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金勇



內容摘要:本文對我國電子商務產業集群的發展進行深入分析,建立電子商務產業集群生態系統模型,同時構建電子商務產業集群生態化系統結構評價體系。為了能夠對模型的合理性進行檢驗,對評價指標相關性進行分析,通過熵值約簡的方法,把對系統影響程度較小以及彼此相關性較高的指標逐個剔除。結果表明,電子商務集群服務平臺具有開放、包容等特點。
關鍵詞:產業集群 生態化系統結構 電子商務 評價體系
電子商務產業集群概述
(一) 電子商務產業集群的內涵
電子商務產業集群不僅包括電子商務企業本身,也包括電子商務配套服務的供應商,以及相關產品的供貨商和物流等。隨著信息化網絡技術在電子商務領域的廣泛應用,當前很多學者給電子商務產業集群下定義:主要指能夠實現電子商務企業之間資源和信息的共享,企業之間通過信息網絡技術實現彼此連接而形成的產業系統或者組織。
(二) 產業集群相關理論
從產業集群理論的研究情況來看,主要包括幾個方面:
區位理論。在產業集群研究中,區位理論主要是與產業的空間結構優化有關,區位理論主要包括三個方面:靜態的區位理論、動態的區位理論和現代化的區位理論。
增長理論。企業通過自身發展并達到一定規模之后,通過規模的集聚效應實現業務擴張。經濟學家巴魯根據產業集群特征提出增長理論,他認為在產業集團中,某個具有支配地位的大企業可以通過自身影響力吸引其他企業的發展并促進經濟增長。
(三) 產業集群類型
政府主導型產業集群。所謂政府主導型產業集群,主要是指政府為了推動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而建立的一系列具有相同產業特征的工業園區或者開發區。在這些園區或者開發區的發展中,很多政策具有明顯傾斜趨勢,而園區地理位置特征優勢明顯。園區中很多企業往往都是當地的龍頭,具有非常強烈的吸引投資能力,并且對區域經濟發展具有明顯推動作用。
高科技型產業集群。高科技型產業集群主要是指在特定產業區域內,具有較高技術含量并且產業特征高度相似的企業,彼此相互連接、相互合作并集聚在一起。產業集群中企業前端性的技術水平不斷更新,尤其是那些有科研機構或者高校支持的企業,更加具備更新的內生動力。因此,高科技型產業集群可以實現更好的創新活動,從而推動區域經濟增長。
(四) 產業集群與生態系統特征對比
在產業集群中,很多產業之間或者產業和相關產業之間按照一定規則彼此集聚在一起,就像生物種群意義形成系統化生態結構。這種生態結構具有復雜的網狀組合,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結構,才使得產業群體更加具有生命力和競爭力。表1給出了產業集群與生態系統的對比分析。
從表1可以看出:生態系統和產業集群之間具有高度相似性,產業集群也只有在適宜的外部環境中才能更好的生存和發展。而且產業集群和生態系統都有一定的生命周期,如都需要經歷形成、發展直到成熟或者轉型的過程。能夠適應市場環境的產業,就能夠更好的生存下來并發展壯大,無法適應市場環境的企業也許就需要轉型,轉型失敗的企業就有可能會衰亡。綜上所述,產業集群和生態系統之間存在高度的相似性特征,因此筆者從生態學角度出發,對電子商務產業集群生態化系統結構進行深入研究。
(五) 電子商務產業集群層次結構
在電子商務產業集群中,每個企業都具備實現自身發展的生態功能,企業之間能夠彼此合作、相互交流從而形成結構化生態網絡系統。在結構化生態網絡系統中,系統內每個企業之間可以實現信息共享或者資源交換等一系列循環網絡機制。根據這種循環的網絡信息共享機制,可以把電子商務產業集群內的層次結構劃分為四種:第一種是領導類型企業,這種企業在電子商務產業集群中處于核心和支配地位,能夠把電子商務相關的其他企業進行協調和資源的有機整合;第二種是關鍵類型企業,這種企業大多數是在電子商務產業集群中負責給消費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的供應商;第三種是寄生型企業,這種企業在電子商務產業集群中主要依靠電子商務企業才能夠生存下來,與電子商務企業是生死存亡的命運共同體,此類型企業主要給電子商務企業提供配套服務;第四種是支持型企業,這種企業在電子商務集群系統結構中可以分為兩類:第一類是主要從事第三方網絡支付交易的服務機構,這些機構能夠在電子商務產業發展過程中賺取最大化利益,第二類是為電子商務集群中企業提供經營區域的產業園區或者開發區機構。
電子商務產業集群生態化系統結構評價體系構建
(一)評價指標體系篩選
篩選前的數據規范化。將評價指標進行規范化處理,得出:
