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煥然
摘要:“家國情懷”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中五大素養之一,是歷史的價值觀所在。“家國情懷”是個人對家庭和國家整體素質與狀態的認知構成的自我意識,是對家庭與國家價值特性的評價所構成的自我情感。如何將家國情懷教育融入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我將以初中歷史課本為例進行闡述。
關鍵詞:家國情懷;初中歷史課堂;實踐
2016年9月,教育部把“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定為歷史學科素養的五大要素。現在,如何將家國情懷具體化,值得我們深思。歷史課應該是愛國主義教育的一個切入點。因此,作為一名歷史教師,我要抓住歷史課堂教學中家國情懷教育的最好時機,將其滲透到日常教學中。我總結了具體實例,如下:
七年級上冊《中華文明起源》一課向我們展示了農業的起源。我在課堂中這樣問:“先人建造樹穴躲避野獸,是不是可以揭示中華文明?還有哪些事件可以說明中華文明起源”?這樣不僅可以充實學生的知識面,還可以讓學生了解歷史知識和現代文化的關聯,中華文化是我國民族精神文明的體現。作為一名初中歷史教師,我要將歷史文化知識講授出去,還要將中國傳統文化傳承下去,要將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融合在一起,培養學生文化傳承意識。
在講述七年級下冊《民族政權并立的時代》這一課時,本課主要授課內容是講述兩宋時期漢族與少數民族時戰時和的局面。在本節課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的設計中,我突出了兩方面:一方面,我考慮到我校七年級學生的特點,把學生熟悉的歷史人物抗金將領岳飛作為一個重點內容展開,通過讓學生課外查找資料,掌握岳飛的抗金事跡,分析岳飛受到人們尊敬的愛戴的原因,理解岳飛身上所具備的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從而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另一方面,我在本節課的結尾部分設計了一個拓展環節,向學生展示了一些反映兩宋時期政治、經濟、文化方面民族之間相互融合的圖片和文字史料,通過教學使學生認識到,各族勞動人民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不斷進行經濟和文化上的交流,互通有無,取長補短,各民族之間友好相處、共同發展是中國歷史的主流。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的交流促進了各民族的發展,增進了相互的了解與信任,推動著社會的進步。讓學生體會到我國民族之間戰爭是暫時的,融合才是趨勢。
在八年級下冊課本中,講述著名科學家錢學森的愛國故事。錢學森是我國航天事業的莫基人。當時,錢學森身處美國,正值事業巔峰之時,為了祖國的航天事業,錢學森放棄了優越的物質待遇和生活條件,沖破重重阻力,毅然回到當時一窮二白的祖國。究其原因,正是錢學森的愛國情懷促使他義無反顧的回到祖國,投入祖國航天事業。從而要學生明白:有國才有家,只有祖國繁榮富強了,我們才能有美好的未來。
歷史上的戰爭,尤其像一戰和二戰,造成了成干上百萬生命的傷亡。一戰的參戰國共死傷三千多萬人,其中被戰爭、饑餓、疾病等奪去生命的超過一千萬。二戰死傷人數更多,中國戰場在抗戰中,就共傷亡三千五百多萬人,僅南京大屠殺中,被日軍屠殺的中國居民就達三十萬人以上。通過觀看《南京大屠殺》錄像,再現“南京大屠殺”這一鐵證如山的歷史史實,從聽覺、視覺等不同感觀器官刺激學生,使其產生對戰爭血腥性和殘酷性的認識,從而產生心靈上的震動。在學習二戰歷史時請學生以二戰德國法西斯奧斯維辛集中營一名獄卒身份上臺進行懺悔,創造情境教學,使學生身臨其境,充分感受法西斯暴行的殘酷、血腥,激發其拒絕戰爭、維護和平的強烈。生命在戰爭中顯得何等渺小,何等脆弱。通過這些血淋淋的史實,教育學生認識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的、是神圣的,我們應該去珍視和善待。推而廣之,世界上、地球上每一個生命都是自然界的成員,都有其生存的權利,都應得到尊重和珍愛,人與人、人與自然都應和諧相處于這個世界上,歷史課堂應該成為生命教育的主要陣地。
當然,諸如此類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還有很多,在教學中我努力搜集、整合材料,利用歷史素材,向學生展現歷史人物的信仰,讓學生讀書明目,體驗讀書樂趣,冠以家國情懷教育,讓學生對未來充滿希望。
我們每個人都熱愛自己的家,也都熱愛自己的國,在今天的和平年代,愛國不需要我們普通人拋頭顱灑熱血,不需要有多少的壯志豪情。作為一個歷史老師,我們需要做的是在還原歷史真相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這種意識不是刻意打磨的,而是在每一個歷史事件后滲透的。要讓學生知道,除了現在的學習和將來的生活,我們需要時時刻刻溫存我們的國家意識,通過平時的每一件小事,來為我們的國家多做一點點。
總之,歷史是我們的財富,人們可以用歷史借鑒現實,也可以用現實反思歷史。單純的說教對學生來說,顯得蒼白無力。所以在歷史教學中,我注重挖掘教材中家國情懷的滲透點,給孩子們以一定的情感教育,教育我們的孩子們都有良好的家國情懷,為了祖國的美好明天而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