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等職業院校實訓課教學無論師資還是課時都是非常重要的一項人才培養途徑,如何在實訓課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因素,對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培養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高等職業院校在實訓課程中培養大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工匠精神、如何與企業文化對接等方面進行嘗試探索有著重要現實意義。
關鍵詞:高等職業教育;實訓課程;思想政治教育
當下中國經濟正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高質量發展需要一流的科學家和工程師,也需要一流的技能人才。神州上天、蛟龍下海,我國頂尖技能人才的成績可與世界強國媲美,不過,人才的結構性問題仍然存在。特別是在工業領域,正常的人才結構性問題仍然突出存在。科學家、工程師不足可以引進,但放眼世界各國,還沒有大規模引進技能人才的先例,只能靠自己培養。不久前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次會議強調,要提高技術工人待遇,從總量和比例上形成一只與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要求相適應的高素質高技能人才隊伍。十九大報告指出要重視職業教育的發展“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十九大報告同時還強調要加強思想道德建設“要提高人民思想覺悟、道德水準……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
一、高等職業院校實訓課程的方向定位
我國高等職業教育院校是專門培養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的學府,高職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原則是“面向社會,突出應用,強化技能,長于實踐”,以培養“懂理論、會應用、懂經營、會管理”的應用型、技能型人才為目標。實訓教學是體現高職教育應用型人才培養特色不可缺少的教學環節,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提高學生的實用技能是高等職業教育的最終培養目標。基于這一培養目標,高等職業院校也越來越重視實訓教學,無論是課時量、實訓場地、師資配比都有大幅度提高,筆者做了一個調查,從目前我院一學年實訓課時量來看,工程、工藝、電氣、汽車等各系總和達到22626課時,理論課時總量49107課時,實訓課時與理論課時占比幾乎達到1:2比例。從師資配比看,以上四個系實訓課教師66名,理論課教師114名,師資配比也達到1:2比例。從這一占比來看,如何在實訓課中貫穿思想政治教育因素尤為重要,這對高素質技能人才的培養來說是非常重要一個環節。
二、探索如何在實訓課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
(一)實訓課程中要引導大學生注重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性
實訓教師在實訓課程中培養大學生操作技能的同時要注重培育學生職業責任感的養成,引導大學生對技術重點不斷鉆研、精益求精。這對大學生思想認識水平的提高,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無形當中起著潛移默化的正面引導作用。實訓教師在實訓過程中要引導大學生關注社會,關注國情,了解、理解和支持國家的方針政策,尤其是和自身專業特點有關的政策,這樣就起到了引導大學生將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相統一,追求自我價值實現的同時要為社會價值做貢獻。
(二)實訓課程中要重注培養大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
實訓中分工協作相互尊重的團隊精神為大學生養成社會主義的道德原則——“集體主義”創造了條件。在實訓教學中,團隊及團隊協作精神的存在都有現實的基礎。實訓課中把學生以小組分工為團隊單元,實訓老師給團隊小組設立任務驅動目標。實訓老師要跟學生強調團隊精神,實施小組團隊管理。要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團隊合作能力、追求既定目標的毅力和能力。實訓教師“在培養團隊精神時堅持集體主義,形成緊密團結、積極向上的精神,把學生從注重自我利益的小圈子中升華出來,這樣的團隊精神才是新時代大學生應該具有的可貴品質。”這樣,團隊精神的存在基礎和內涵得到徹底的改變,從而實現了團隊精神升華為集體主義。通過這一實訓過程團隊集體主義精神會給大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會影響大學生未來的職業生涯。
(三)實訓課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大學生的職業道德素養
