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娜
摘要:國家的發展歸根結底就是公民的發展推動的,公民是國家的主體,公民的文明素養直接反映了這個國家的文明程度。我國進入新時代后,對公民的文明素養有了更高的要求,即我國公民的文明素養不僅要符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標準,同時還要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要求。本文闡述了新時代下培育公民文明素養的重要性,以期讓每個公民認識到提升自身文明素養的必要性,同時還就現今公民文明素養存在的典型問題提出了實踐路徑,從而有效地提升公民的文明素養。
關鍵詞:新時代 文明素養 實踐路徑
中圖分類號:D64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07-0231-02
一、新時代下我國公民文明素養的概念界定及培育價值
(一)新時代下我國公民文明素養的概念界定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定位。”[1]文明素養是指與新時代下社會發展相適應的人的內在素養,是在推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文化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五位一體文明進程建設中,人所必須具備的品行、能力和素質,不斷提高人的文明素養,滿足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相適應的先進的觀念、思想、道德、文化、知識、智慧、技能等,推進我國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同時適應我國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對公民的要求。
(二)新時代下我國公民文明素養培育的價值
(1)提升公民的文明素養是促進人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公民文明素養的全面提升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前提條件。公民文明素養的全面提升對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基本意義在于:首先,公民在提升自身文明素養的過程中必然要與他人發生溝通與交流,這樣就有利于提高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交流能力,增強了人的社會交往能力;其次,公民文明素養的提高必然要去獲得大量的知識,這樣就提高了公民的社會適應能力和生存能力,有利于去進一步提升發展自己;最后,公民文明素養的提升對于人的個性的健康自由發展有促進作用,人作為獨立的個體可以有目的、有意識地去發展自己的個性。
(2)提升公民的文明素養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先決條件。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本質不僅僅是物質的現代化、科學技術的現代化,現代化的最終目的是實現人的現代化。只有擁有一定現代文明素養的人才能成為一個現代化的人,否則,就只能是一個生活在現代的人,而不是一個現代化的人。新時代下,我國對公民的文明素養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即每個公民應有較豐富的知識結構,具備良好的人文素質、創新精神、閱讀理解與表達能力。同時我們正在建設的全面小康社會不僅僅只看人均、人均收入等經濟方面的指標,還包括人的文明素養方面的發展。因此,無論是從時代要求,還是從我們正在建設的全面小康社會出發,提升公民的文明素養都迫在眉睫。
二、新時代下我國公民文明素養的現狀及存在問題
(一)看客心理嚴重,公民的道德禮儀素養缺位
在新時代下,我國是一個與現代文明接軌的文明國家,也是一個有秩序的國家。公民是國家的主體,公民的文明素養是它秩序的來源。正如哲人所言,“文明秩序不僅來源于“法”,也來源于“禮”。 在我國進入新時代后,各方面都得到了發展,公民的生活水平也得以提升,但是很多人在思想上存在一個誤區,認為文明僅僅是個人之事,自己文明就行;他人文不文明,與己無關。這種思想是錯誤的,因為文明是要達到全人類的文明,而不是一個人的文明。而且公民對文明的沉默,實質上是對不文明的放縱。面對不文明行為,如若選擇熟視無睹、聽之任之,只會讓這些行為不斷腐蝕文明的土壤。
(二)外來文化的不斷滲透,公民的精神文化素養匱乏
我國進入經濟全球化迅速發展的時代后,與世界各國之間的聯系越來越緊密,文化的交流也日益增多。許多西方國家在全球化時代下,不斷將自己的文化以各種形式傳播到我國,從而對我國的主流文化形成挑戰。這種外來文化中存在的不良因素也以各種形式滲透進來,進而影響我國公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造成我國一些公民精神文化素養的匱乏。
(三)人與自然不和諧,公民的生態文明素養薄弱
在新時代下,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加快形成,環境得到了極大的改善。但是生態文明建設還存在嚴峻的問題,仍有許多人不遵循自然規律,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以破壞環境為代價。社會上出現這種現象,歸根到底是由于我國公民的生態文明素養薄弱,不能自覺地做到與自然和諧相處,進而導致各種破壞環境的不文明行為頻頻發生。
三、新時代下我國公民文明素養提升的路徑
(一)注重恥感教育,在各種恥感教育中形成長效機制
恥感教育主要是要讓被教育者知恥而不為,使得被教育者對不文明行為感到恥辱,進而從自身做起,提高自己的文明素養,不甘做不文明的看客。社會上頻頻發生不文明現象,歸根結底是由于公民恥感的缺失。我國主要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來加強恥感教育。
(1)完善恥感教育內容。恥感教育是一種榮辱感教育,以前的恥感教育的內容主要就是一些理論上的教育,如今我國進入社會主義新時代,應該立足于我國的國情,更新恥感教育的內容,比如要重視正反例子來加強恥感教育。在恥感教育中,只有讓公民自身了解到現在社會中的各種現象,才能讓受教育者真正衡量出恥與不恥的標準,從而做到知恥而不為。
(2)重視恥感意識培養。恥感意識是恥感教育的基礎以及榮辱觀教育的道德底線。意識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如果我們每一個公民都具備恥感意識,這樣將有助于我們自覺主動地進行恥感教育,達到一種行為上的認同感,激發公民的自律意識,真正做到約束自己的不文明思想、動機以及行為。
(3)健全恥感教育運行機制。恥感教育需要有組織地運行機制,包括恥感教育獎懲機制和評價反饋機制。通過建立獎懲機制可以有效地激勵每一個公民積極地參與到恥感教育中,同時主動地揭示不文明的行為,從而形成一種有效的監督機制。還可以通過評價反饋機制將恥感教育的現狀及時地反映到各執行部門,使得各部門有效地掌握在恥感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并采取有效措施應對。
(二)注重文化建設,在各種文化建設中發揮引領作用
文化是一種無形地影響每個公民文明素養的潛在因素。文化對人的影響主要有三個特點,即文化能夠塑造人;文化對人的影響是深遠持久的;文化對人的影響有潛移默化的作用,人們在不同的文化環境中生存,就會不自覺地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注重文化建設,正確合理地對待外來文化,弘揚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有效提升公民的文明素養。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文化建設就是要滿足每個公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我國的文化建設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即首先在全社會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廣泛開展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培育文明道德風尚。其次,著重發展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滿足每個公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最后,政府和市場要加強對文化市場的管理,不斷規范文化市場秩序。
(三)注重生態文明教育,為公民文明素養提供可持續保障
新時代下,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雖然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是仍然存在許多問題。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體是每一個公民,同時生態文明建設最根本的是要進行生態文明教育,只有通過生態文明教育,切實提升每一個公民的生態文明素養,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才會在本質上得到可持續性發展。生態文明教育應該是一項系統性的、面向所有公民的教育。在政府層面,生態文明教育應該建立領導和管理機制。一些地方相關部門也要營造生態文明教育的氛圍。在社會層面,生態文明教育不只要注重理論上的宣傳,還要將理論與實踐結合。其實每個公民在成長的每個階段以及各領域都要接受系統性的生態文明教育,這樣才能讓每個公民從內心深處認識到生態文明對國家社會的重要性,從而自覺地提升自己的生態文明素養。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J].先鋒隊,2017 .
責任編輯:劉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