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長水
摘 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新時代更要重視意識形態建設。高校意識形態建設是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需要,是文化自信的需要,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存在著薄弱環節,互聯網等新媒體對高校意識形態建設產生了不少負面影響,西方反動勢力對高校意識形態的滲透加劇。要充分利用課堂主渠道打造意識形態教育高地,利用新媒體增強意識形態教育話語權,營造積極的校園文化氛圍增強意識形態教育的吸引力為高校意識形態建設提供支撐。
關鍵詞:高校;意識形態建設;新時代;馬克思主義
DOI:10.15938/j.cnki.iper.2018.02.033
中圖分類號: 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9749(2018)02-0109-04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新時代,“新時代的‘新之所在,在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出現了新的發展階段特征從而站到了新方位,在于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從而要求我們去解決新矛盾,在于制定了分兩步走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目標從而踏上了新征程,在于明確了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的新使命從而肩負起新責任。”[1]在新時代里,意識形態工作仍然是極其重要的工作,意識形態工作關系著新矛盾是否能夠解決,新目標是否能實現,新征程是否能夠順利。
一、新時代背景下加強高校意識形態建設的重要性
十九大報告提出,“要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著眼點”[2]。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兩個百年”的奮斗目標,需要千百萬高素質的建設者,需要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作為支撐。高校的主要職能是人才培養,高校意識形態建設對培養時代新人有著十分重要作用。
1.加強高校意識形態建設是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需要
中國已經進入新時代,新時代的中國離世界舞臺的中心越來越近了,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要為人類的發展貢獻更大的力量,為世界提供中國的智慧,要和各國一道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就需要有一大批有著世界眼光,擁有世界情懷和責任感的年輕人擔當這個歷史的重任。高校在人才培養方面除了傳授學生知識技能以外,最重要的是塑造學生的靈魂與精神,從某種意義上講學生靈魂與精神的塑造是高校意識形態建設的結果。社會主義大學是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重要基地,我們培養的學生應該是具有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理想,為人類的發展做出貢獻,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楷模。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強調,“要堅持不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廣大師生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模范踐行者”[3] 。今天的大學生再過二、三十年就是我們國家建設的中堅力量,是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實現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中堅力量,他們的思想狀況直接關系到我國的宏偉發展戰略是否能實現,關系到國家的命運和人類的命運。
2.新時代加強高校意識形態建設是文化自信的需要
十九大報告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奮勇前進的強大精神力量。”[2]任何一個社會的存在都離不開文化,文化是一個社會存在發展的重要條件。“任何文化都內含著特定的意識形態觀念”[4]意識形態是文化的核心和靈魂,主流文化或者主導文化的核心和靈魂是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提出“統治階級的思想在每一時代都是占統治地位的思想。這就是說,一個階級是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物質力量,同時也是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精神力量。”[5]。習近平非常重視意識形態工作,他指出:“能否做好意識形態工作,事關黨的前途命運,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6]。“大學是社會文化的中心,是社會理性文化與感性文化的策源地”[7]。高校不僅傳承著文化,傳播著文化,更是先進文化的產生和策源地。高校還肩負著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和宣傳工作,對于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著重要意義。
3.新時代加強高校意識形態建設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需要
“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8]。一種社會的社會制度的鞏固需要意識形態的支撐,而意識形態的形成和完善需要很長時間。“中國在公元前475年就進人了封建社會,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就建立了中央集權的統一國家,而漢武帝在公元前134年后才采納‘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治國方略,確立了國家主流意識形態”[9]。社會主義制度是一個非常年輕的制度,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到現在不過一百年的時間,雖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的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意識形態工作離現實的要求還有一定差距,需要一代代的理論工作者和實際工作者的不斷努力,使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從理論上和實踐上日臻完善。高校在社會意識形態建設方面起著很重要作用。“目前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隊伍有40萬人左右,占全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力量的80%,匯聚了一大批學術領軍人物、學科帶頭人和教學科研骨干,學科綜合優勢明顯,全國哲學社會科學領域85%以上的研究成果集中在高校。”[10]同時,高校是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2015年,各種形式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達到3647萬人,每十萬人口中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數為2524人”[11]。加強高校的意識形態建設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重要保障。
