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幼兒文學實用教程》可以提升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專業素養,為勝任今后的工作崗位奠定基礎。但在開展教學過程中,任科教師可能會出現教學目標定位不清、教學方法針對性不強、教學設計無從下手等問題。為有效解決上述問題,從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學內容處理、教學構思與設計、教學組織與實施、考核評價等方面進行論述,促進任科教師的教,服務學生的學,切實提高專業教學的質量。
關鍵詞:中職;學前教育;幼兒文學;教學;探究
《幼兒文學實用教程》是學前教育專業的核心課程,分為上編、下編兩個部分,上編側重于幼兒文學文體知識學習,下編側重于作品表達技巧訓練,本文主要探討的是上編部分的教學。作為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將來要從事幼教工作,必須了解幼兒心理、熟悉幼兒情趣、掌握幼兒語言,這在幼兒教育中非常重要。這門課程一般安排在一年級第一學期,為后面學習《幼兒園語言活動設計》《幼兒教師口語》奠定基礎,同時和這兩門課程相互融合,相互促進,共同構建幼兒園五大領域中“語言”領域的知識能力體系。學生通過學習實踐,可以提升幼兒文學理論素養,具備閱讀欣賞幼兒文學的能力,能夠改編或創作幼兒文學作品,為勝任幼兒語言課程教學提供專業知識和科學方法。因此,開展《幼兒文學實用教程》教學探究,對中職學前教育專業的師生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 教學目標的確定
課程教學目標可以根據課程教學標準、教學內容的特點以及學生將來從事幼兒教育實際等方面確定?!队變何膶W實用教程》課程標準指出“提高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幼兒文學基本素養,使學生具有幼兒文學鑒賞能力”,而且本門課程是知識與技能并重的課程,學生在幼兒園從事語言教學的內容以兒歌、幼兒詩、幼兒故事、童話居多。因此,《幼兒文學實用教程》的知識目標可以定為結合幼兒文學作品,通過自主閱讀與教師點撥,理解幼兒文學各種文體的概念、特征、類型等基本知識;能力目標是通過方法指導與反復練習,具備閱讀鑒賞幼兒文學作品能力,能夠創作簡單的兒歌、幼兒詩與幼兒故事等;情感目標是通過閱讀感悟,在體會作品的真善美與幼兒情趣中,培養職業興趣,塑造職業性格。根據教學目標進一步確定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為兒歌、幼兒詩、幼兒故事以及童話的概念、特征;教學難點為利用文體基本知識進行閱讀欣賞和創作。
二、 教學方法的選擇
學生學習專業理論課的熱情較低,很少主動去預習,最多是利用早讀課讀一讀,上課時比較被動。但學生喜歡閱讀幼兒文學作品,在師生互動、同學之間的互動氛圍中,學習積極性明顯提高。根據學生學習特點,貫徹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有針對性地選擇教學方法。一是閱讀教學法,通過對概念、特點以及作品等多種形式朗讀,加深學生的理解,降低不預習帶來的不利影響;二是案例教學法,圍繞案例開展教學,能夠實現知識能力遷移,鍛煉學生的閱讀欣賞與創作能力。其他教學方法可以在此基礎上進行選擇。
三、 教學內容的處理
根據學前教育學生職業崗位能力要求以及人才培養方案的需要,結合學生的知識現狀和接受能力,分類組織教學單元。第一章幼兒文學的基本理論,結合具體作品,對幼兒文學的含義、接受主體、特征和作用進行說明,從整體上認識幼兒文學,為后面的文體學習奠定基礎。后面六章學習兒歌、幼兒詩、幼兒故事等文體,要求掌握每種文體的概念、特征、類型、閱讀欣賞和創作方法,是根據文體劃分章節的內容學習。這是課本的橫向知識結構,也是課堂教學的順序。但根據知識的分類,也可以進行縱向分類,一是以概念、特征、類型為主的文體理論教學,占的比例較大,二是以閱讀欣賞和創作為主的實踐教學,占的比例較小。
四、 教學構思與設計
因為是素質理論課程,所以教學手段以多媒體教學為主,課程內容以教材為依托,拓展教學資源,包括課件、案例、視頻、音頻以及學生的見習活動等。對于文體理論教學,主要按照自主、合作、探究的原則開展教學,學生的接受過程是感知、理解、鞏固提升,由易到難。
1. 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本內容,初步進行感知,為接下來的學習做好準備。