相關性分析。相關性分析描述的是每個指標之間的關聯程度以及重合程度。如果指標之間具有高度相關性,那么對這些相關性指標進行重復評價,就容易導致評價結果的可信度降低。兩個指標之間的相關性越高,指標之間就更加容易被相互替代。進行指標相關性分析的目的就是剔除相關系數比較大的指標,從而使評價結果更加具有參考意義。
首先需要把不同指標(xij)的相關性系數rij計算出來,并且假設指標評價的參考值為0.09。通過計算能夠把評價指標進行初步篩選,從而可以得出信息熵約簡和相關性分析表,如表2所示。
(二)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根據電子商務產業集群整體情況、電子商務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情況以及電子商務服務業聚集度等方面建立評價體系中的一級指標,在一級指標范圍內再設置二級指標,具體如表3所示。
(三)評價方法選擇與設計
評價方法選擇。設計好評價指標,還需要選擇恰當的評價方法并構建模型,才能夠得出完善并且有效的指標評價結果。在電子商務產業集群化生態系統結構的形成過程中,影響因素眾多并且十分復雜。因此,需要使用綜合指標評價方法才能得出滿意結果。
評價模型設計。首先,構造兩兩判斷矩陣,矩陣元素為aij(i,j=1,2,…,n),n為評價指標數量,aii=1,aij=1/aji。
隨機的一致性平均指標R.I.將按照表4進行取值。
評價模型的主要步驟。針對模型進行評價的流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對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主要是收集模型評價所需要的相關數據,并對這些數據進行必要處理。比如,原始數據都需要進行無量處理,定性數據都需要根據其類屬程度而賦值,從而能夠很好地規避因為主觀性所導致的誤差。第二個階段是確定指標權重。確定指標權重所使用的方法主要是層次分析法,并對不同指標之間的相關性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之上,構建一個層次遞階的指標評價模型。模型中相關指標的權重確定以后,需要對同級指標進行對比分析,以及分析一級指標下的二級指標的重要性問題。第三個階段是進行評價結果綜合計算。把已經在第二階段確定下來的權重在模型內分配之后,按照每個指標的無量綱處理結果的實際值和各自權重之間的乘積進行計算,把這些計算好的結果進行匯總,最后可以得出指標體系評價結果。
結論與展望
(一)結論
本文通過全面系統地研究產業集群、電子商務等方面的相關理論,查閱大量國內外文獻,總結了關于產業集群研究的相關經驗后,對電子商務產業集群生態化結構進行分析,并與自然界生態系統進行簡要的對比,確定產業集群內各個企業之間互利互惠的關系。除此之外,還通過對電子商務集群內產業層次結構的分析,構建完善的集群生態化評價模型。為了對模型的合理性進行檢驗,還對評價指標的相關性進行分析,并通過熵值約簡的方法把對系統影響程度較小以及彼此相關性較高的指標逐個剔除。結合系統動力學等相關知識,對電子商務集群生態化結構平臺進行分析。研究結果表明,電子商務集群服務平臺具有開放、包容等特點。
(二)展望
從系統的生態學視角對電子商務集群理論研究是今后的重要方向。另外,本文所構建的電子商務產業集群生態化結構系統評價模型還有待完善。因為在構建評價模型的過程中,只選擇了促進電子商務產業發展的正面影響指標,而沒有包含電子商務產業集群發展有可能面臨的負面影響因素,主要原因是這些負面影響因素難以預料。因此研究過程難免有局限之處,在未來的研究中需要進一步完善。
參考文獻:
1.龍朝暉.“互聯網+”背景下電子商務產業聚集區建設研究[J].商業經濟研究,2017(7)
2.周永紅,劉開軍,蔡艷芳.產業集群生態化運作模式對企業成長的影響[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7,34(8)
3.桂宗平.基于生態學視角的電子商務產業集群健康發展對策研究[D].浙江工商大學,2017
4.余忠,洪志生,歐陽鐘輝等.生態化產業集群中現代物流的發展研究[J].電子商務,2009(8)
5.王新宇.網絡生態視角下電子商務業態發展研究——以零售業電子商務為例[J].商業經濟研究,2016(1)
6.吳凌嬌,薛恒新.區域電子商務產業集群發展模式研究[J].常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
7.鄭潤萍.論電子商務生態系統及其演化路徑[J].知識經濟,2015(23)
8.胡崗嵐,盧向華,黃麗華.電子商務生態系統及其演化路徑[J].經濟管理,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