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校園貸是近年來出現的新興校園金融產品,發展十分迅速。校園貸的不規范發展,造成“裸條”、“跳樓自殺”等嚴重的社會問題。要加強宣傳教育,提升大學生自我防范意識和金融素養;實施“審慎監管”,建立全過程風險監控機制;打開“正門”,鼓勵正規金融機構進入校園;在法律上對大學生進行“傾斜性保護”,以促進校園貸健康發展。
【關鍵詞】校園貸 運行機制 風險防范
校園貸是近年來出現的新興校園金融產品,發展十分迅速。校園貸可以向資金周轉存在暫時困難的大學生提供應急資金,從而幫助大學生度過經濟拮據期,幫助大學生順利完成學業或創業,具有積極的扶持作用。然而,大學生涉世未深、對貸款不了解,部分校園貸借款機構(校園貸平臺)利用這一特點,采用虛假宣傳誘使大學生借貸,賺取高額不當利益。對于無法按期還款的學生,甚至采取裸條、暴力催債等涉嫌違法犯罪行為,致使出現還不起貸款的大學生“跳樓自殺”等惡性案件,造成嚴重的社會問題。
一、校園貸興起的原因分析
(一)大學生資金需求旺盛
1.大學生的行為特點。大學生喜歡新鮮事物,消費觀念超前新穎,特別是對新上市的電子產品、服飾、化妝品有強烈的消費欲望,部分學生還有創業的需求。但大學生資金主要來源于父母支付的生活費,缺少大額的現金來源,會通過校園貸等方式尋求資金。學生之間存在貧富分化,出于攀比心理,家庭經濟情況較差的學生通過校園貸彌補貧富差距,維護自身的“尊嚴”要求。
2.大學生貸款需求符合金融發展規律。借鑒國外經驗,校園貸符合大學生金融需求發展的客觀規律。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消費金融創新報告》的數據,美國2016年末學生信貸在消費貸款中的比例為37.3%,是消費信貸中比例最大的品種。TICAS(一家美國公益組織)發布的《美國大學生債務研究報告2015》顯示,美國近7成的公立和非盈利私立大學生是在貸款支持下順利畢業的。和美國等成熟經濟體相比,中國的大學生信貸市場還處于起步階段,金融機構及產品還未完全滿足大學生的整體金融需求。
(二)借貸平臺眾多,借貸資金供給充足
1.借貸平臺受約束較少,超常規發展。在監管部門對校園貸提出監管要求之前,校園貸發展幾乎處于“三無”階段:無機構監管、無準入門檻、無行業標準。出于對市場的看好,大量的資金進入校園貸行業,紛紛成立借貸平臺,以求瓜分校園貸市場。由于缺少監管和運營規范標準,各借貸平臺超常規擴展業務,無門檻向大學生提供貸款,市場上的借貸供給量非常充足。
2.獲取高額利潤,風險可進行轉移。校園貸利息較高,并附加各項費用,使得借貸平臺獲得高額利潤,刺激其更加野蠻發展。如果大學生自身難以償還貸款,借款平臺一般都會聯系其父母,即使父母沒有提供書面的擔保,但實際中,為了不影響子女的正常學習和生活,一般會替子女償還校園貸,從而實現還款風險的轉移。對校園貸平臺來說,校園貸是相對利潤較高、風險較小的產品。
3.貸款申請異常便利。與傳統信貸相比,校園貸具有無門檻、零首付、貸款迅速、額度大的特點,大大優于傳統信貸方式。大學生提交身份證、家庭、學校等基本信息,校園貸平臺審核通過后,就可獲得貸款資金,門檻極低;選擇購物分期付款時,無首付比例要求;一些貸款平臺在貸款信息審核通過后,1天內就可發放貸款,放款非常迅速;可發放的信貸額度較高,例如名校貸可一次發放金額高達5萬元的貸款。
以上可以看出,大學生自己旺盛的資金需求和金融發展的客觀規律奠定了校園貸的發展基礎,而監管缺失、借貸利潤、風險可進行轉移、申請異常便利,大大加速了校園貸業務的發展。
二、校園貸存在的問題
(一)風險控制不到位
首先,對借款人的信息審核不嚴。校園貸平臺大多為網絡平臺,一般通過借款人上傳的照片、掃描件進行身份審核,缺少面簽環節,很難對原件進行核實,容易出現通過虛假材料申請貸款情況;
其次,不對借款人的還款能力進行測算,只要是大學生,就可成功獲得貸款。對于沒有還款能力的借款人,發生逾期后,容易發生暴力催收情況,產生各種負面后果;
