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蕊
摘要:本文首先從提升學生學習效率、補充傳統教學缺陷兩個方面入手,簡要分析了微課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價值;其后,圍繞簡短性、互動性、分層化三個角度,重點研究了微課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關鍵詞:微課教學;小學語文;學習興趣
引言:
從當前來看,將微課教學方式引入到我國的小學教育領域當中,能有效解決傳統教學方式在趣味性、靈活性等方面的弊端問題,發揮出良好的教學應用效果。據此,我們有必要對微課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進行分析研究。
一、微課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價值
首先,將微課教學應用到小學語文教學工作當中,有利于提升學生學習效率的快速提升。在傳統的語文教學工作當中,教師“填鴨式”的灌輸教學方法并未重視到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進而限制了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且不利于學生探究能力、創新能力、理解能力的發展。而在應用微課教學方式以后,學生實現了由被動接受向主動探究的地位轉變,進而可以將自己的學習思路、創造思維融入到課程學習的過程中,充分掌握住學習的主動性,實現學習效率的質化提升[1]。
其次,將微課教學應用到小學語文教學工作當中,有利于補充傳統教學方式的缺陷問題。在傳統當中,受到教學進度、教學空間、教學規模等因素的制約,大多數語文教學課程具有“一次性”的特點。此時,一旦學生因生病、急事等情況缺席,或因注意力不集中、精神疲勞等情況而無法實現高效聽講時,勢必會造成一個知識點甚至一節課程的遺漏。而將微課應用小學語文教學以后,學生可按照自己的需求,自由、靈活地選擇課程學習時間,有效地對傳統課堂教學的限制性做出了補充。
二、微課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一)堅持簡短性的微課設計原則
教師在進行課件設計時,應秉持起“簡短性”的原則,以此充分實現微課教學的“微”屬性。通常來講,一方面為了防止學生思維疲勞、注意力轉移等問題發生,另一方面也為了強化學生對知識點的深刻記憶,教師應打破傳統中數十分鐘為一節課的連續性教學模式,將單個微課課件的市場設置在5至10分鐘甚至更短。同時,為了保證微課在短時間內的高價值知識輸出,教師還需要盡可能地對課程內容進行拆分、精簡。例如,在進行“小學作文六要素”的微課教學時,教師可將其知識內容體系拆解為“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等六個部分,并分別設計課件資源。
(二)采用互動性的微課設計方法
與傳統語文課堂中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方式不同,微課資源支持下的小學語文教學工作更加注重學生主動性的調動和利用。所以,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課件設計時,應秉持起“互動性”的原則,致力于將學生的思路與教學進程牢牢“捆綁”在一起,從而避免“走馬觀花”的負面情況發生。具體來講:
常言道“萬事開頭難”,要想提升微課教學的互動能力,教師首先就要在課件的開場設計上下足功夫。此時,教師可靈活運用“3個W”提問方式,即“What”(什么)、“Why”(為什么)與“How”(怎么辦)。其中,“What”提問方式主要用于概念性的知識教學,如《什么是倒序寫作法》、《什么是疊詞》等;“Why”提問方式主要用于原理性的知識教學,如《為什么要學習文言文》等;“How”提問方式主要用于實踐性的知識教學,如《怎樣寫好一篇日記》、《怎樣解讀<七律·長征>》等。這樣以來,微課資源便會將知識信息在第一時間傳遞給學生,使學生設立出一定的學習目標,進而快速進入到學習狀態當中,。
其后,教師還需要做好知識內容與多媒體資源的結合。小學階段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會表現出明顯的興趣導向性,這也是傳統文本教學方式課堂效率不斷降低的原因之一。此時,教師應將圖片、視頻、音樂等多媒體資源融入到微課課件當中,使語文知識具有更高水平的表現力和吸引力。例如,在圍繞五年級課程《鯨》進行微課課件的設計制作時,小學語文教師可將素材資源的采集眼光放置在《動物世界》、《大藍鯨》等紀錄片上,在微課視頻中融入自然界中鯨類的動態畫面,從而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切身感受到聲、光、色等多種元素共同營造出的愉悅教學氛圍,并更加具象化、真實化地對“人站在它嘴里,舉起手來還摸不到它的上顎,四個人圍著桌子坐在它的嘴里看書,還顯得很寬敞”等課文內容產生理解。
(三)實現微課教學課件的分層化處理
現階段,隨著社會教育觀念和文化環境的變革發展,我國教育工作也來越提倡“以生為本”。據此,在實際的教學工作當中,小學教師一定要從實際情況出發,細致、全面地分析和尊重學生群體中存在的差異情況,并實施分層化的教學策略。由此,在進行微課課件設計制作時,教師可圍繞同一課程章節,設置出難易程度、涉及范圍、能力要求有所差異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以此滿足不同語文素養學生的發展需求[2]。
例如,教師可按照成績水平、知識儲備、學習興趣等多種素質因素,將全班學生分成由高到低的A、B、C三個層次。其后,在制作《七律·長征》一課的微課課件時,便可實現這樣的差異性設計:對于C層次的學生,微課內容可注重趣味性和簡單性,將教學目標設置為學生可通順朗讀詩詞,并產生學習詩詞的興趣;對于B層次的學生,微課內容應以詩詞闡釋為主,將教學目標設置為學生可正確理解“逶迤”、“磅礴”等詞語的意思,并能了解詩詞的思想內涵;對于A層次的學生,微課內容應以知識拓展為主,將教學目標設置為學生在理解詩詞內容、感受詩詞情感的同時,對詩詞的寫作背景——“長征”這一歷史事件進行探究理解。
總結:
綜上所述,將微課教學應用到課堂教學工作當中,是我國小學語文教育實現現代化發展的必要手段。由本文分析可知,與傳統的教學方式相比,微課教學在時間靈活性、知識表現力等方面具有高度優勢,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滿足不同學生實現語文素質發展的實際需求。
參考文獻:
[1]李桂清.微課在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的應用策略[J].小學生(多元智能大王),2017(01):48.
[2]劉本先.激情寫作——淺析興趣教學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的應用[J].新課程(小學),2015(0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