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以延展性的視角和拓展性的思維,在核心素養時代下對數學課堂教學提出更高的要求。文章結合《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的核心要義,探討利用目標合作導學課堂來培養小學生的數學素養,讓學生在學習、探究中提高合作能力,在合作、交流中體驗數學的樂趣。
關鍵詞:小學數學;數學素養;目標合作;導學課堂
數學教育其實質是一種文化素質的教育。隨著經濟與社會的大發展、科學與文化的大變革,數學文化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并形成共識。基于此,在小學數學文化的構建上,教師不僅要心系責任,還要行于擔當。在這一理念的支配下,尤其在數學核心素養觀的指導下,筆者致力于目標合作導學案的研究與實踐,創造性的數學課堂分為“導、探、展、評”四個環節。
一、 導學:為學生建立數感提供肥沃土壤
數學源于生活又回歸于生活、服務于生活,教學數學的目的就是要讓學生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在課堂導學這一環節上,創設妙趣橫生的生活情境,讓學生一進入數學課堂就感到眼前一亮的感覺。要想讓小學數學課堂擁有生命的溫度,成為師生心靈的歸宿,需要一線數學教師用新課程理念來解讀教材,以提高學生數學素養為目標來發掘教材,不斷給探尋高效課堂的奧秘培植豐厚的土壤。例如,在教學蘇教版小學二年級數學《長度單位》這一課時,筆者首先讓學生去估一估或量一量教室的長度與高度,跑道的長度與寬度、筆盒的高度、數學課本的寬度、鉛筆的長度等等,以此讓學生體會到單位多樣性在生活中無處不在,使學生在學會清晰描述物體長度的基礎上,能夠把學到的知識拓展到實際生活中去。通過正確運用合適的數量和長度單位解決實際問題之后,厘米和米的長度大小模型就在孩子們的頭腦中建立了,這不但從概念上發展了學生的數感能力,還從本質上發展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二、 探學:為學生發展素養提供科學養分
探學是學生自主探索、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的過程。在核心素養指導下的數學課堂重視過程,鼓勵學生在處理問題的過程中享受過程;強調方法指導,注重培養學生動手以及動腦能力。為使學生在自主探索、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氛圍中,進一步理解數學知識,進一步掌握數學方法,進一步提升數學技能。在課堂教學中,筆者非常注重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養成:帶著數學問題和數學想象去思考。勤動,通過“擺一擺”促進學生不斷的“動”,培養學生從“動”中增強操作能力,從“動”中掌握知識技能,從“動”中懂得獲取知識;勤思,通過“想一想”激發學生不停的“思”,讓學生主動將生活經驗提煉上升為數學概念,主動從數學的角度去思考、觀察和處理問題,主動用已知的知識推斷出與其有因果關系的新知識;勤說,通過“說一說”鼓勵學生多“說”,并引導學生在說的過程中參與融入教學全過程,在說的過程中進行創造性學習,在說的過程中鍛煉口頭表達能力。“動”“思”“說”三者有機結合、融為一體,使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實踐能力不斷提高,個個都表現出對數學的極大興趣,人人都希望所學數學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發揮應有的價值。
三、 展學:為學生構建數學語言提供舞臺
展學是指學生在數學課堂上用數學語言匯報自己在探學過程中的發現和得出的結論。正確的數學語言能更直觀、更清晰地描述一個人的思維過程,能更準確、更真實地展示一個人的思維水平。為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把培養學生的數學語言能力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通過教師示范、同桌交流、小組討論、班級評價、學生小結等形式加強學生數學語言訓練,使學生學會用準確、規范的數學語言表達數學概念、數學思想和數學觀點,讓學生在親身感受下有條理地敘述計算方法及計算過程。在核心素養觀指導下,無意中發現讓學生邊動手操作邊思考,是數學課堂教學的一項高效技術。例如,邊想邊說、邊想邊畫、邊想邊寫、邊想邊做,學生必然會思考:如何說、如何畫、如何寫、如何做,為什么要這樣說、這樣畫、這樣寫、這樣做,如何說、如何畫、如何寫、如何做最好……學生的思維借助說、畫、寫、做得到了鍛煉,從而幫助學生理清了思路并把抽象的語言具體化、形象化。為此,學生只要按照操作的過程把自己的想法清楚、明白地呈現出來,從中既提升自己的知識內涵,又較容易地用數學語言表達了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這種自然互動、和諧結合的情景,使學生學得有趣、講得有勁、聽得有味。
四、 評學:為學生獲得矯正信息提供載體
評學,包含三個方面內容:一是學生自己評價自己;二是學生評價其他同學;三是教師評價學生。這是通過學習之后,當堂檢測學生如何正確運用課堂上所學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因此,在數學課堂模式改革中堅持當堂評學,能有效幫助學生掌握新知識,形成能力和技能,從而構建高效數學課堂。例如,在執教蘇教版三年級數學《兩位數除以一位數》這一課時,筆者就作了適當的創新,用了一個“跳一跳,摘桃子”來檢測學生對這堂課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對于學生掌握得不好的地方得到了及時反饋,教師也能對學生進行及時糾正和補償。另外,在當堂評學方式上筆者也做到多樣化,讓學生進行自評,小組評,或是筆者給予相應的點評或點贊,充分鼓勵學生。在教學實踐中,筆者經常考慮這樣一個問題: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無疑會面臨各種各樣的問題,這些問題中既有數學問題,也有非數學問題。不管是數學問題還是非數學問題,如何能夠從數學的視野與視角去觀察問題與思考問題,如何從中發現其存在的數學問題與數學現象,并能夠靈活運用數學的知識與方法去解釋、去處理、去解決。教師需要引導學生主動地用數學理念與方法來進行思維與考慮問題的“數學頭腦”。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課堂上,引進目標合作導學案的“四學”教學模式,能夠有效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有效改善課程數學教學結構和課堂教學質量。這種教學模式,對教師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新的挑戰,促進了教師與學生的雙向發展,課堂上,用了更少的時間,做了更多、更有效的事,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打造出了真正的小學數學高效課堂。
參考文獻:
[1]施麗.研讀課標教材提高課堂效益[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小教研究),2014(06).
[2]蔡顯富.學習課標新理念,落實教學新要求[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3(07).
作者簡介:
黃周珍,福建省寧德市,福建省寧德市蕉城區第四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