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雪媚
摘要:我國歷史文化悠久,在我國經濟社會轉型的關口,青少年的價值觀關系到國家的未來,不同年代的社會價值主流都會受時代背景的影響而有不同的內容。新時代的青少年價值觀逐漸體現出多元化和言行不一的特點,在這種情況下,我國基礎教育應當加強對學生的情感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培養青少年擁有開放的視野和兼容并蓄的胸懷。本文根據價值觀基本概念和當代青少年的價值取向現狀,提出加強其價值觀教育的相應對策。
關鍵詞:青少年;價值取向;新時代
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經濟全球化沖擊著我國青少年的價值取向,增強人們效益精神和務實精神的同時,誘發了青少年的拜金主義和重利輕義思想,在傳統文化、市場經濟文化和西方多元文化等的沖擊下,我國基礎教育應當更為重視對青少年的價值取向培養,保證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成為祖國棟梁。
一、當代青少年價值取向
(一)人生價值觀趨向多元
社會風氣很容易對人們的價值選擇產生影響,在世界逐漸成為一個整體的過程中,多元文化使青少年的思想更為開闊,在不同思想觀念共同影響的社會中,當代青年需要準確辨別出最值得信奉的價值觀來指導自身行為。隨著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入,青少年中出現了不少崇尚自我和盲目崇拜的現象,不再循規蹈矩,不再順從長輩,這反映了青年思想的跳躍和浮躁,但是從總體上看,當代青少年的價值觀是積極的、向上的,他們關心國家大事,有自己的看法,除了課本他們有更廣闊的信息來源,對于社會事件往往有自己的認識。復雜性和多元性的特征在青少年的物質觀上有明顯體現,當代青少年總是比較現實的眼光看待社會問題,在關注社會與集體的同時更注重于自身實際利益緊密結合的部分,實用主義、享樂主義和拜金主義等對青少年成長產生嚴重影響。
(二)行為選擇低于認識水平,言行不一致現象嚴重
當代青少年言行脫節現象嚴重,這可能是受教師或父母沒有身體力行貫徹教育的影響,也可能是受社會不良風氣所影響。比如某些學校在面臨上級領導部門檢查時,給學生規范統一的答案讓學生回答,這種雙重標準的行為會給學生心中留下一個不真實的印象。誠實應當是一個擁有良好道德的人的重要品質,當代部分青少年卻不以為然,對于目標明確的他們來說,目標的實現才是最重要的,有些學生在考試中舞弊,不僅影響自身學習和道德養成,還容易對周邊同學產生不良影響。因此,學校在教授道德理念的同時,還要強化學生的道德實踐,幫助學生將道德理念轉化為道德行為。
(三)青少年個人主體意識增強
中國傳統價值觀中最顯著的一個特征就是重整體輕個體,重社會輕個人,改革開放以后,隨著西方人文主義等思想的傳入,西方價值觀理念與中國傳統價值觀思想產生激烈碰撞。青少年易接受新事物的特性使他們成為西方各種學術思潮和文化藝術的主要接受者,另一方面也淡化了青少年集體觀念和愛國主義等。由此看來,青少年主體意識的增強有其益處,這是我國社會更為民主進步的表現,也是在全球經濟化影響下的必然結果;但也有其害處,集體主義和愛國主義的淡化,使得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缺少一種奉獻精神和社會責任感,影響國家的未來建設和發展前途。因此,在教育過程中,學校和社會要注重引導青少年個體價值觀和社會價值觀的融合,從而實現自我與社會的融合。
二、加強青少年價值觀教育的對策
(一)加強青少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理想指引方向,信念決定事業成敗,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青少年一代應樹立遠大理想,把正確的道德認知、自覺的道德養成和積極的道德實踐緊密結合起來,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首先應當堅守學校主陣地,用轉變教育理念、創新教育方法的方式推進素質教育,讓學生在自主學習和實踐探索的過程中自覺理解社會主體核心價值觀的內容,教育者要學會將教育學、心理學等多種學科的理念方法于現代科技相結合,創建教學情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其次要強化現代媒體的作用,用輿論宣傳創造濃厚的青少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氛圍,對報刊、網絡等各種主流宣傳媒體加強規范管理,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成為社會思想共識;最后,在信息時代要注重打造形成健康的青少年網絡平臺,在網絡成為青少年學生接受各種信息的主要渠道的背景下,其中良莠不齊的信息很容易對缺乏價值判斷能力的青少年產生不良引導作用,因此,針對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必須爭取創造健康的網絡虛擬社區與網絡文化,利用網絡對青少年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輔助教育。
(二)發揮傳統文化的教育作用
近年來,各地各校都在強調傳統文化的教育作用,積極開展傳統文化的教學實踐活動,面對當代青少年價值觀缺失、道德滑坡的現象,學校應立足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引導中小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在課程設置和選擇上,選擇符合素質教育要求并與當代教育體系相融合的教材,如低年級學生可以選取“三字經”這類具有代表性的蒙學經典,高年級學生可以選擇《論語》《禮記》等引導學生探尋中華文化之源,在感受中華傳統文化儒釋道的魅力中自覺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此外,應當營造良好的社會文化氛圍,做到校園文化硬載體與軟環境相結合,營造課內課外良好的古文閱讀氛圍,舉辦各種專題活動,抓住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培養學生的民族自信,在構建良好的校園傳統文化體系中培育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三阿)加強實踐,讓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緊密結合
學校是引導和培養青少年形成正確價值觀的主要場所,但其也有重理論輕實踐的缺陷,在幫助青少年將價值觀內化升華為日常行為的過程中,要通過打造富有特色的實踐活動基地來實踐,在組織學生就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實現書本知識與實踐知識緊密結合的目標,讓學生走出課堂,擁抱社會,在了解生活的過程中學會學習、學會交往、學會做人,形成持久的、穩定的、正確的道德行為習慣。學校首先要創造和諧的氛圍,積極開展公益性實踐活動和各種勤工儉學活動;定期開展科研發明和創新創造活動;開展形式多樣的志愿服務活動以及各種主題文化活動,把價值觀教育與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有機結合,吸引青少年積極主動參加,在活動中更容易強化其對正確價值觀的認同。對于實踐基地的打造,一般針對青少年的有三種:隸屬于各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的綜合性青少年活動中心、學校利用各種社會資源與相關部門合力打造青少年社會實踐活動基地、社區活動基地,學校要學會創造利用,使其成為青少年價值觀與養成教育的重要平臺,實現青少年價值觀實踐活動的社會化、生活化。
三、結束語
價值觀取向涉及到一個人對事物的看法和選擇,對青少年的人生道路選擇具有重要影響,時代變遷下,人們的思想觀念和價值體系隨著社會經濟的變化發生了改變,當代青少年價值觀開始呈現出新特征,加強青少年價值觀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內容,也是一項長期的任務,我們需要為之不斷努力!
參考文獻:
[1]李天勇.當代青少年價值取向的特點及影響因素[J].甘肅教育,2018,(07):33.
[2]張萍.當代青少年價值取向的現狀與對策[J].黨史文苑,2012,(14):66-67.
[3]孫書平,于倩.當代青少年價值追求現狀與對策分析[J].青少年研究(山東省團校學報),2008,(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