良好職業道德素養的培育,可以為未來職業生涯的“敬業”核心價值觀養成打下基礎。2016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所做政府報告中提出:“要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訂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弘揚和培育工匠精神,將對我國的經濟發展、中國制造的未來走向和人才培養模式產生深遠的影響。因此實訓課中采取精細化管理模式,對培養大學生敬業精神和工匠精神會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精細化管理模式要從實施精細化的職能管理入手。樹立精心安排、精確決定、精明管理、精打細算、細化目標、細分責任、細致工作、關注細節的觀念。倡導宏觀正確、責任明確、措施準確、細節精確的工作作風,對培養大學生“敬業”核心價值觀的養成起著積極促進作用。根據精細化管理模式的要求,高等職業院校實訓課教學中,提倡引進日本企業的6S管理理念。所謂6S是指整理、整頓、清掃、清潔、素養、安全。“清潔”要求做到清爽環境,稱心如意。“清掃”要求做到從我做起,要有耐心。“整頓”要求做到節約空間,精心策劃。“整理”要求做到去蕪存精,下定決心。“安全”要求做到后顧無憂,安全防范。“素養”要求做到效率保證,信心提升。通過“6S”是要區分“要”與“不要”的東西,對“不要”的東西進行處理,騰出空間,提高生產效率。6S是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提出的做事方法,按6S要求去做,工作會更有秩序,更得心應手,更有效率。實訓課教師將6S管理理念引入教學中,要有區分,要學會旁征博引,要理解其中的真正意義,再結合實際情況加以完善。結合6S管理,精細化管理就是要力求做到任務個個擔,責任人人負,將教學過程中看似簡單、很容易做到的事情用心做好。而通過實訓課程中引入企業“6S”管理法對培養大學生契而不舍、專心致志、嚴謹求實、一絲不茍、追求極致的愛崗敬業工匠精神的培養會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
(四)高等職業教育實訓課程中要注重和企業文化對接
實訓課教師要注重在實訓過程中與企業文化融合。校企合作中企業與職業院校之間的融合首先是一種文化因素的融合。教育部魯昕副部長也曾提出文化三進,要求“把工業文化融入職業學校,做到產業文化融入教育、工業文化進校園、企業文化進課堂。”吸納企業精神融入實訓課過程,這實質上也體現著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引導學生自覺培養企業需要的職業道德素質和團隊協作精神。在實訓課程中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工作意識,為以后的企業工作順利開展打下基礎。
企業文化中的人本理念、團隊意識可以借鑒到實訓課程中來,通過對學生進行企業文化教育,增強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并在日常的班級活動中轉化為實際行動,自覺地關心集體、熱愛集體,甘愿為集體的利益貢獻自己的一份光和熱。實訓課程中還可以引入企業共贏價值觀,使學生正確認識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的關系,在實訓課程中和社會中進行自我價值準確定位,在實現自我價值的同時追求更高的社會價值。諸如實訓課程中可以考慮借鑒企業的管理制度編寫大學生實訓課程管理制度、內容可細分為實訓分組管理制度、工件分配制度、出勤制度、獎懲制度等。同時還可以把崗位操作規程參考引進實訓課堂,還可以帶學生到企業各崗位進行參觀,讓學生對崗位的規程有初步的了解,明白操作就必須按規程辦,不可以隨意自行變更。高等職業院校實訓教學設備與企業實際操作設備要做到操作性強、仿真性強、功能多樣。高等職業院校實訓基地的建設要注重校內生產性實訓與校外頂崗實習的有機銜接與融通,營造一個仿真的職業環境,為大學生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提供有效的教學途徑。通過與企業文化對接的實訓教學,對高等職業院校大學生的人生價值,愛崗敬業價值理念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高等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與目標,高等職業院校的課程設置方式,凸顯了高等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特色。高等職業院校的實訓課程中要注重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因素,探索實訓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結合方式有著重大的現實與理論意義,高等職業院校在這一領域還要繼續探索。
參考文獻:
[1]黃艷杰.對高職院校實訓基地建設融入企業文化的思考[J].教育與職業,2013(26).
[2]江超.高等職業院校實踐教學改革研究[J].實驗科學與技術,2010(6).
[3]唐文.高職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個案研究[J].學理論,2014(32).
[4]趙海軍.淺談如何在實訓中實施精細管理[J].職業教育研究,2011(6).
作者簡介:鄭云鳳(1972—),講師,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