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琳雅
摘要:校本課程是專門為突出“以學校為本”、“以學校為基地”的課程開發行為的一種活動或者說是一種策略。它不是某一種具體的課程形態,而是一種課程理念。校本課程是動態的,是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不斷的積累改進,爭取實現課程作用的最大化。
關鍵詞:校本課程;生物教學;對策
生物學校本課程開發的目的也應著眼于促進學生的素質的發展,不僅要引導學生學好生物學知識和技能,掌握觀察、思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要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的發展,關心國家的生存和可持續發展。通過生物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實踐,能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課本上的知識,并且能夠認識生物科學與社會發展。
一、校本課程與生活的有機結合
在日常的生物教學中,教師應摒棄思維定勢的壞習慣,積極反思,突破教材,尋求生物校本課程的有效路徑。生物學是學生步入中學才開始接觸到的一門新學科,相對此階段的學生來說具有較強的抽象和邏輯性,與生活有一定的脫節。這就需要教師有效引導并啟發學生,努力培養學生的興趣,提升學生的學習動力,為今后的生物學教學奠定良好的基礎。通過校本課程將生物學教學與生活有機結合起來,能充分激發學生對生物課堂、生物學習活動及生物學習項目的興趣。
例如在學習了“植物葉的結構”后,教師可結合課程需要,合理設置“制作葉脈書簽”這一校本課程,指導學生采集各種葉片,制作書簽。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對葉的外形、葉序及葉各部分的結構、關系、功能、進行了鮮明深刻的復習和鞏固。教師將學生制作的各種美麗成品在全校的科技節上展現出來,得到了一致的好評。實施此類課程不僅僅在于激發學生興趣,也是書本知識的拓展,讓學生在后續學習光合作用時理解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特點,使得生物抽象知識的學習不再枯燥。
二、重視生物校本課程的實踐性
生物校本課程的開發應以倡導學生的主動學習、實驗探究為主線,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探索性。針對生物校本課程的實踐性較強的特點,課程可不拘泥于課堂教學,應該開展探索性的課題,指引學生走出課堂、走向校園、走向社區,進入到一個更為開放的系統中。教師和學生在這樣的一個開放的系統中充分利用校園、社區、家庭的資源和優勢進行實踐,采取討論、交流、提出問題、查閱資料、調查研究等多樣化的形式和途徑研究探索,活動的內容和形式顯得更豐富多彩。
例如,我校開展了“校園植物我來認”的活動,為了加深師生對新校園內植物的熟悉和喜愛,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教師精心籌備,帶領學生親自為校園植物掛上銘牌,為營造溫馨校園添上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在課程的第一階段,教師帶領學生認識了學校校園內50多種新種的植物,選定了其中20種進行掛牌,每2個學生認領一種植物。在課程的第二階段,學生自主地進行資料搜集,設計模版。最后,教師結合學生的創意,選定大家滿意的銘牌式樣掛在校園內,銘牌的右下角還附注學生自己的名字。整個過程中,在教師的引導和帶領下,很好地培養了學生搜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并且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也真正地走出課堂,對生物學有一定初步的了解和認識。
三、生物校本課程應采用特色的評價方式
校本課程是深化素質教育的有效手段,對學生進行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等多方面的評價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為了能夠突出生物校本課程特色評價的過程性并關注個體差異,除了平時課堂中有關實驗探究的紙筆測試外,教師還要指導學生制作自己的“成長軌跡”進行評價,讓每個學生填涂屬于自己的蘋果樹,蘋果代表自己的實驗作品或者探究實驗學案(將這些作品放入個人資料袋中),樹葉代表考勤,并且在學期末的時候留影作紀念。這種特有的評價方式不僅能體現學生發展變化的軌跡,更有助于學生對自己的學習進行反思并改進。
另外,教師要重視學生在評價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和互評。如筆者在愛鳥周的PPT制作匯報中,采用學生自主上臺匯報,其他同學給予評價的方式。這種多主體的評價能夠從不同角度為學生提供自己學習、發展狀況的信息,有助于學生更全面地認識自我,清楚自己的優勢和不足。
四、生物校本課程開發的建議
(一)課程以生為本,立足本地實際
校本課程首先要進行調研,盡可能地讓學生自主選擇,讓學生積極參與校本課程的選擇,這體現了以學生為本,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教育理念。在開發生物校本課程的過程中,各學校要立足本地實際,發揮特色。課程內容選擇要與自然、生活、社會實踐相聯系,使自然、生活、社會成為課程資源。校本課程不應只是一本教材,各學校要充分利用校內與地方資源,如當地公園、校內風景等,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校本課程。
(二)加強學科聯系,培養綜合能力
在校本課程開設時,應加強與其他學科的聯系,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應注重學科拓展延伸類課程的開發,圍繞環境保護、綜合實驗等章節內容,強化了生物與化學等學科之間的聯系。同時,也可以將生物校本課程與物理、化學、地理等學科融合為一體。如針對“人體內的氣體交換”相關知識內容,校本課程設計“人體呼吸時二氧化碳體積分數的變化”實驗方案,積極引導學生從不同學科的角度去思考:從生物學科知識出發,利用人體呼吸需要吸收氧氣、放出二氧化碳的原理進行考慮;從化學學科角度出發,就二氧化碳遇到澄清石灰水變渾濁進行解釋;從物理學科中氣體擴散的相關知識出發,加深對氣體擴散的相關了解。這樣拓寬了學生的思路,加深了知識間的聯系。
(三)精選課外作業,鞏固課程成效
根據作業主題與教學內容的相關程度,筆者把校本課程的研究性作業分為三種類型:收集類作業、延伸類作業、自主類作業。收集類作業需查閱相關生物專業書籍和教材,一般采用調查和資料收集的方法進行,鼓勵學生自主閱讀;延伸類作業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需要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創造性學習;自主類作業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運用研究性學習方法,從生活實踐中尋找相關主題,自主開展拓展性學習。
參考文獻:
[1]李明華.初中生物學校本課程開發初探[J].課程教育研究,2013(14):179-179.
[2]張艷.初中生物校本課程開發的困境及對策之探索[J].發現,2017(9X):7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