2. 教師與學生互動,指導點撥,將知識細化與提升,同時結合課本的知識結構進行板書,理清脈絡,便于學生全面掌握。
3. 針對教學的重難點,通過朗讀作品,探究案例,深化知識,提高能力,突破重難點的教學。
4. 利用網絡資源拓展延伸,如兒歌、幼兒詩等視頻、音頻觀賞,將抽象的知識形象化,既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又開拓學生的視野。
5. 歸納總結學習的內容,布置作業,鞏固所學知識。
學生通過以上5個步驟的學習,能夠較好地認識、理解幼兒文學各類文體的概念、特征、類型等知識,同時也可以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對于閱讀欣賞和創作的實踐教學,可以按照從案例中來再到案例中去的原則開展。首先,從案例中來,學生閱讀案例,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總結閱讀欣賞或創作的方法,教師解答學生的疑問,提供指導和幫助。其次,將總結出的方法運用到其他案例中,學生可以分組完成,也可以獨立完成,接著展示完成情況,教師點評或小組互評。最后,布置作業,比如閱讀一篇幼兒文學作品,寫一段評價的話,或者創作一篇作品。通過作業鞏固學到的知
識、掌握的方法,鍛煉能力。在整個實踐教學中,以方法為主線,以學生為主體,服務學生的綜合能力發展,真正提高學生的閱讀欣賞和創作水平。
五、 教學組織與實施
幼兒故事在幼兒文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學習這一章時,需要達成的知識目標是理解掌握幼兒故事的概念、特征、類型;能力目標是能夠閱讀鑒賞與創作幼兒故事;情感目標是感悟幼兒故事的文學魅力,培養幼兒園語言教育的興趣。重點在于理解掌握幼兒故事的概念、特征、類型;難點在于如何利用文體基本知識去閱讀欣賞和創作。開展幼兒故事文體理論教學:
1. 感知環節,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本內容,回答幼兒故事的概念、特征、類型。教師與學生互動,細化提升知識,板書知識結構。
2. 理解環節,學生朗讀幼兒故事作品,從概念、特征、類型等方面探究作品,教師指導點撥,幫助學生理解知識。
3. 總結環節,總結幼兒故事的概念、特征與類型,完成課后練習題。開展幼兒故事閱讀欣賞與創作教學:
1. 學生結合幼兒故事的文體知識,閱讀幼兒故事《張老師的臉腫了》,探究故事的結構、情節以及人物描寫,總結閱讀欣賞與創作方法。
2. 將總結的方法運用到其他的幼兒故事作品當中。比如學生分組閱讀欣賞或改編幼兒故事,接著小組互評,教師點評。
3. 通過閱讀訓練或創作訓練鞏固知識能力。
六、 考核評價
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注重學生對知識與技能的掌握,采取過程性評價(60%)與結果性評價(40%)相結合方式。過程性評價以評價量表方式進行,評價的指標包括學生的學習態度、應變能力、合作意識、探究意識、情感態度、作業完成等方面,分為4個等級,由學生本人和小組共同完成。結果性評價,以期末筆試方式進行,強調知識的掌握,能力的運用,屬于量化的考評結果。
《幼兒文學實用教程》對于促進其他課程的學習以及學生將來的教學都具有重要影響。在教學中,應該堅持讓學生在閱讀中理解,在互動中掌握,在探究中提升,課堂主角是學生,教師只是一個引路人。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講究實用有效。教學內容的設計,能形象化說明的就不做理論深究,能歸納總結的就抓關鍵點,也就是化繁為簡,通俗生動。對于教學重難點的突破,可以借助作品朗讀、視聽資料等,利用合作學習方式進行,既符合學生學習興趣,又提高學習的質量。
參考文獻:
[1]唐亞南,朱海琳,趙彥.兒童文學與幼兒語言教育[M].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1994.
[2]韋葦.兒童文學基礎知識卷[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0.
[3]方衛平,王昆建.兒童文學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陳潤青,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市,欽州市合浦師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