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蘇芳
【摘要】所謂學生的核心素養,是學生成長和發展所必備的素質綜合體,所以小學的各個年級和各門學科要為學生打好堅實的基礎,使其具備一定的素養。只有這樣,學校才能為國家培養高素質的人才。作為語文學科,語文素養尤為重要,它是學好各門功課的基礎,也是學生成長和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要認真思考,積極探究,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和素養。
【關鍵詞】語文教學;核心素養;培養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小學語文教學是孩子學習漢語的啟蒙,主要是讓學生學習漢語的初步知識和培養學生語言文字的基本運用能力,讓學生有一定的基本語文素養,為學生形成核心素養奠定扎實的基礎。下面就針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來探究如何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一、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要學生有了學習興趣,就會學得輕松愉快,教學效果自然會好,學生的學習素養也會得到升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認為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一是營造寬松、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二是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三是設置不同層次的學習目標,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四是開展形式多樣的語文課外活動,讓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
良好的習慣是成功人士的良藥,養成好的習慣會終身受益。這是大家公認的。故學生從小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語文教學中,只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才能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形成良好的語文素養。要把語文變成優勢學科,要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每位教師要從點滴做起,從小事做起。對學生嚴格要求,加強訓練,促進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形成。對小學生來說,要養成以下語文習慣:端端正正寫字、講普通話、勤查工具書、勤背誦、不動筆墨不讀書、隨時練筆、留心觀察、勤于修改、思索感悟。只要學習習慣養成了,學生的語文素養也自然就提高了。
三、充分做好課堂教學準備,想方設法提高課堂效率
因為課堂教學是各科教學的主陣地,因此要求每位教師課前要認真做好上課準備,在備課時既要考慮備教材、備教法,還要考慮備學生等。在教學中要以學生為本,要以“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為教學理念。教師要做到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在語文教學中要重點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作家葉圣陶說過:“語文教學的根在聽說讀寫,是聽說讀寫之內的挖掘與創新而不是游離于聽說讀寫之外的花樣翻新。”如在學習四年級上冊《長城》時,學到這一自然段:“站在長城上,踏著腳下的方磚,扶著墻上的條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長城的勞動人民來。單看這數不清的條石,一塊就有兩三千斤重,那時候沒有火車、汽車,沒有起重機,就靠著無數的肩膀無數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這陡峭的山嶺。多少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結成這前不見頭,后不見尾的萬里長城。”教師引導學生說:勞動人民是多么不怕苦不怕累,毅力堅強,是多么偉大啊!大家情不自禁地齊聲朗讀,聲音中充滿了驕傲、自豪、佩服的感情,好像自己就在旁邊看著勞動人民正在用汗水和血淚修筑長城。學生一次次朗讀,每一次朗讀,對文本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感受著作者那顆對古代勞動人民無比敬佩的心。這一段的教學表面上是老師在教朗讀,其實還在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在反復朗讀中,既提高了學生的朗讀水平,還培養了學生的情感:孩子體會到對辛勤勞動人民的敬佩,為勞動人民感到驕傲、自豪。通過人文主義的熏陶,無影無聲地滋潤著孩子的心靈。學生通過自己的朗讀和感悟,具有了獨特的感受和體驗,一一表達出來。就讓學生從聽說讀寫中領悟到了文章的中心,教學效果得到了提高。
四、開闊學生視野,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學習語文的渠道不能僅限于幾本教科書,還要引導學生多讀名篇名著,拓寬學生視野,陶冶學生的人文精神。在上好語文課的同時,有意識地多安排些活動,引導學生多關注社會生活,滿足學生對現實生活的廣泛了解。應該看到,語文學好了,情感也必將得到升華,品格得到陶冶,獲得了美的熏陶。語文教學應該擔負起升華學生情感的重任,真正達到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目的。
教師要認識到語文教學要明確教學目標,要著眼于學生的全面發展,以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為目的。那么,老師就必須加強自身學習,從自己做起,熱愛自己的崗位,促進學生的學習,在教學中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培養學生,讓學生成為高素質、高素養的社會合格人才。
參考文獻
[1]胡玲燕.例談語文教學中的核心素養培養[J].江蘇教育,2016(20).
[2]蔡顏.小學語文教學中低年級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策略[J].科教文匯,2014(8).
[3]蘇曉宇.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語文選修課教學研究[D].長春:長春師范大學,2017.
[4]李霄文.小學生高年級語文核心素養培養策略研究[D].錦州:渤海大學,2017.
[5]程欣.基于語文核心素養的高中閱讀教學策略研究[D].揚州:揚州大學,2017.
[6]張玉潔.由“三維目標”到“核心素養”的沿革探究語文教學目標的發展[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7.
(編輯:張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