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市場經濟的建立,誠信制度建設沒有與發展的時代同步,誠信制度尚不完善、誠信法制尚未健全,誠信體系建設和誠信法制建設還處在探索中,誠信制度和誠信法制的滯后性為失信行為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和溫床。誠信作為道德之基,立國之本一直備受黨中央的關注,加強對大學生的誠信教育也成為學界探討的熱點問題。本文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維度,就高校誠信教育缺失的現狀;遵循的原則;采取的對策及誠信教育的價值進行研究。
關鍵詞: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誠信教育;價值
DOI:10.15938/j.cnki.iper.2018.02.015
中圖分類號: 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9749(2018)02-0022-04
繼黨的十八大在公民層面提出“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加強社會誠信建設,健全公民和組織守法信用記錄,完善守法誠信褒獎機制和違法失信行為懲戒機制”;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再次重申“誠信建設”。建設誠信社會需要提高全民族的誠信道德素質,大學生作為未來社會的支撐者和引領者,加強對大學生的誠信教育,對誠信社會的建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高校誠信教育缺失的現狀
1部分高校重教書輕育人,誠信教育缺乏完整性
目前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率與高校的招生數額直接掛鉤,在巨大的就業壓力面前,為了適應市場對人才的需要,為了提高專業的競爭力,為了學校的生存和發展,一些高校在人才培養方案中,把教育的目標鎖定在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上。在教學實踐中,注重專業教育,輕視品德教育;重視教書,忽視育人。使高校教育的天平發生傾斜。這種“重智育輕德育”見物不見人的辦學理念,使原本就置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誠信教育更加的脆弱。在這種教育理念導引下,本應承擔著教書育人,立德樹人使命的高校,正面臨著誠信教育缺失的考驗。
2.部分高校在誠信教育上重內容輕形式,誠信教育缺乏實效性
從辯證法的維度看,只有內容和形式有機統一的教育才是完美的。目前,并存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誠信教育應“沿用傳統的理論教學方式,一般采取理論灌輸、規范約束、行為說教。”[1]這種教育方式過于模式化,其內容抽象、空洞。教師在對大學生進行誠信教育時,重內容輕形式,重課內輕課外,把對大學生的誠信教育完全倚重于課堂上誠信概念、知識、理論等內容傳輸,缺乏課堂以外的德育指導和規范。不能對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誠信教育方面的疑難進行答疑解惑,誠信教育內容死板,形式單一,內容和形式脫離。這種不接地氣、不切實際,找不到切入點的誠信教育是跟不上變化發展的時代,誠信教育缺乏實效性。
3.部分高校學術誠信監管體系存在弊端,誠信教育缺乏規范性
高校大學生的學術誠信應體現在考試、作業和論文的誠信。目前各高校對大學生學術誠信的監管只局限于對考試誠信和學術論文誠信,與之相適應的教育機制和懲戒機制也比較完備。針對大學生學術論文造假、剽竊和考試作弊等違反誠信的行為處罰制度和措施不斷出臺,處罰力度不斷加重。這在一定程度上對大學生失信行為起到了一些震懾和遏制的作用。但是對大學生在單科結業論文、平時作業和實驗等方面的失信行為缺乏認識,疏于管理,沒有出臺相應的處罰措施,誠信監管體系上存在漏洞。教師們對大學生在單科結業論文、實驗和作業中的剽竊和抄襲等不媏行為,由于學校沒有明文規定,缺乏處罰的依據,大都采取寬容態度,沒有給予處罰。使大學生有機可乘,甚至膽大妄為,致使大學生失信行為協同和放大,高校誠信教育受到沖擊。
4.部分高校教師言行失信,誠信教育缺乏示范性
伴隨著社會失信行為的膨脹,原本是一方凈土的高校受到污染,沒能獨善其身。特別是全面從嚴治黨以來,高校中一些違背誠信、違法亂紀的現象屢屢被查處和曝光。高校中部分黨政領導在提拔和任用干部、引進教師、學生招生就業、基本建設中的貪污腐敗;部分博導、碩導和教師違規使用科研經費,擠壓學生的培養經費,學術造假、論文剽竊,甚至將學生的研究成果據為己有,盤剝、侵犯和虐待學生的現象屢見不鮮。上述教育工作者的失范行為,使課堂上的誠信教育失去說服力,教師的示范作用失去公信力,高校誠信教育趨于弱化。
二、高校加強誠信教育應遵循的原則
1.誠信教育要堅持弘揚民族傳統與借鑒國外成功經驗相結合的原則
