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鳳華 羅穎
【摘要】文言文教學中,注意以學生生活中熟悉并感到親切的本土文化帶動學習興趣,既悄然增進了學生對家鄉的感情,又為文言文教學提高了效率。在教學吳均《與朱元思書》一課時,我們探析了實施本土文化帶動興趣教育的三點策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一是以本土風光照片入課件,圖文并茂,創設生動情境;二是與抒寫本土風光的詩作對照學習,增進對本土的熱愛和對課文的理解;三是課文景點導游和本土導游解說相照應,提高表達能力。
【關鍵詞】興趣;本土文化;提高效率;家國感情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生活即是語文,教材只是例子。語文教學中,尤其是理解難度相對高一點的文言文教學中,教師注意把深奧高遠的教學內容與學生周圍生活實際相聯系,就會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的效果就會截然不同。《與朱元思書》是語文版九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課文,這是南朝梁文學家吳均所著的一篇著名的山水小品,是寫給他的朋友朱元思的一封書信中的一個片段,歷來就被視為駢文中寫景的精品。該文作者敘述了自己一次親歷的乘船經歷——自富陽至桐廬途中所見,描繪了這一段的奇山異水,創造了一種清新自然的意境,十分令人神往。這種意境與本土崀山有頗多相似之處,于是我們結合本土文化以學生感興趣的方式開展教學,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圖文并茂,創設生動情境
21世紀是現代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教師利用多媒體設備,以圖文并茂的方式為學生創設生動情境,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已經是十分常用的教學手段。我們的課程標準也要求:“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運用現代技術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語文課程應當拓展學生學習的領域,注重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方法的滲透中開闊視野。” 《與朱元思書》是一篇寫景散文,對于經典美文中所描寫的美景,學生總是很感興趣的,為了使他們有更直觀的印象,筆者制作了精美的課件。教學開始,“風煙俱凈,天山共色。隨流飄蕩,任意東西……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優美的朗讀內容,配上相宜的精美圖片,學生深深地陶醉其中。不久,他們就驚呼起來,因為在課件上出示的相應景色圖片,其中不少來自我們美麗的崀山。蔚藍的天空,雄奇的八角寨,高聳的辣椒峰,悠悠的扶夷江,飄蕩的小船……跟課文內容配合得那么和諧自然,再加上《漁舟唱晚》的背景音樂,使學生更陶醉在如詩如畫的美景中,他們感到了極大的興趣,對較難理解的內容都有了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這樣的情境之下,由于家鄉熟悉親切的景色拉近了跟古老文言的距離,學生既能全力去理解文章內容,又增進了對家鄉的情感,知識教學和情感培養相得益彰。
二、與本土詩作對照,增進熱愛和理解
本文全文只有一百多字,簡短凝練,讀來朗朗上口。為了增進學生對美景美文的真切感受,我又選取了一首吟誦學生熟悉的家鄉崀山風景的七律來讓學生對照閱讀。《崀山吟》:“舜帝南巡詣此間,扶夷江水碧波寒。丹峰聳峙插霄漢,紫峒幽深印月潭。花放名園添雅興,鳥鳴峽谷足游觀。果然圣地靈如許,贏得前賢賜良山。”我先讓學生反復朗讀兩篇詩文,然后引導學生比較:從文體來說,兩文差別較大,一駢文,一七律;從寫作手法來說,頗多相似,《與朱元思書》運用了對偶、夸張、烘托、渲染、動靜相襯、情景交融等多種手法,《崀山吟》也運用了對偶、夸張、用典、動靜結合、情景交融等手法;筆下景色也有許多相似之處,都是水碧、山高、峰險、谷幽;從表達的情感來看,一篇表達了作者對富春江景色的贊美以及對社會的不滿和借山水來排解心中的苦悶之情,一篇則表達了對家鄉崀山山水的熱愛贊美和自豪之情。通過比較,學生對家鄉的熱愛和對課文的理解更深刻了。
三、導游解說,提高表達能力
課程標準在《課程基本理念》一節指出:“語文課程應激發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口語交際能力,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語文是一門用來進行實際交際的課程,所以即使是在文言文的學習中,我們也十分注意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讓學生在實踐中不斷得到鍛煉、得到提高。
在《與朱元思書》的課內知識教學結束之后,我們特意設計了這樣兩個問題,要求學生任選一題回答:“剛剛我們已經了解了吳均是如何介紹富春江的美景的,如果你是一位導游,眾多游客慕名而來,那么你會怎樣介紹富春江呢?”“作為新寧人,朋友要來崀山玩,你怎么向他介紹崀山風光?”學生立刻就被這富有挑戰性的問題吸引住了,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我給出5分鐘時間,學生可以自我思考,也可以列出解說提綱,甚至可以直接寫出解說詞,隨后抽取幾位學生上臺解說,選解說富春江的和解說崀山的各有代表。通過這種角色扮演的方式,學生學習興致大漲,原來文言文跟我們是這樣的接近啊,他們更進一步感受到了學習文言文的快樂。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附 注
基金項目:挖掘本土傳統文化,培養學生鄉土情懷;課題編號:E-21。
作者簡介:林鳳華,女,1969年生,大學本科,中學高級,研究方向為語文教學;羅穎,女,1979年生,大學本科,中學一級,研究方向為語文教學。
(編輯:張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