二、新時代高校加強意識形態建設面臨的問題及挑戰
十九大報告提出,“要不斷增強意識形態領域主導權和話語權。”[2]高校意識形態的主導權和話語權尤為重要,高校是各種社會思潮各種文化的集聚地,面對著繽紛五彩的社會思潮和文化,必須對學生思想進行有效地引領,才不至于學生迷茫困惑甚至于走上歧途。然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環節還有優化的空間,教學效果還有待提升,離入心入腦還有一定距離,互聯網絡的負面作用還沒有得到有效遏制,西方反動勢力的滲透等都給高校意識形態建設帶來很大的不利影響。
1.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薄弱環節有待加強
新時代需要一大批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但是有些青年學生與新時代的要求有一定差距,政治熱情、政治取向、政治素養、參政議政能力亟待加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對高校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重要載體,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教育的重要陣地,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對學生提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道路的認同,提高政治鑒別力敏銳性,對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起著重要作用,對于學生的參政議政能力的訓練都有著重要作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效果是意識形態教育成功與否的重要標志。然而,高校思政課存在著教學效果不好,學生的抬頭率不高,難以觸及學生的心靈,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興趣不高的情況。一些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理論水平有待提高,教學的方式方法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教學的內容和時代脫節的問題。高校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關注程度還不夠,高校負責人深入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堂機會較少,對思政課教師的成長的支持力度不足等情況。
2.互聯網等新媒體對高校意識形態建設產生的負面影響
“新媒體為人類社會構筑了一種全新的輿論宣傳環境,使得傳統媒體的宣傳壟斷優勢不復存在,大大沖擊了原有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宣傳工作的生態環境。”[12]。互聯網等新興媒體對高校學生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各種非馬克思主義甚至反馬克思主義的東西借以傳播,歷史虛無主義、極端個人主義、享樂主義、民主社會主義在高校師生中有一定的市場。比如新自由主義在經濟上否定公有制經濟,鼓吹私有制經濟,在政治方面企圖在中國搞“兩黨制”,“多黨制”。歷史虛無主義則打著“還原歷史真相”的旗號,否定黨和國家的領袖,否定民族的英雄,造成很大的思想混亂。極端個人主義把個人利益凌駕于集體利益國家利益之上,為了達到個人目的不擇手段。這些思潮在高校的傳播,致使少數學生信仰迷失,少數學生集體主義觀念淡薄,功利主義思想加重,只注重個人利益,對于國家和集體漠不關心。
3.西方敵對勢力對高校意識形態的滲透加劇
“國內外各種敵對勢力,總是企圖讓我們黨改旗易幟、改名換姓,其要害就是企圖讓我們丟掉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丟掉對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信念”[13] 。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誕生以來,資本主義國家無時無刻想通過一切手段,企圖把社會主義制度從地球上清除出去,事實證明社會主義是不能通過武力消滅的。美國前總統尼克松在《1999—不戰而勝》一書中說得很明白:“最終對歷史起決定作用的是思想,而不是武器。”[14]。于是通過意識形態斗爭的方法來消滅社會主義成為主要方式,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蘇聯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轟然解體,東歐社會主義國家也發生巨變,世界社會主義運動處于低潮。針對中國,美國中情局制定了“十條誡令”的第四條提出“一定要把他們青年的注意力,從以政府為中心的傳統引開來。讓他們的頭腦集中于:體育表演、色情書籍、享樂、游戲、犯罪性的電影,以及宗教迷信”[15] 。高校學生中青年人數占據絕對優勢,高校成了西方反動勢力進行意識形態滲透的目標,青年學生成了西方反動勢力爭奪的對象,它們想盡一切辦法對青年學生進行意識形態和價值信仰滲透,其結果是少數學生成了西方勢力滲透的俘虜。
三、新時代背景下高校加強意識形態建設的對策途徑
十九大報告指出,“意識形態領域斗爭依然復雜,國家安全面臨新情況。”[2]在意識形態領域要旗幟鮮明,敢于亮劍,敢于支持正確的觀點,敢于同錯誤的觀點作斗爭。要通過課堂主渠道揭示錯誤觀點的實質,分析其危害,從理論上否定錯誤觀點,提高課堂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注重對新媒體的引領,發揮校園文化的影響力,以及從理論層面上解答師生的各種困惑是高校意識形態建設的重要途徑。
1.充分利用課堂主渠道打造意識形態教育高地
課堂是高校意識形態教育的主渠道,要不斷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的吸引力,把社會關注的熱點引入課堂,特別是今后一段時間要把十九大精神引入課堂。通過討論使理論知識和現實生活相結合,解答學生的思想困惑,不斷提升課堂的吸引力。采取有力措施讓學生參與到教學的各個環節,使學生更好理解書本的內容,做到真學篤信樂行。不斷提升教師鉆研教學,提高教學水平的積極性。特別要把十九大提出的新時代的特征、目標、動力等逐一重點闡明,增強師生的“四個自信”。同時意識形態教育還要注重系統性全面性,除了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外,大學的其它課程的意識形態教育也不能忽視。要通過不斷提高所有任課教師的思想工作水平,使教師能夠結合課程的特點在課堂上增加意識形態教育的內容,或者把意識形態教育內容作為授課的案例等,把顯性教育方式和隱形教育方式結合起來,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立體化全面化,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無縫對接,不斷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把專業教育和思想教育相結合,使立德樹人真正落到實處,使學生獲得感顯著增強。
