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師要精心設計能激發學生思考的問題。教師在層層設問,步步深入,啟發引導,解析疑難等方面,盡量多用較直觀、形象的提問法。讓學生大膽設問,或教師回答,或其他學生回答。學生印象深刻,更有利于學生牢牢地掌握知識。
關鍵詞:課堂;有效提問;策略
初中歷史課程具有故事性的特點,課程的設計是具體、生動的。因此,初中歷史的教學也應該是具體的、生動的。然而,“多年來,我們的學校教育……在教學方法上不善于實現啟示式的有效提問,在不同程度上還是用灌輸式或填鴨式,上課聽講義,下課背講義,考試主要靠死記,受教育者的主動性很不夠……”為了改變這種教與學的狀態,我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生動、有趣等方面,做了一些探索。現將我在課堂上引導學生積極思維的情況和收獲,簡單陳述如下:
學源于思,思源于疑。初中歷史課堂有效提問意味著問題本身能達到拋磚引玉,一石激起千層浪,甚者可以達到一針見血的效果,課堂中所設計的問題不但要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力和學習興趣,更要能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整個教學過程中來。學生學會“帶著問題學習”,邊學習邊思考,這對于培養和提高學生閱讀、分析、思考、概述、運用和創新能力,有著非常大的作用。從而使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質量和學生的歷史綜合素質得到有效的提高。
一、 教師要精心設計能激發學生思考的問題
課堂授課是一個師生互動的過程,而課堂教學設問的設計與提出是完成師生互動的一個重要方法與途徑。教師要精心設計能激發學生思考的問題,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讓學生的思維在教師精心設問中得到發展。由此可見,教學有效性的實踐與實現,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課堂提問的有效設計與實施。比如,我在講八上歷史《寧為戰死鬼,不作亡國奴》中的南京大屠殺時,我先提供日本右翼分子否定戰爭罪行的資料,然后提出了一個問題:日本右翼分子的行徑,給我們什么啟示?有幾個學生回答:“我們要銘記歷史,勿忘國恥。珍愛和平,反對戰爭。”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能作出這樣的回答,已經很不錯了,但還不夠完整。所以我繼續引導:“對于日本右翼分子否定戰爭罪行的行徑,我們應該要怎么做?”課堂上出現了罕有的沉默。接著,展開熱烈的討論。最后,學生又補充一點:我們要對日本這一行徑予以堅決地反對,時刻警惕日本軍國主義的抬頭。課堂有效提問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發揮其主體能動性作用,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努力創設良好的教學環境和學習氛圍,精心設置問題情景,提出具有針對性、計劃性、啟發性的問題,達到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欲望的目的,有助于幫助學生進一步培養創造性思維。
二、 教師在層層設問,步步深入,啟發引導,解析疑難
在九年級世界歷史上冊《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第三子目授課中,在學生閱讀完課本知識的基礎上,我給出了第一個設問:“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什么性質的戰爭?”一個學生舉手回答:“是一場帝國主義戰爭。”學生根據課本中的知識信息做出了這樣準確的回答,這達到了設問的第一目標。接下來教師可以就這個問題繼續設問:“那么,對塞爾維亞來說又是一場什么性質的戰爭呢?”學生先是一愣,接著就說:“那當然是一場維護民族獨立戰爭。”“那能不能說第一次世界大戰既是一場帝國主義戰爭,又是一場維護民族獨立戰爭呢?”我又進一步追問著。這一下課堂熱鬧了,學生們情不自禁地七嘴八舌議論開了。我趁熱打鐵給幾分鐘時間讓他們“暢所欲言”,發表自己的看法。經過一番爭論,最后師生終于得出如下結論:戰爭性質的決定因素是戰爭雙方的動機、目的,是戰爭所要解決的矛盾的性質。一戰爆發的交戰雙方的目的是爭奪世界霸權和殖民地,所以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非正義的帝國主義掠奪戰爭。盡管在這次戰爭中塞爾維亞是為了保衛自己的主權和獨立而戰,它所從事的戰爭具有正義的民族解放性質,但這并不能從根本上改變整個戰爭的非正義性。教學中,教師不斷設問,步步深入,逐步解析疑難。這不僅有利于學生加深對知識本身的理解與掌握,并能初步構建知識框架,從而培養學生善于思維的習慣與能力。
三、 盡量采用直觀、形象的提問方法。運用實物、簡筆板書、幻燈片投影等途徑進行提問,可以將抽象的事物具體化。這樣做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接受歷史基礎知識的效果
以九年級上冊復習英、法、美資產階級革命為例,對于這一目的講授,我是這樣處理的:首先直接在大屏幕上展示精心設計的問題。
問題1:英、法、美資產階級革命的根本原因?導火線和開始事件是什么?
問題2:英、法、美資產階級革命的共同點和意義?
問題3:英、法、美資產階級革命中頒布的三部法律文獻及共同之處?
問題4:英、法、美資產階級革命給我們什么啟迪?
一連四問,讓學生把“問題”貯存在腦子里,帶著問題有目的地來學習這堂課,使得學習具有針對性。然后教師指導學生分組討論,逐漸形成正確的歷史觀念,并充分結合教材和教師所給的歷史材料,小組探討后,要求學生搶答,最后由教師進行總結和提升。這堂課通過這樣的導學設計,激發學生主動思考,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達到培養學生學會學習目的,從而突出了重點知識的教學目的;通過引導學生對“英、法、美資產階級革命給我們什么啟迪?”的辯論,讓學生在思辯討論中提出觀點,并逐步修正,最終得出正確或比較正確的觀點,培養學生運用史實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從而讓抽象的事物具體化,既化解了難點,又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
四、 讓學生大膽設問,或教師回答,或其他學生回答。學生印象深刻,更有利于學生牢牢地掌握知識
在九年級歷史復習課堂中,比如我在復習七上中國古代史時,講到三國鼎立,我明確告訴學生這里有一個考點,然后讓學生大膽出考題,有一個學生非常積極地提出一個改錯題:三國時期,曹操與袁紹展開了官渡之戰,打敗了袁紹。我故意說沒錯。有一大部分學生蒙了,大部分學生都會大聲地叫道:“老師,曹操是東漢末年的人物,而不是三國時期的人物。”在復習課中,教師和學生可以經常通過互換角色提出實用有效的問題,從而促使學生認真學習、獨立思考,并不斷總結歸納,把所學歷史知識系統化,通過有效的課堂提問,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拓展學生的歷史思維,實現課堂教學的高效性。
參考文獻:
[1]羅超,魏授章主編.歷史教材與教法[M].
[2]金相成,陸滿堂,陳雪良著.歷史教學法概論[M].
作者簡介:陳瑞英,福建省福州市,長樂華僑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