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愛華
[摘要] 目的 研究在創傷性休克治療中PICCO的應用效果。方法 方便選擇2014年9月—2016年8月該院創傷性休克患者60例,依據治療應用的方法分為觀察、對照組,前組應用PICCO監測,后組應用CVP、MAP監測,比較效果。結果 觀察組監測后12、24 h動脈壓及乳酸清除率為(84.79±11.33)mmHg、(28.79±8.67)%,(91.05±14.67)mmHg、(44.63±12.07)%,對照組為(75.16±11.37)mmHg、(22.67±7.48)%,(80.55±10.17)mmHg、(36.36±9.05)%(t=12.635 7,15.748 9,13.524 8, 13.847 2,P<0.05)。觀察組血管活性藥物使用時間、機械通氣及住院時間為(9.36±2.27)、(8.47±1.16)、(12.85±1.17)d,對照組為 (12.16±1.52)、(10.95±1.14)、(15.38±1.87)d(t=8.216 3,5.687 2,6.957 1,P<0.05)。結論 在創傷性休克治療中應用PICCO能全面監測血流動力學指標,有助于提升治療有效性,可推廣。
[關鍵詞] 創傷性休克;治療;脈搏指示連續心輸出量
[中圖分類號] R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8)03(b)-0047-03
Application of PICCO in Treatment of Traumatic Shock
LIN Ai-hua
ICU, Suqian Peoples Hospital of Nanjing Gulou Hospital Group, Suqian, Jiangsu Province, 2238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research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PICCO in treatment of traumatic shock. Methods 6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shock in our hospital from September 2014 to August 2016 were convenient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o the treatment application,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applied the PICCO monitoring,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applied the CVP and MAP monitoring, and the effect was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arterial pressure and lactic acid clearance rates at 12h and 24h after monitoring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respectively (84.79±11.33)mmHg,(28.79±8.67)%,(91.05±14.67)mmHg, (44.63±12.07)% and (75.16±11.37)mmHg,(22.67±7.48)%,(80.55±10.17)mmHg,(36.36±9.05)%(t=12.635 7,15.7489,13.524 8,13.847 2,P<0.05), and the use time of vasoactive agents, ventilation time and length of stay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respectively (9.36±2.27), (8.47±1.16), (12.85±1.17)d and (12.16±1.52), (10.95±1.14), (15.38±1.87)d (t=8.216 3,5.687 2,6.957 1,P<0.05).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PICCO in the treatment of traumatic shock can comprehensively monitor the hemodynamics indicators, and contribute to improving the treatment effectiveness, which can be promoted.
[Key words] Traumatic shock; Treatment; Pulse indication continuous cardiac output
創傷性休克屬于一類嚴重程度很高的多發傷,早期具有比較高的致死率。創傷性休克具有比較特殊的生理以及病理過程,休克發生的原因復雜,血流動力學存在比較復雜的變化,常規監測無法將血流特征整體顯示出來[1]。脈搏指示連續心輸出量(PICCO)是一項可以對全心血容積、心排量、血管外肺水、外周血管阻力、平均動脈壓等進行連續、精確監測的指標[2]。該研究具體分析這一技術用于2014年9月—2016年8月該院30例創傷性休克患者治療中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方便選取該院收治的60例創傷性休克患者參與該次研究,依據治療應用的方法分為觀察組、對照組,觀察組30例,18例男以及12例女,年齡平均(45.28±6.36)歲,動脈壓平均值為(55.26±10.34)mmHg;對照組30例,17例男以及13例女,年齡平均(45.59±6.14)歲,動脈壓平均值為(54.62±10.48)mmHg。全部患者均知曉該研究內容并簽署知情同意書,且經該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兩組各項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全部患者穿刺部位都選擇鎖骨下靜脈、頸內靜脈,將雙腔深靜脈導管置入,對中心靜脈壓(CVP)進行監測,同時實施動脈血氣分析。觀察組通過PICCO的指導實施目標導向休克治療,選取4F PV2014L16 PICCO導管經股動脈置入,在PICCO儀上連接好導管,深靜脈導管監測CVP端與PICCO溫度傳感器進行連接。選擇動脈熱稀釋法、脈搏曲線分析法對患者的心排血量進行持續監測,另外與壓力換能器連接好,對有創動脈壓進行監測。選取10~15 mL溫度不超過8℃的生理鹽水從連接深靜脈導管的溫度傳感器端注入,保證5 s之內注完。通過計算機畫出整個熱稀釋過程的稀釋曲線,自動分析這一曲線的波形特征,獲取基本參數。借助PICCO技術對各參數進行監測,將其視作指導患者早期目標導向治療方案的參考。按照GEDVI水平實施液體復蘇,保持GEDVI水平處于680~800 mL/m2之間,按照SVRI水平確定多巴胺劑量,保持在1 500~20 000(dyn·s)/(cm5·m2),按照CI水平確定多巴酚丁胺水平,保持在N3~5 L/(min·m2),通過EVLWI水平確定液體、利尿劑的劑量。