2.利用新媒體增強意識形態教育話語權
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堅持正確輿論導向,高度重視傳播手段建設和創新,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2]。對于高校學生而言,新興媒體不僅是獲取信息的手段娛樂的工具,還對他們的思維習慣,價值觀人生觀的塑造都有重要意義。高校宣傳部門思想政治工作部門要加大網絡媒體等新媒體建設,通過互聯網官方網站、微博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回答學生的關切,加強學生的輿情分析,通過積極引導學生的思想,啟迪學生的智慧。還要通過建立紅色主題網站和學生思想教育主題網站,專門為高校意識形態建設服務,使其成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傳播主陣地。通過鼓勵思想政治課教師學生工作者通過QQ、微信微博等新媒體與學生平等交流解答學生的思想困惑,打造個人紅色名片,推出紅色網紅,以教師個人的魅力吸引學生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
3.營造積極的校園文化氛圍增強意識形態教育的吸引力
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2]美好的生活離不開文化的支撐。加大文化建設的力度是實現美好生活重要途徑。“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16]。高校意識形態教育離不開校園文化,高校校園文化是進行意識形態教育的重要途徑。要通過校園文化建設,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高校的師生員工的頭腦,真正做到入腦入耳入心,當前要把實現“中國夢”和“兩個百年”奮斗目標,和學生的思想實際結合起來,通過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把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牢牢掌握在手里。要充分發揮高校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加強黨對高校意識形態的領導,不斷增強黨組織在高校中的影響力。通過開展豐富的黨團活動提升黨團組織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打造品牌黨校,把高校的黨校辦成傳播馬克思主義的新陣地。把主流意識形態巧妙地融入各種校園文化活動,通過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讓學生在潛默移化中受到意識形態教育。把意識形態教育和社會實踐活動相結合,讓學生通過社會實踐接受意識形態教育。
4.加大理論研究為新時代高校意識形態建設提供支撐
新時代要進行新的實踐,新的實踐需要理論的與時俱進。馬克思主義理論是在一百多年前創立的,一百多年來,這個世界發生了很大變化。應該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基礎上不斷發展馬克思主義。馬克思和恩格斯在1872 年《共產黨宣言》德文版的序言中曾明確指出:“這些原理的實際運用,正如《宣言》中所說的,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17]。哲學社會科學理論工作者要直面高校師生的各種思想困惑,通過不斷理論研究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同師生的思想實際相結合,不斷為高校意識形態建設提供理論支撐,為師生答疑解惑,澄清師生的模糊認識。思想類理論刊物應該多發表能回應現實需求的文章,自覺把刊物打造成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陣地。要加強智庫建設,充分發揮智庫的作用,為高校意識形態建設出謀劃策,為高校意識形態建設提供最優方案。
參考文獻
[1] 陳晉.極不平凡的五年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J].黨的文獻,2017(6):8.
[2]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7:42,17,23,9,42,11.
[3] 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EB/OL].[2017-08-11].http://www.moe.edu.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612/t20161208_291306.html.
[4] 熊治東.意識形態的社會整合功能再審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3):55.
[5][17]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178,376.
[6] 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2016:193.
[7] 陸巖,岳麗芳.高校依托四大職能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1):17.
[8]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07.
[9] 侯惠勤.意識形態的歷史轉型及其當代挑戰[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3(12):5.
[10] 朱崇實.發展哲學社會科學高校應該有所擔當[N].光明日報,2013-06-05(16).
[11] 教育部.中國教育概況——2015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情況[EB/OL].[2017-08-11].http://www.moe.gov.cn/jyb_sjzl/s5990/201612/t20161219_292432.html.
[12] 包天強.新媒體時代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權實現方式[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4):110.
[13] 習近平.在全國黨校工作會議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8.
[14] [美]尼克松.1999——不戰而勝[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7:109.
[15] 蘭雅清.從文獻對比查證美國中情局的“十條誡令”[J].世界社會主義研究,2017(7):60.
[16] 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0.
[責任編輯:張俊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