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思想品德課傳統的教學方式過分地強調教師對知識的講解與傳授,簡單地只把學生當成知識的獲取者而不是技能的習得者,教學過程中一般采取簡單直接注入,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講的“填鴨”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將知識通通傳授給學生,以應對各種檢測、考試為目的。這種急功近利的教學方法既機械、單一又枯燥乏味,違背了認識來源于實踐這一客觀規律,在一定程度上壓制了學生的個性和情感,進而抑制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嚴重的是限制了學生的自覺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最終結果不但影響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而且妨礙了學生潛力的發展和健康人格的完善。這些都不是現代教育的需要,也不是我們作為教育者想見到的。
關鍵詞:教學改革;互助學習;合作
我校這幾年實施課堂教學改革,倡導學生“互助學習”,落實小組合作的學習方法,在學生自主參與學習、提高學習能力上狠下功夫,大力提升學生的自主合作的學習能力,讓課堂成為施行素質教育的突破口和主陣地。
受到傳統教學觀念的負面影響,人們總是認為師生之間的關系是教學中唯一重要的關系,總是普遍提倡和采用師生之間的互動,而學生之間的互動合作自始至終都未受到應有的重視,甚至還被誤認為學生間互動只會形成鬧哄哄的課堂、給課堂帶來不良的影響和嚴重的破壞,根本不利于教師順利地、完整地授課,不利于教師掌控整個課堂進度。在倡導素質教育的今天,個人認為這種錯誤觀念存在,必然會對素質教育的施行形成礙阻,不利于當今教育的發展需要。其實學生之間互助合作探究是現代教學互動觀實現的關鍵因素,也是有心理學和教育學作為實施依據的。
這里所講的“互助”,就是在學生互動基礎上的互相幫助,主要是通過學生教學生、學生幫學生、學生評學生、學生影響學生、學生啟迪學生。通過學生之間的互助合作可以實現教學相長,相互間取長補短,以達到共同提高,這不但有利于學生發展良好的個性、挖掘學生潛在能力,而且能形成融洽的、有活力的課堂氛圍,培養學生間團體協作精神,增強集體凝聚力,讓學生感受到小組的溫暖和友愛,感受到自己在小組中所起的作用,讓他們有歸屬感。
“互助”要求我們在思想品德課堂中把傳統的“獨白式”教育改變為“對話式”教育。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把“時間”和“時間的支配權”還給學生,從而淡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教師的過分依賴,最終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通過小組合作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中、在互助中成為獨立的、快樂的、自由的人,進而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
思想品德課堂的“互助學習”最關鍵的一個環節就是學生在課堂中通過小組合作,討論解疑,在這個環節里,學生按照科任老師之前分配好的小組進行合作互助,由每組的學科小組長帶頭,對所學的內容進行討論解疑,教師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要進行全面的掌控,每個小組由學科小組長負責組織,圍繞著教學的內容進行交流、討論甚至爭論,小組成員之間對問題進行討論后形成統一答案,如有疑問或不能統一的提交給班級,由其他小組回答,當所有小組都不能解決的才由教師進行點評。我們的目的是讓每個小組的優秀學生帶動、幫助后進生,不僅如此,我們還希望通過這種模式讓全體同學把思路打開,讓每位同學都能在通過討論的基礎上提出自己不同的觀點,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發表自己的觀點和意見,聆聽他人看法和建議,發現自己思考的局限性,從而能激起個人展示自我的積極性。當自己的觀點被一個個小群體肯定和認同的時候,心中便會充滿成功的喜悅,同時也滿足了自己被別人尊重和實現自我價值的需要。
在互助合作的教學過程中,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能自由地表達他們的想法和情感,把知識運用在具體生活中,這樣擴充和拓寬教材內容。教師是互動學習的指導者、組織者、參與者和評價者。教師可根據教材的具體內容來設置既生動又有意義的教學場景,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參與學習活動,并適時做出指導和幫助,還可以作為一名小組成員積極參與到課堂互動中去,與學生相互交流心得體會,尊重每個學生的個人經驗和感受,重視每個學生的情感和意見。互助合作學習之后教師再進行課堂的總結和評價,在此基礎上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議。
思想品德課本身就是一門非常生活化的學科,所以我們就應該充分創造條件,創設情境,要讓小辯論,小訪談,表演劇等等多種學習形式走進我們的課堂,讓學生在生活中體驗,在體驗中感受,在感受中提高,在提高中成長。教師應該充分體現思想品德與時代同步、與社會共進的學科特色。及時地將時政熱點引入課堂,讓學生去分析現象,充分培養與生活實際相聯系的能力;透過現象看本質,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創新解決實際生活問題。
初中學生正好處在活潑好動的年齡,形象思維達到最強勢,抽象思維開始形成,并逐步發展。我們要充分利用好孩子們的這一特點,深入挖掘教材,精心設計課堂,全力體現能力,讓每個學生的心靈都充滿力量。在初中思想品德課堂中,學生互助學習,實現“生教生,生幫生”的效果,經過多次反復和重復一個知識點,這樣的學習方式,效果會遠遠超過一個老師乏味枯燥的單一講解。在小組互助合作學習中,學生學到的不僅僅是書本上的知識,同時也能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培養了他們的團隊意識、集體主義觀念。對于德育教育這一塊也能起到一個潛移默化的作用。學生在汲取知識的同時,獲得的是一種積極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是一種正確的價值取向,是心靈美的陶冶,合作的體驗,領導能力的鍛煉,創造力的啟迪。
只有當學習變成自己樂意做的事情時,高效學習就不僅僅是一句空話,作為教師,我們要相信自己的學生具有這樣的能力,并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己去體會在合作學習獲得知識、體驗成功的愉悅。在思想品德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更新觀念,要更加重視培養和提高學生學習能力,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與學習體會,教師要從“教”轉變為“導”,促使學生由之前的聽、說、讀、寫向“探”的轉變,這樣真正做到偉大的教育家孔子所倡導的“因材施教”和“寓教于樂”。這樣的教學模式打破一貫以來教師抑制學生學習天性的課堂專制,真真正正把課堂還給學生,使得學生在輕松和鮮活的課堂上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分享學習成果,從而真正提高學習的積極性,這應該就是我們當前所大力推進的素質教育的真正內涵,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快樂學習中收獲,在收獲中豐富自我和完善自我,從而實現課堂教學效果的最大化,達到教育的最大目的。
作者簡介:
葉世鋒,廣東省佛山市,佛山市順德區龍江豐華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