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平
【摘要】在閱讀教學中,學生通過閱讀教材中呈現的文本內容,整理出文本框架與知識要點,并在寫作中將其應用起來,這樣就可以寫出一篇質量較高的文章。
【關鍵詞】高中語文;閱讀;寫作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以作文寫作來說,其建立在學生廣泛閱讀的基礎上。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中的最后課時是關于寫作的內容,學生通過閱讀教材中的文章,整理出寫作方法,并將其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中。那么教師在教學中,應如何將閱讀與寫作結合起來呢?本文就簡要分析這個問題。
一、立足課堂,挖掘教材,充分積累作文素材
多數學生面對作文題目時,會產生無從下筆的感覺,因為他們不知從何去寫,寫作內容該是什么。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在于學生閱讀量過少或者不會從閱讀過的文章中選取可供寫作參考的內容。在學習任務繁重的高中時期,語文教師應該從教材入手,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學會如何寫作。
人教版教材中所選取的文章皆是名家名篇,像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魯迅的《記念劉和珍君》、屈原的《離騷》等,教師在講解文章過程中,還可以講解這些作者的生平,讓學生有素材可參考。在完成這一教學目標時,教師可教給學生正確的方法,由他們自己對文章中的內容進行分門別類的歸納,以期總結出更多的寫作素材。
教材中的文章,都是比較經典的文本。教師要在閱讀教學中,帶領學生品讀精彩文章,讓他們從中挖掘素材,運用到作文中,從而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比如學習《赤壁賦》這一內容時,筆者就帶領學生挖掘其中可以使用的素材,像成語遺世獨立、羽化登仙、正襟危坐等;再比如《師說》中的“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圣人無常師”“術業有專攻”等;學生在背誦過程中,會將這些句子與成語記憶得非常深刻,但在寫作中卻不會應用,因此,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應多解讀這些經典文章,讓學生逐漸養成閱讀經典的良好習慣,在閱讀經典過程中,幫助學生積累更多可供參考的范例,幫助他們寫出更多高質量的作文。
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一起分析當前社會比較關注的問題,將其當做積累素材的重要途徑之一,讓學生可以經常更新自己的素材庫,以寫出更多新穎的文章。
二、從閱讀中積攢寫作技巧
語文知識的特點在于其共通性,在進行閱讀過程中,可以從中學到寫作的相關技巧。并在日后的寫作中,將其運用起來,如此便能寫出一篇高質量的文章。
如學習《荷塘月色》這一內容時,在講解完文章的主要內容后,筆者便帶領學生一起分析文章的寫作技巧:作者使用了寓情于景的寫作手法,在白色恐怖重壓下的作者“難得后來片刻逍遙”,作者將感情和景物的色彩融合無間。那么學生在寫景狀物過程中,就可以采用此種寫作方法,讓描寫對象與自身情感相結合時,凸顯自身的寫作特點。
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中還有狀物、說明等文章,教師可在講解文章過程中,重點講解其寫作技巧,讓學生在掌握寫作技巧的同時,養成善于從文本中總結寫作素材的習慣。教師還應教學生從閱讀文本中積累,這對提升學生自身的寫作能力有極大幫助。
三、從閱讀中進行寫作借鑒
讓學生在閱讀文本過程中進行寫作借鑒,是讀寫結合教學的一種有效形式。學生可結合自身的實際學習情況,選取與自己能力相仿的寫作借鑒方向。如此,才能不斷提升自身的寫作能力。高中時期學生主要寫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那么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就可以重點講解這幾種寫作方向的文章內容,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學會正確的寫作方法。
以《動物游戲之謎》這篇文章為例,該篇文章屬于科普文,使用了科普說明文描寫和說明相結合的寫作方法,教師在教學中,應著重強調這一點,讓學生從這篇文章借鑒說明文的正確寫作方法,比如借助圖表、數據、類比、對比等方式,來更好地說明某一事物,學生在日后的寫作中將其運用起來,這對提高他們的寫作水平有極大幫助。
再以《勸學》這篇文章為例,該篇文章屬于古代議論文,其論點明確,文章開頭便直接說“君子曰:學不可以已”。之后的片段皆圍繞該論點進行議論。那么教師在講解該篇文章時,就可以重點講解議論方法,讓他們從中借鑒正確的議論方式,從而提高他們的寫作水平。
教師還可以采用一些具有針對性的寫作策略,將一些寫作策略與人生哲學,借助一些風趣的故事傳授給學生,這樣學生不僅容易接受,還能進一步體會文章中的要點,這對培養學生的借鑒能力有很大幫助。
從以上分析中,我們不難看出閱讀與寫作兩者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二者相互促進,共同促使學生語文學科素養的顯著提高。為此,高中語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應簡單地處理閱讀與寫作這兩者之間的關系,相反,應當在向學生講解閱讀知識的基礎上,帶領學生深入挖掘其中所蘊含的寫作表達技巧。這是用閱讀提升學生寫作質量與寫作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
參考文獻
[1]朱心松.讓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并肩前行[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3(7).
[2]黃義德.在讀寫結合中積累創新,提高自主作文的能力[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0(2).
(編輯:張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