
不論是中國體育教育,還是日本體育教育,對學生的德育水平發展看得都非常重要。但是中國對學生進行德育方面的教學時,經常使用的是“體育精神”、“體育文化”等方法,讓學生從內心感受德育的重要性。而日本則是通過明確的體育任務,讓學生養成獨立活動的能力,從而實現德育水平的提升。例如:在課間休息的時候,中國體育課堂一般都是做游戲、聊天等。而日本則強調讓學生完成課堂上既定的目標,如本節課的目標是能夠在10米以外的距離完成拋接球活動。這時候,日本體育教師則會給學生灌輸“任務和獨立活動”方面的意識,學生會在休息的時候也進行拋接球的游戲體育,因為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內心會感受到“這節課的任務必須這節課完成”。這種思想對學生將來的發展和德育方面的提高有重要作用。
四、以人為本,強調素質教學,培養學生良好習慣
在日本,“以人為本”則是學生和教師都是課堂的主人,在絕對公平的狀態下,教師會給學生設計問題,學生去解決問題,相對于師生,更像是彼此在進行交換。例如:在開展教育前,教師總會告訴學生,課堂是平等的,課堂參與者也是平等的。這時候學生會明白,沒有人會刻意的讓著他們。這時候,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則會多一份探索欲。通過這樣的方法,教師以強調素質教育,端正學生課堂態度的方式,能有效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和內心對公平的認知。
總之,當前中國中小學體育教學方法,相比較日本中小學體育教育方法還有所欠缺,需要我們教師不斷的學習,不斷的參考。只有這樣,才能實現讓我國中小學體育教育走向國際化,與世界接軌。
參考文獻:
[1]毛燕平.當代日本中小學體育的發展狀況及其對我國體育的啟示[J].西部素質教育,2016,2(24):123-124.
[2]嵇清. 我國《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中小學部分)與日本《中小學學習指導要領》(體育篇)的比較研究[D].揚州大學,2014.
【作者簡介:歐陽敏(1970.1)男,南昌新建人,現任教于福建省晉江市首峰中學,高級教師,本科學歷,主要從事學校體育教學訓練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