在我國傳統的道德教育實踐中,誠信為重要的教育目標。隨著歷史的演進,誠信教育積淀了豐富的經驗,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誠信教育體系。高校在對大學生進行誠信教育時要將時代特點與傳統教育相結合,借鑒國外大學誠信教育的成功經驗,使誠信教育既立足于本民族又與世界優秀大學的誠信制度和誠信標準對接。
2.誠信教育要堅持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相結合的原則
一直以來誠信教育是以思想政治教育為主,專業課教師對誠信教育重視不夠。“往往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課堂上通過各種教學方法和途徑使學生達到對誠信的認同,卻因為專業課教師的一句話而前功盡棄”[2]。高校的誠信教育要引起專業課教師的重視,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雙管齊下,誠信教育才能形成合力,達到好效果。
3.誠信教育要堅持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的原則
誠信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組成部分受到高校的重視,但目前部分高校對誠信教育不同程度地存在重內容輕形式、重理論輕實踐,誠信教育還停留在理論說教層面。只有將誠信教學理論與誠信教學實踐相結合,才能達到誠信教育的目的。
4.誠信教育要堅持示范性與滲透性相結合的原則
所謂“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具有良好的師德師風和高尚的道德素養的教師,會對大學生起著示范的作用。高校的誠信教育要堅持示范性與滲透性相結合,教師要利用專業知識和教學手段對大學生進行誠信意識和誠信理念的滲透。
三、高校加強誠信教育應采取的對策
1.高校誠信教育要堅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
誠信作為道德準則和行為規范,在我國傳統道德建設中舉足輕重。如,我國傳統道德理論主張“誠乃天之道”,要求從“誠意”做起,認為“誠意”道德修養的開端”[3]。主張誠信是做人之基,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本。高校要將傳統誠信教育的精髓融入大學生的誠信教育中,使誠信教育在傳承民族特色的同時,借鑒西方高校在誠信教育方面的成熟理念。外國大學誠信制度設計較為科學,信用體系相對規范,誠信教育閾限在制度和法律的框架內,這種制度和法律約束力使誠信理念得到社會廣泛的認同而被普遍的接受。因此,高校在進行誠信教育時,要將我國注重“內省”與“自覺”的傳統誠信教育與國外“強制”與“約束”的誠信教育相結合,使學生“內修誠信,外修制度”,實現高校誠信教育的優化。
2.誠信教育要強化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高校誠信教育要以思想政治教育為主導,將誠信教育融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課程中,使學生領悟習總書記所言:“小勝靠術、中勝靠智、大勝靠德”,領悟誠信作為道德之基的神韻;融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的課程中,讓作為誠信哲學基礎的“實事求是”轉化為學生思想方法和行為準則;融入“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的課程中,讓同學感悟新時代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是中國共產黨人信守承諾,不斷創新的成果;融入“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的課程中,“讓同學體會‘誠信對國家與個人生存發展的重要性,使大學生誠信走天下。[4]”在兩課彰顯誠信教育的同時,還要發揚專業課教師在誠信教育方面的優勢。樹立其誠信教育的理念,端正其誠信教育的態度,使專業課教師結合專業的特點,將誠信教育融入專業課程中,教導學生在科技研發中誠實守信。學校還要打造學科交流的平臺,讓思政課教師和專業教師在誠信教育領域相互溝通、交流、合作;相互滲透、取長補短,達到誠信教育的最佳效果。
3.誠信教育要落實教學內容與教學形式的有機統一
誠信教育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應把誠信教育作為重要的教學內容,著重對大學生進行誠信美德、誠信法制、誠信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同時還要開展誠信教學實踐。具體做法一是利用校園廣播,開辦誠信板塊,組織同學積極投稿,定時播報誠信知識,強化誠信教育;二是建立誠信教育網站,上傳誠信教育的視頻資料,組織學生觀看,向學生傳遞誠信教育的正能量,提升學生對誠信的認識;三是選取經典誠信案例,組織學生開展研討,各抒己見,由教師點評并對學生誠信觀中存在的問題給予疏導,提高學生對誠信教育的認識;四是定期播放感動中國的教育片,組織同學們觀看,感受那些草根英雄如何在失信的社會背景下,忍辱負重,實踐誠信,用真誠感動中國,使同學們在豐滿的情感教育中體會誠信,在知、情、意中堅守誠信。將傳輸誠信知識的課堂教育與提升誠信認知、認同、踐行的教學實踐有機結合。
