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愛玲
摘 要:中華民族有著數千年文明歷史,創造了光輝燦爛的傳統文化。語文教師應在教學中讓學生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要組織多維誦讀,讓學生在感知體驗中體悟傳統節日文化的濃郁情愫;設置活動平臺,讓學生在參與實踐中感受傳統節日文化的獨特因子;搭建實踐渠道,讓學生在傾吐表達中把握傳統節日文化的本質。
關鍵詞:傳統節日;民族文化;語文教學;核心素養;德育工作
中圖分類號:G621;G6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8)13-0017-01
中華民族有著數千年的文明歷史,創造了光輝燦爛的傳統文化。作為母語教學,語文教師應該在語文教學中讓學生感受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感知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如何才能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更好地滲透傳統文化教育呢?本文對此進行相關研究。
一、組織多維誦讀,讓學生在感知體驗中體悟傳統節日文化的濃郁情愫
語文教師應該借助閱讀教學引領學生在深刻領會文本意蘊的同時,感知傳統節日文化。中華民族是一個十分注重情感的民族,人們會將自己內心的情感訴求與傳統節日進行有機整合,將情感寄托在節日之中。民族大義之情、溫馨的親情、真摯的友情,這些在蘇教版語文教材中都有直接體現,教師需要在引領學生洞察文本范例的同時,為學生感受傳統文化開辟通道。例如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表達了王維在重陽節的時候對家鄉、對親人的思念之情。蘇教版語文教材中的文包詩《每逢佳節倍思親》,就將詩人的這種情感詮釋得淋漓盡致。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引領學生緊扣體現詩人內心情感的語句,依循真摯的文字感受作者對兄弟的思念之情,繼而在多種形式的朗讀中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另外,教師還可以緊扣詩歌中的“插茱萸”“登高遠望”等習俗進行講解,讓學生對傳統節日——重陽節有更多的了解,從而在豐富學生傳統節日知識的同時激發學生的認知體驗,讓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取向。
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一。語文教師在關注語言訓練的同時,需要借助文本內容,借助傳統節日這一獨特的文化資源,對學生進行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滲透。在這一案例中,教師正是借助詩文所承載的豐富情感資源,有效地促進學生人文素養的發展。
二、設置活動平臺,讓學生在參與實踐中感受傳統節日文化的獨特因子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關乎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這就決定語文教師必須為學生開設具有實踐性、開放性的活動課程,讓學生在參與綜合實踐活動過程中發展語文能力、提升語文素養。例如,在《春聯》一文中,作者不僅介紹了春聯的作用、創作方法和聲律美的特點,而且介紹了大量經典的春聯案例,這對于學生接觸春聯、感知春聯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在課文教學結束之后,教師可以借助課文內容,引領學生圍繞春聯開展一系列實踐活動。比如“收集春聯”,學生通過網絡和住家的門聯等不同途徑廣泛收集春聯;“誦讀春聯”,教師組織學生誦讀收集的春聯,讓學生感知春聯節奏明朗、語言精練的特點;“寫春聯”,教師緊扣春聯的特點,組織學生嘗試遣詞造句,通過實踐創作來感受春聯字數相等、詞類相當等特點。
春聯是春節重要的傳統習俗,教師借助教學課文《春聯》的契機開展一系列活動,能讓學生在感受傳統文化的內在魅力的同時,將蘊含的民族文化融入自身的內在修養之中,從而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提高。
三、搭建實踐渠道,讓學生在傾吐表達中把握傳統節日文化的本質
語文教學的核心目標就是學以致用,培養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如果教師教學時拘泥于文本的感悟層面,則學生內在的表達能力將難以得到長足發展,核心素養也難以得到提升。這就意味著語文教師可以將語言文字運用能力作為語文教學的核心,運用獨特的文化資源為學生的語用實踐提供良好的契機。例如,《但愿人長久》這篇課文是作者根據蘇軾的著名詞作《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改寫而成的,作者將蘇軾蘊含在詞作中的對弟弟的思念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在引領學生深入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教師可以為學生的語用實踐創設這樣的情境:“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在萬家團圓的日子里,如果你無法與自己的家人一起歡度中秋佳節,你會怎樣來表達自己的思鄉之情呢?”有了文本情感的浸潤,加之教師創設的情境,學生的思緒活躍起來,紛紛有感而發,所表達的語言中更是滿懷對親人無限的思念之情以及對我國傳統節日文化的向往。
在這一案例中,語文教師結合學生對傳統節日文化的認知與體驗,在學生情感亢奮之際,為學生搭建了情感表達的通道,促進了學生對傳統節日文化的體悟與思考。
四、結束語
總之,傳統節日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蘇教版語文教材中有大量關于傳統節日文化的教育資源,能對學生認知核心素養的發展起到重要作用。語文教師應該充分利用這些教育資源,開闊學生的人生視野,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為學生深刻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楊艷麗.滲透傳統文化 提高語文素養——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傳統文化教育[J].語文學刊,2009(16).
[2]溫小軍.語文課程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困境與突破[J].教學與管理,2016(01).
[3]王麗華,龐粟.語文教學如何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J].語文建設,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