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楊
摘要:當前,我國的教育正在實行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偉大轉變,這是時代的需要,也是中國改革開放對人才的需要,更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需要。在這一偉大轉變中,一些素質性極度強甚至完全是素質性的專業,首當其沖。音樂教學如此,其中的聲樂教學亦如此。
關鍵詞:聲樂輔導;教學;任務
聲樂藝術本身,即屬于完全素質性專業。其學習與教學的主要內容,是歌唱,是把知識轉化成能力的集中展現,也是個性才華與其創造能力的集中發揮。因此,聲樂輔導教學要真正實現素質教育的偉大轉變,就必須重新確立新的教學任務,真正以培養學生的藝術個性、開發學生的藝術創造力作為教學任務的明確定位。
一、個性培養的任務
個性培養是藝術專業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聲樂教學也是這樣。因為藝術不是模仿,而是創造,不是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千部一腔,而應當是一篇一樣、一人一面、一人一腔,充分體現創造者個人的獨特個性,要通過個性反映共性。聲樂貴在創新、貴在創造、貴在個性。模仿能力再強,也成不了歌唱家,甚至連嚴格意義上的歌唱者都不夠格。有一百個“小李谷一”、一千個“小劉歡”、一萬個“小張惠妹”也不成,仍舊是李谷一、劉歡、張惠妹,看不到你自己,看不到新人。
因此,聲樂輔導教學就要自始至終注重培養學生的藝術個性。
首先,要解放思想,通過各種辦法,解除學生的精神負擔與心理壓力,努力培養對聲樂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其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變緊張為松弛,變壓力為動力,變苦惱為快樂,變難題為趣題。從而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在教師的主導作用下,實行雙向交流、雙邊互動。
其次,要尊重個性,因材施教。同是學習聲樂,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性格、不同興趣、不同特長、不同經歷等等,顯示出不同的學習需求、學習特點。聲樂教師一定要愛護、尊重每一個學生的不同個性,并千方百計使之不斷發展擴大,形成真正的藝術個性。
二、樂派的選擇
當前,我國聲樂領域通用的分法,是分為“美聲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三大“唱法”。其實,這不只是“唱法”,而更為重要的是以風格為基礎形成的三大聲樂流派,簡稱為“三大樂派”。
學習聲樂首先碰到的問題就是選擇樂派,也就是究竟學習哪種“唱法”?而選擇的依據,主要是根據每一個學生的個性條件——嗓音條件。教師只能起參謀作用。如果出現學生只顧個人愛好而不顧嗓音條件的偏差現象,教師也要循循善誘,講明道理,在學生自己真正心服的條件下予以糾正。萬不可簡單武斷,挫傷學生的藝術個性。要懂得,學生的個性有時是幼稚的,尤其是萌芽時的個性,就更加脆弱。如果碰上粗暴的干涉,就會像馬蹄踏碎小花一樣,永遠毀掉,也許會毀掉世界上的聲樂天才。
學習聲樂碰到的又一個問題,就是聲部的確定。聲部的確定,也是很復雜很細致的事情,也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嗓音特點。究竟是高音、中音、低音,從科學的角度上講,主要依據聲帶的大小、寬窄決定。
目前,我國確定聲部的方法主要有醫學鑒定法(檢測聲帶),經驗判斷法(憑聲音的感覺)、醫學與經驗結合法三種辦法。究竟采取哪種方法,也要尊重學生自己的選擇權。如果發現學生確定的聲部不準確或者有明確的失誤,教師也不要主觀武斷,而要耐心說服學生,反復鑒定,反復研究,最終也要使學生真正心服“口”服。
學習歌唱要面對演唱歌曲的選定,也會因為不同的特長、不同的愛好而有所不同。中國曲目還是外國曲目?古典曲目還是現代曲目?而選擇的主要依據,也是學生的個性特長與個性愛好。
三、風格的形成
風格的形成更是個性的集中體現。聲樂藝術以風格為靈魂和生命,也以風格為藝術成熟的重要標志。風格歸演唱者個人所獨有,因為它是演唱者個人的獨家創造。要培養學生形成個性風格,既要有宏偉目標,又要按計劃分步實施。
演唱是一個藝術創造過程。學生必須具有藝術創造力,才能獲得演出的成功。創造力包括對演唱曲目的分析、理解、表現能力,對情感的體驗、表現能力,對風格的把握、表現能力等等。這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
綜合素質包括文化素質、聲樂技能技巧、藝術風度和藝術氣質、表演能力(面部表情與形體動作)、心理素質、思想道德素質等等,也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
總之,基層聲樂輔導教學區別于傳統專業的學校聲樂教學,它面向的群眾更為廣泛,其工作內容也比較瑣碎。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教師要考慮工作性質的多樣性和特殊性,及時更新教學內容和作品的表現形式,除此之外,基層聲樂教學活動中心要利用網絡資源和媒體把最新的教學設施、作品節目和聲樂信息傳播到人民群眾手中,讓廣大人民群眾真正融入到活動中去。在聲樂教學中,教師的自身素質對學生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甚至可以說直接影響到學生的成才。因此,探討聲樂教師的素質構成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張曉莉.基層群眾聲樂的普及及其輔導[J].戲劇之家,2011(12):42-42
[2]余其斌.群眾性聲樂輔導的探索[J].青年文學家,2012 (15):138-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