對照組通過CVP、MAP的指導實施治療,按照CVP水平實施液體復蘇,保持CVP處于8~12 mmHg,按照MAP水平對多巴胺使用劑量進行調節,保持MAP在65 mmHg及以上。
1.3 觀察指標
在治療后4、12、24 h測定患者平均動脈壓、動脈血乳酸、血管外肺水指數(EVLWI)水平,對乳酸清除率進行計算,計算方法=入院時動脈血乳酸-檢測時動脈血乳酸值)/入院時動脈血乳酸水平的百分比。比較兩組臨床治療效果,評價指標包括血管活性藥物使用持續時間、機械通氣時間、住院時間。
1.4 統計方法
采取SPSS 13.0統計學軟件對上述匯總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計量數據采用(x±s)表示,組間比采取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平均動脈壓及乳酸清除率
治療后4 h觀察組和對照組平均動脈壓、EVLWI以及乳酸清除率結果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12 h以及治療后24 h觀察組平均動脈壓以及乳酸清除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EVLWI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治療效果
觀察組血管活性藥物使用持續時間為(9.36±2.27)d,對照組為(12.16±1.52)d;觀察組接受機械通氣治療的時間為(8.47±1.16)d,對照組為(10.95±1.14)d;觀察組住院時間為(12.85±1.17)d,對照組為(15.38±1.87)d,觀察組各項治療效果指標結果均與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8.216 3,5.687 2,6.957 1,P=0.000,0.000,0.000)。
3 討論
與其他類型休克比較,創傷性休克在病理以及生理過程方面復雜程度更高,創傷性休克患者血液量丟失,損傷位置出現體液滲出,并且會出現炎性腫脹,明顯降低了機體有效血循環量[3]。并且創傷性休克患者受損的組織會產生蛋白酶以及組織胺等物質,增加微血管的通透性,促進微血管擴張,降低血管阻力,更為明顯的降低有效血循環量[4]。焦慮情緒以及疼痛會反射性導致迷走神經興奮,會抑制血管功能以及心臟功能,降低血壓水平。部分患者還會出現循環紊亂情況,比如胸部損傷患者的心肺功能會受到影響[5]。
PICCO是血流動力學監測的常用方法,通過結合動脈脈搏波形技術、肺熱稀釋法能夠對各項指標進行連續監測[6]。通過了解這些指標水平有助于指導臨床確定創傷性休克患者的液體管理、利尿劑、容量復蘇、血管活性藥物等使用方法及劑量,同時有助于指導臨床對患者疾病預后的判定[7]。以往通過監測CVP進行臨床補液管理的指導,實踐顯示具有較明顯不確定性,同時多發傷會改變胸腔以及腹腔壓力,CVP水平無法將心臟前負荷準確反映出來。EVLWI是研究肺水腫的定量指標,可以早期、靈敏、直觀地提供肺水腫發生、發展及演變的病理過程,有助于指導治療及預后評估。
從該研究結果可以得知,觀察組創傷性休克患者在臨床治療中應用PICCO監測后12、24 h平均動脈壓以及乳酸清除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另外觀察組治療后血管活性藥物使用持續時間、機械通氣時間以及住院時間分別為(9.36±2.27)、(8.47±1.16)、(12.85±1.17)d,均明顯短于對照組(12.16±1.52)、(10.95±1.14)、(15.38±1.87)d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證實經PICCO監測可以保證治療有效性,縮短治療所需時間,加快患者恢復。學者江霞等[8]進行類似研究,結果顯示接受PICCO監測的觀察組ICU住院時間、導管留置時間分別為(6.14±0.15)、(5.02±1.53)d,均短于接受常規干預的對照組(8.24±1.91)、(7.98±2.72)d,另外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6.25%,明顯低于對照組發生率25%(P<0.05),該研究結果與之存在一致性。
綜上所述,在創傷性休克患者臨床治療中的應用PICCO監測能夠幫助醫生隨時了解血流動力學狀況,縮短患者治療所需時間,加快患者康復,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盧年芳,鄭瑞強,林華,等.PiCCO指導下集束化治療感染性休克的臨床研究[J].中華危重病急救醫學,2014,26(1):23-27.
[2] 楊婉花,吳海英,張宏澤,等.MicroRNA-150聯合脈搏指示連續性心輸出量檢測指標判斷膿毒癥休克患者預后的臨床價值[J].浙江大學學報:醫學版,2015,44(6):659-664.
[3] 黃馨,李映梅,楊順銀,等.PICCO在重癥急性胰腺炎早期液體復蘇中的應用[J].海南醫學院學報,2014,20(9):1208-1210.
[4] 張汝敏,王世富,馬爽,等.PiCCO技術優化膿毒性休克患者EGDT的效果[J].中華麻醉學雜志,2014,34(6):739-742.
[5] 張源波,韓聚強,郭凱,等.脈搏指數連續心輸出量監測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治療中的作用[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7,19(7):708-711.
[6] 伊敏,么改琦,朱曦,等.脈搏指示連續心排血量監測(PiCCO)在膿毒癥休克患者血流動力學監測中的臨床價值[J].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13,13(3):202-205.
[7] 董慶華,湯展宏,秦學斌,等.PICCO檢測在肺心病合并心源性休克中的應用價值分析[J].重慶醫學,2017,46(23):3229-3230,3233.
[8] 江霞,梁志平,鄧炳青,等.PICCO監測技術在重癥休克患者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7,14(17):8-10.
(收稿日期:2017-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