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毅
【摘要】課堂閱讀應是有明確預定目標的認識活動,是在教師設計并組織的特定課堂情境中進行的一種集體活動,即課堂閱讀是在動態的課堂結構中進行的,這種動態結構首先表現為豐富、多變的心理活動的交流和組合。教師要認真剖析這種課堂心理流向,把握其特點與規律,才能為閱讀教學取得成功打下基礎。
【關鍵詞】閱讀教學;心理流向;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我們知道,閱讀是一種復雜的語言實踐活動、復雜的心智活動和復雜的感情活動的有機統一的綜合體,依據人們在閱讀過程中的心理變化特征,一個完整而有價值的閱讀過程,要經歷由感知——理解——評價——創造的復雜心理過程。而課堂閱讀應是有明確預定目標的認識活動,是在教師設計并組織的特定課堂情境中進行的一種集體活動,即課堂閱讀是在動態的課堂結構中進行的,這種動態結構首先表現為豐富、多變的心理活動的交流和組合。教師要認真剖析這種課堂心理流向,把握其特點與規律,才能為閱讀教學取得成功打下基礎。
一、初讀感知時的心理流向與教學設計構想
學生在進入初讀時,開始的思維沿著作者的文思流向而流動,但它并不停留在對字、詞、句、篇的自覺感知上,而是在感知的同時,思路有可能出現一定的超越。這時聯想成為超越的中介而納入初讀感知的心理活動過程,再造想象便成為這一心理活動過程的主要方式。由于“聯想”的心理流向,總是同讀者的知識儲備、生活經驗、記憶表象和智力水平直接相關,因此當一進入初讀階段,感知就必然納入了讀者原有知識、生活經驗、有關表象和潛在智力因素,從所讀文章的客觀內容中引出自己的主觀聯想,從而想到讀物內容、人物、畫面以外的某些內容、某些人物和某些畫面。像學生讀到朱自清的《春》,就有可能從“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的場景描寫中,立即勾起對過去生活中同伴一塊玩耍、嬉戲趣事的聯想,有的會借這種聯想,對作者的描寫加以比較、褒貶,形成直覺性評價,甚至還會從這種評價進而引發對新的生活圖景的向往。閱讀教學的本質,不是知識的授受,而是以知識為載體,在實現知識轉化,遷移的過程中,實現智能活化、情操陶冶、意志培養、人格完善的復合過程。教學心理流向便是這一“化學”過程中的思維流動。閱讀教學心理流向的質和量,不僅影響教學知識目標的實現,更會影響智能目標、情意目標的實現,影響到學生作為一個人的素質的提高。然而,心理流向是很不穩定的,它的可變性,要求閱讀教學進行之前要周到全面地預想其可能的變化,又要求閱讀教學過程中,隨機調整預想的安排,隨時調控學生的心理流向。
二、深讀理解時的心理流向與教學設計構想
閱讀活動過程中學生的心理流向是一個不斷深化的動態發展過程,隨著閱讀的深入推進,到了深讀理解階段,此時學生的思路,不僅沿著由已知的問題向縱深發展,同時也從已知的問題中去尋求與其相似或相關問題的發現,進行思維上的遷移。這種閱讀的理解過程,絕非是在學生頭腦中原封不動地再現作者的思想,復制出作者的本意,更不是被動接受讀物給定的東西,而是積極地參與,主動地發現新的東西,使理解注入學生強烈的自我意識與創造性思考。據此,我們認為深讀理解過程是帶有明顯的主動探索和銳意求新的心理活動過程。教師在課堂閱讀教學中要善于借助豐富的聯想和想象,同作者進行“心理位置互換”,更好地再現作者描寫的生活圖景和所表達的真情實感,在教學中創造一種有利于調遣學生最佳學習心態和促使其敢于進行創造嘗試的教學情景,促使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探索中,充分發揮創造想象力,刻意求新,有效調動起思維的靈活性和獨創性,從而使創造個性品質得到發展。
三、研讀鑒賞時的心理流向與教學設計構想
研讀鑒賞,就是通過熟讀精思,旨在重新評價作品和鑒別欣賞其中的精華,從而獲得新的認識的審美創造心理過程。學生不僅在于重新評價和鑒賞作品的精華,同時要進一步在深讀理解過程中獲得聚集點的基礎上,對提取的精華在審評中加以重新組合,并從中尋找出能形成新的假說、新的認識的途徑。所以研讀鑒賞的過程,既是一種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由表及里的審評過程,又是由審評中尋求心得發現的由表及里的引發過程。因個體的知識基礎、生活經驗、認識水平、興趣愛好等方面存在的差異,對同一篇文章的鑒賞評價,也會是見仁見智。不同的人的《紅樓夢》,各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林黛玉和賈寶玉。正所謂的“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作為教師,要努力給學生創設民主環境,要善于分析并支持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的個人看法,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閱讀行為,教學中教師只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真正從學生的需求出發,為學生主動、自覺地參與學習創造條件。
四、遷移創造時的心理流向與教學設計構想
這一階段學生的心理流向主要表現為聯想遷移的超越性。這時的聯想,并不像初讀感知時局限于閱讀材料本身的直覺映像基礎上的聯想,而是以發掘閱讀材料精髓之處的暗示點與起發點為突破口,超越讀物本身并最終引發出創造想象思維成果的聯想,是在對讀物創造性理解、鑒賞、評價基礎上的超越而想象出來的新思想、新形象、新意境。遷移創造時的這種心理流向,是前邊各個階段閱讀心理運行軌跡的延續、發展和深化。老師的閱讀教學不僅要讓學生解讀文本,而且要讓學生實現自我建構,在受到情感熏陶、思想啟迪、審美樂趣、文化積淀、語言發展的同時,實現對文本的超越,在歷史與現實的溝通中,在文本立意和內容的視角轉換中讀出新意,讀出有創意的感悟。
附 注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立項課題研究成果(課題名稱:中學語文課堂閱讀心理流程優化之研究;編號:FJJKXB16-110)。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