4.誠信教育要秉承言傳身教與潤物細無聲的有機結合
“言傳身教”正是從育人的角度揭示身教勝于言教。通過率先垂范、以身作則,以教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和教育學生。身清氣正、誠實守信的教師對培養學生誠信意識和形成學生誠信行為必將產生重要影響。潤物細無聲是指利用各種教育資源,以量變的方式對大學生實施誠信教育,達到誠信教育的質變效果。它的優勢在于將誠信教育的理念以循序漸進、潛移默化的方式注入學生的思想意識形態中,在寓教于無形之中提高學生的誠信認知水平和誠信意識。
四、高校加強大學生誠信教育的當代價值
1.探索誠信教育有利于誠信教育機制的科學建構
高校對大學生實施的誠信教育,大多停留在理論教育階段,局限在教育學生如何誠信。而在制度方面對大學生的失信行為缺乏相應的規范,即便有相應的懲戒制度,也是閾限在對大學生違紀現象的懲戒,對大學生在日常生活、學習中的失信行為沒有相應的懲戒措施或制度,即缺乏系統的對大學生失信行為的處罰體系。通過對大學生失信現象的研究,探究高校誠信教育的短板,構筑起全面、系統的高校誠信教育機制體系,扎緊制度的籠子,將誠信教育由理論傳輸和制度約束相結合,從而推動高校的誠信教育向科學性和實效性方面轉化。
2.加強誠信教育有利于大學生誠信價值觀的培養
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必然會導致東西方的思想、文化和價值觀念的相互碰撞。當中華民族傳統優秀文化在影響世界的同時,西方的各種思想觀念也侵蝕著國人的思想,使國人的價值觀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在多元化價值觀的支配下,部分大學生為達到個人的目的而失信的行為就在所難免了。誠信,作為人格之基,既是道德品質的重要環節,又是健全人格的主要表現。大學期間,正值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和夯實的重要階段,加強對大學生誠信教育有利于大學生群體誠信價值觀的確立和鞏固、誠信行為方式形成和培養。
3.加強誠信教育有利于互聯網絡事業的健康發展
信息社會的發展,改變了傳統的社交方式。人們可于足不出戶,通過人人、QQ、微信、微博等網絡方式交友聊天。由于網絡世界是一個虛擬的空間,在這個空間里,一切都可以以虛擬的方式進行,這種社交方式使人們產生了為所欲為,甚至不遵守誠信、不受法律和道德約束的妄想。于是人們用虛構的名稱、虛構的身份甚至虛構的年齡和性別交流思想。“大學生作為互聯網絡使用最多的群體之一”[5],互聯網絡世界的亂象,削弱了大學生誠信觀念,助推了現實世界失信行為的產生。加強對大學生誠信教育,規范大學生的網絡行為,有利于互聯網絡事業的健康發展。
4.加強誠信教育有利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
黨的十八大把“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對廣大公民的要求,誠信成為越來越被現代社會看中的道德品質。加強對大學生的誠信教育,培養大學生的誠信意識、誠信行為、誠信品質。當大學生把誠信作為道德的基本訴求,他們才能真正地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日常學習和生活中,才能體會“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的教育真諦,才能把科學探索上的求真和為人處事的求真有機結合。高校加強大學生的誠信教育,有利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倡導、認可、培育、踐行。
參考文獻
[1] 朱俊奇,田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影響因素及模式創新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3):7-13.
[2] 方建斌,王海成.儒家誠信教育思想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6(1):8-11.
[3] 李海英,商麗君.大學誠信精神培育:扭住文化引領與制度構建的契合點[J].中共太原市委黨校學報,2016(2):72-74.
[4] 于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視域下高校加強誠信教育的探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6):10-12.
[5] 葛玉麗.大學生誠信教育的對策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2.
[責任編輯:張俊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