最后,校園貸未納入人行征信系統,借款人的歷史貸款記錄、未結清貸款情況和歷史信用情況無法查詢。這使得很難對存在不良信用記錄的借款人進行識別,也難以對借款人的借款金額和筆數進行控制。容易出現借款人在多家平臺分別借款的情況,不利于風險控制。
(二)借款成本過高
校園貸平臺通過名義上的低利率吸引大學生借款,但實際利率非常高,加上名目繁多的各項費用,借款成本將會十分高昂。過高的借款成本是造成大學生逾期還款或難以還款的重要原因。
(三)催收方式不當
對于逾期貸款,校園貸平臺或其委托的催收機構采取暴力催收方式,有的已涉嫌違法犯罪。對于無償還能力的大學生,容易發生輕生等惡性事件,產生嚴重的社會問題。
三、風險防范建議
(一)加強宣傳教育,提升大學生自我防范意識和金融素養
進一步普及金融知識,使大學生認識到校園貸的宣傳利率并非實際利率,揭穿校園貸的低利率假象。另外,讓大學生了解正規金融機構的信貸產品,如商業銀行等,在有借款需求時,優先從正規金融機構獲得資金支持。
提升大學生的自我防范意識,在申請貸款時不過多提供私人隱私信息,不能以“裸照”等非法形式作為條件申請貸款。在遇到暴力催收等涉嫌違法犯罪行為時要立即報警,以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二)實施“審慎監管”,建立全過程風險監控機制
在準入環節,提高校園貸平臺的門檻要求,如注冊資金、從業人員、經營場所、業務種類等,制定嚴格的準入規則,改變目前無硬性條件要求的局面;
日常經營環節,建立周密謹慎的經營規則。嚴格進行信息審核,防范虛假信息;進行還款能力測算,不向還款能力不足的借款人發放貸款;積極推動校園貸進入人行征信范圍;對貸前、貸中、貸后環節進行全方位監控,制定嚴格的貸款審查、貸后管理制度,使風險管理貫穿于各經營環節之中。
(三)打開“正門”,鼓勵正規金融機構進入校園
目前,已有一些金融機構開發出適合大學生的金融產品,如建設銀行、工商銀行、浦發銀行、招商銀行等開發出大學生信用卡,工行設計出“工銀e校園”小額貸款,建行推出“金蜜蜂校園快貸”,中行推出“中銀E貸校園貸”,興業消費金融公司推出“助學寶”貸款產品等。正規金融機構的進入,對校園貸平臺具有擠出效應,有利于大學生形成良好的消費習慣,保護自身信用,促進身心健康成長。
(四)在法律上對大學生進行“傾斜性保護”
超過18歲的大學生已具備民事行為能力,但是校園貸平臺在明知大學生沒有穩定、獨立的還款來源,也無監護人同意或擔保的條件下,仍對其提供貸款。這種情況下,產生的貸款逾期、罰息等后果,不能完全由大學生承擔,校園貸平臺也應承擔部分責任。只有實行“傾斜性保護”,才能倒逼校園貸平臺審慎開展校園貸業務,促進校園貸業務的健康有序發展。
參考文獻
[1]黃志敏,熊緯輝.“校園貸”類P2P平臺面臨的風險隱患及監管對策[J].福建警察學院學報,2016,(03).
[2]鄭春梅,賈珊珊.國內外校園貸平臺比較及規制分析[J].財經界(學術版),2016,(17).
[3]林燕霞,許再佳.關于“校園貸”亂象的背景分析及對策[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7,(02).
[4]葉巖.校園貸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法[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6,(16).
[5]李雪靜.國外P2P網絡借貸平臺的監管及對我國的啟示[J].金融理論與實踐,2013,(07).
基金項目:本文為山東省青少年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大學校園貸運行機制及風險防范研究”(編號:17AJY065)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律健(1986-),男,漢族,山東泰安人,山東女子學院工商管理學院助教,碩士,研究方向:公司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