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鑫
摘要:1993年美國陸軍參謀長沙利文提出“以信息為基礎”建設軍隊的思想,要認同這種建軍思想,就必須轉換觀念,著眼于確立信息化在軍隊建設中的中心地位。當前軍隊信息化建設尚處于初始階段。推進軍隊信息化建設,應認清形勢,正視困難,堅定信心,更新觀念,把握信息化建設的特點規律,充分發揮理論的先導作用,制定科學的發展規劃,處理好信息化建設與其他方面建設的關系,保證信息化建設全面、協調、健康地發展。令人遺憾的是,當前許多基層連隊存在著一些普遍性的問題,嚴重影響了軍隊的戰斗效能,尤其是連隊信息環境閉塞,欠缺時代感。
關鍵詞 :信息化建設;軍隊
信息資源日益成為重要生產要素、無形資產和社會財富。信息網絡更加普及并日趨融合。互聯網加劇了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蕩,成為信息傳播和知識擴散的新載體,信息安全的重要性與日俱增,成為各國軍隊面臨的共同挑戰。同時信息化使現代戰爭形態發生重大變化,是世界新軍事變革的核心內容。發達國家軍隊信息化發展目標更加清晰,正在出現向信息部隊轉型的趨向;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軍隊也開始主動迎接信息化發展帶來的新機遇。提高戰斗力是連隊建設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因此這就需要我們始終圍繞提高信息化能力來謀求連隊建設發展。
一、注重培養基層連隊人員的信息素養
所謂信息素養,就是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資源使問題得到解答的技能。簡言之,信息素養就是獲取、評估以及使用信息資源的能力。應用到國防領域,表現為軍事信息素養。 縱觀世界軍事,信息化戰爭正逐步取代機械化戰爭,戰爭形態為一體化聯合作戰,制信息權將貫穿戰爭的全過程、全領域。在機械化戰爭中,裝備的數量可以決定勝負方向,優化配置可以改變兵力對比,有勇無謀的指揮可以帶來一兩場戰斗的勝利。但在信息化戰爭中,戰場的優勢則是靠信息保障來實現。在講求效益第一的現代化戰爭中,制信息權等于制勝權。指揮員掌握即時、準確的戰場信息,通過科學、細致的分析、處理,做出合理的指揮決策是獲得作戰勝利的關鍵。伊拉克戰爭中,美伊雙方兵力對比的懸殊是迫使伊拉克軍隊潰敗的原因之一,但美軍在那么短的時間,以極其微小的代價獲得極大的軍事和政治效益,主要原因還是得益于戰場上的信息優勢。這一局面的形成,充分證明了“信息優勢決定戰場優勢直至戰爭全局”的科學性。目前,美、英等世界軍事強國,在不斷研制高技術信息化武器裝備的同時,都把培養軍事指揮人才的信息素養放在軍隊發展戰略工程的重要位置。其中,美、英兩國首當其沖,他們利用自己在經濟、科技和軍事等方面的優勢,在軍事指揮人才信息素養的培養上已經遠遠超出其他國家。在這種形勢下,我們必須轉變舊的戰爭觀念,認清戰爭勝負的決定因素已經由物理能轉變為信息能。否則,在未來可能爆發的信息化戰爭中,我們必將被動挨打。所以,必須著眼于打贏信息化戰爭,深刻認識信息素養在作戰指揮人才素質結構中的極端重要性,全面剖析我軍與外軍軍事指揮人才在信息素養上的落差,加大對軍事指揮人才信息素養的培養力度。其次,我軍建設的實際也要求培養軍事人才的信息素養,就總體而言,當前,我軍正處于機械化和信息化雙重建設的關鍵時期,還有許多現實矛盾和問題亟待解決。特別是信息化人才匱乏,信息化程度不高,已經成為制約我軍現代化、信息化建設的“瓶頸”和“軟肋”。我軍尚存在著科學技術發展與人的科學觀念滯后及信息素養相對較低的矛盾。解決這一矛盾,要求我軍培養信息化條件下的軍事人才。
二、加快基層連隊信息化人才的培養
鄧小平曾經說過,“培養合格的軍事人才,關系到軍隊建設和未來反侵略戰爭的大局,非解決不可”。人才是興軍之本、強軍之基,高素質的人才是軍隊信息化建設的關鍵。要不斷優化人才成長環境。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千方百計地為各類人才創造良好的工作、學習和生活環境。要在廣大官兵中普及信息知識和信息技術。要使每一位官兵都能夠熟練掌握和使用信息時代的武器裝備,使每一位官兵都能夠熟練掌握信息時代的指揮控制系統。還應大量吸納地方的信息技術人才。軍隊信息化需要大量的信息技術人才隊伍,而信息技術人才具有通用性,這種通用性為軍隊信息化建設提供了一個重要的人才途徑。
三、加快基層連隊信息化系統的建設
加快連隊信息化建設,必須將分散的各種信息化建設機構整合起來,成立一體化的領導機構,加強統一管理。實行“并網發電、集中供熱”,在較大范圍內,對部隊內部有限的人力、財力、物力等資源進行集中優化配置和深入挖潛,緩解需要與可能的矛盾;加強內引外聯,充分利用軍隊、地方科研院所的智力和技術優勢,為連隊隊信息化建設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搞好軍民結合,加大民用信息技術成果的吸收轉化力度。
總之,基層連隊信息化人才隊伍建設是一項緊迫的現實任務,也是一項創新性的實踐探索活動,在初始階段不可避免地出現許多矛盾和問題。必須站在全局和戰略的高度,正確處理各種關系,解決突出矛盾,才能推動信息化建設的深入發展。
參考文獻:
[1]《淺析軍隊信息化建設》 郭慧
[2]《軍隊信息化建設現狀與對策淺析》 劉亞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