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明艷 范其勇
摘要:新世紀以來,我國在教育教學改革方面的力度逐步加大,成效甚為顯著。但是也不免會有不足之處,如部分初中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知之甚少。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傳統文化的傳承予以貫徹,因勢利導,啟發學生意識到傳承傳統文化的重要使命和職責所在。本文基于中華傳統文化的特點,以《木蘭詩》為例,重點探究了初中語文教學中傳承傳統文化的具體路徑及其取得的效果,以期為我國中學語文傳統文化傳承教學提供參考。
關鍵詞:傳承創新;傳統文化;初中語文教學;木蘭詩
著名中國文化國學大師南懷瑾曾經認為,一個國家和民族亡國并不是最可怕的,最讓人覺得可怕的是這個國家的根本文化滅亡了,那么這個民族將永遠不會有翻身的機會。眾所周知,中國有著五千年文明史,中華文化在世界各地得以播撒,傳承中華文化,讓中華文明世世代代延續下去,便成為當今社會的主要議題之一。其中,初中語文教學是一個重要的傳承途徑,它可以在實現育人目標的同時,將傳統文化與教材知識相結合,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體會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繼而理解傳承傳統文化的重要性。
一、傳統文化的特點
傳統文化古今定義都是相同的,即指時代相傳的文化,也就是中華民族歷代承襲和延續下來的生活生產方式、價值觀念、民風民俗、思想意識形態等,傳承的方式無外乎就是書籍、文物、民俗以及口頭流傳等。五千年以來,中華民族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概括其特點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首先是強大的文化凝聚力。如中華傳統文化講求“安土重遷”,講求落葉歸根,形成了聚居式的生活方式,歷朝歷代的更迭也均以家族形式發展演變,這就使得中華文化具有了強大的凝聚力。其次,中華文化具有嚴密的邏輯性,講求倫理道德。例如從孔子時期就在提倡的仁愛之說,古人提倡的“百善孝為先”以及“忠義孝悌禮義廉恥”等道德規范。再次中華文化具有蓬勃的生機和朝氣。例如孔子和孟子提倡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等尊師重道思想,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治國理政方針中都是符合社會實際的,都是可以加以利用的。
二、以《木蘭詩》為例探究初中語文課堂傳承傳統文化的路徑
中華民族擁有著五千年燦爛文明,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遠流長影響著世世代代的炎黃子孫,繼承傳統優秀文化是每一個華夏兒女義不容辭的責任。《木蘭詩》的故事耳熟能詳,講述了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終成一國大將的勵志故事,刻畫了一個堅毅勇敢、愛護親人、熱愛生活的偉大女英雄形象。
(一)介紹花木蘭以及樂府詩歌特征
上課之前,教師可以給學生預留作業,搜集有關花木蘭的資料加以研習,對花木蘭的人物形象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再由教師在課堂上加以補充。課堂上,教師可以從兩方面介紹花木蘭,一是花木蘭其人,二是花木蘭替父從軍的原因[2]。可以采用問題導入的形式,借以檢查學生課前作業的完成情況,對學生存在疑惑之處重點講解,讓學生相互交流彼此看法。
接下來,教師要向學生講解樂府詩的特征、由來等。如樂府在秦朝首創,最初是作為一個樂舞演唱的管理機構而存在。其后出現斷層,沒有保存下來,直至漢武帝時期才得以重建。樂府機構內部會將搜集來的大量民間歌謠以及文人墨客創作的詩詞加以配樂演奏,“樂府詩”便由此得名[3]。教師可以將樂府詩的地位以及《木蘭詩》的重要性加以講解,在講解過程中,教師要為學生準備一系列問題,讓學生通過查閱好的資料來回答,如果答對要給與一定獎勵,以此刺激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要求學生熟讀文章,做到對文章內容有大致理解
《木蘭詩》的篇幅較其他古詩詞來說有些長,但是韻律較為勻稱,讀來朗朗上口,理解起來也相對容易。但是前提是,教師要讓學生提前查閱文中的生僻詞,理解全文大意,明白文章的節奏順序,給文章劃分層次,掌握每一部分的具體主題。如文中涉及到的生詞有機杼、鞍韉、轡頭、胡騎、戎機、金柝等,需要學生在會讀的基礎上根據當時的社會歷史背景理解這些詞語的具體所指。在這一環節,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搜集這些詞語的實物圖片,制作成幻燈片,在課堂上播放,讓學生明白當時的社會歷史現實以及人民生活現狀,從而更好地把握文章內容主旨。
(三)教師帶領學生解讀文章關鍵字詞,把握文章整體結構
一篇文章理解的關鍵就是關鍵字、詞、句、段的掌握,《木蘭詩》也不例外。但是由于《木蘭詩》講述的故事距離我們千年之遠,初中生很難對文中內容產生共鳴,為此教師就需要提前給學生普及古代社會常識,如給學生講解何為文章開篇提及的“當戶織”和“機杼聲”。另外,文中還提及了木蘭之所以代父出征,一是因為家中沒有男兒,老夫也已年邁,無法再上戰場,二是因為家境狀況不好,無奈之下只能替父從軍。教師要讓學生充分考慮木蘭的家庭,在分析其出征原因時做到兼顧全面。
最值得一提的是詩中的排比句修辭法運用。文章中提到木蘭在購置出征用品時跑遍了東西南北四個市,但是教師要告訴學生文章這樣描述并不是要說明花木蘭真的走了這些地方,而是為了強調花木蘭出征的緊急卻又在購置物品時變現得井然有序,這也為后文突出花木蘭打勝仗凱旋而歸奠定了基調[4]。文章在運用對偶時一句“不聞爺娘喚女聲”便概括了花木蘭從軍之后思鄉急切的心情,教師在講解時要讓學生充分體會到花木蘭當時頓覺天高路遠無所依附卻又大義凜然錚錚鐵骨的豪氣。例如文中提到的“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其中的“但”字去掉是否會有什么影響,以此體會文章深意。
初中語文教學實踐就是中華傳統文化傳承發揚的切入點,將二者有效結合,能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需要做的就是在掌握每篇文章的中心主旨和教學目標以及教學重點之后,結合培養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使命感的教學理念,輔之以大量可行有效的教學手段,真正做到初中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有機結合,讓學生感悟到用行動踐行并傳承中華文化的偉大意義所在。
參考文獻:
[1]蔣學芳.淺談初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傳承[J].考試周刊,2016(98):30.
[2]郭維.淺談傳統文化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3(21):265-265.
[3]許淑萍.認知·熱愛·理解--淺談初中古詩文教學中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滲透[J].教育教學論壇,2016(27):281-282.
[4]顧小玲.淺談傳統文化教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J].新課程導學,20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