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階段伴隨著新課標教育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入,使得教育目標及目的從提高學生學習成績這種傳統單一的教學思想觀念,逐步轉變成為新時代下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綜合學習素養能力,作為語文課程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閱讀與寫作是學生對于語文學習的綜合能力檢驗和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特別是在中學階段,良好的閱讀與寫作功底為日后學習語文知識及其他類學科知識,打下了較為堅實語言思想基礎,也成為教育工作者所重點關注的實踐活動之一。
關鍵詞:初中語文;生活化;閱讀與寫作
目前,新課標教育制度改革的重點是以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為主的教學核心思想,尤其是在學生形成初步的學習意識和構建學習理論框架結構的中學學習階段表現尤為突出,也因此在初中語文閱讀與寫作教學實踐活動中,主要是以提高學生自主創作能力和閱讀水準為教學目標,通過將教學實踐活動與實際生活的有效結合,使初中生在進行閱讀與寫作學習中進一步融入生活情感,使學生寫作素材和閱讀情感表達更能貼近生活,從而促進學生學習成績提升和教師教學質量的提高。促使教育工作者在進行初中語文閱讀與寫作的教學實踐活動中逐步側重于對實際生活內容的引入和講解,提高學生的寫作創作文化底蘊。為此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將實際生活內容引入到閱讀與寫作教學實踐當中:
第一,是對生活寫作素材的不斷積累,通過對日常生活的虛心留意和仔細觀察,使其思想認知在觀察社會事物的同時感受到了生活的真諦,一方面學生在增加寫作和閱讀素材當中應該根據實際學習狀態,對周邊的社會勞動生活進行細致觀察,讓學生形成一種素材和文化底蘊的提升是源于實際生活的思想觀念,同時還可以通過對廣播、電視、多媒體、期刊等多元化的信息傳播方式,提高學生的信息閱讀量,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一方面教師應當起到積極引導的作用,通過自身相對較多的閱歷,將學生引入到正確的觀察信息當中,將學生的觀察力、求知欲徹底地激發出來,從而使學生在觀察事物的過程中獲得靈感。
第二,盡可能地將教學實踐課堂從校園中引入到社會當中來,切實形成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思想意識。為此我們應當做的首要工作就是要確保教師在引導學生增強學生洞察力時,要有過硬的閱讀創作素養和掌握較高的觀察事物技能,引導學生在課外實踐中獲取到更好的靈感素材,能夠將
觀察生活的成果和教學實踐活動做到有機的結合,使教學實踐成果更能體現出來。具體可以通過帶領學生進行郊游等措施,領略祖國的大好山河,切實感受到大自然的美麗與人類文明的完美結合,陶冶人的情操,進一步積累更深層次的文化素材底蘊。目的是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要過度地拘泥于課堂教學,要進一步將生活引入到教學課堂中來。
第三,在進行大量社會生活素材的汲取后,我們應當要運用巧妙的方式方法將所觀察到的生活現象通過自身的語言表達展現出來,這就需要教師的積極引導作用,一方面要在課堂教學實踐過程中,進一步督促學生盡可能多地去收集生活素材,豐富個人的經驗閱歷體會,引導他們細心觀察生活,為提高閱讀與寫作技巧打好基礎;一方面,由于受年齡階段的限制,對于學生收集生活素材的質量不能要求過高,盡量將與學生有關的周邊家庭生活汲取進來,將其上升到文章的高度,大膽抒發和表達真情實感,讓文章真實生動,增強其可讀性。
第四,針對學生完成的閱讀寫作成果,教師應當及時做出客觀、公正的評價。一方面,從學生方面來講,教師對自己作品的良好評價是學生能夠繼續進行學習活動,進行閱讀寫作的動力基礎,使學生自身能夠明白在引入實際生活事例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一方面教師對學生閱讀寫作成果的評價是對其自身教學實踐活動的檢驗,教師通過評價能夠了解到學生對于閱讀寫作重點難點的理解程度,可以及時有效地完成對教學實踐的調整,使學生在作文中減少了盲目性、應付性,增強了鑒賞能力、表達能力。
此外,為增強初中語文的生活化閱讀與寫作,我們還應當進一步持續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搭建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橋梁,促進學生與教師溝通程度,使學生能夠敢于將生活中獲取到的信息與教師進行分享從而得到行之有效地指導,促進閱讀與寫作能夠和實際生活在學習過程當中更好地融合,達到提升學生閱讀與寫作能力的最終目的。
綜上所述,語文閱讀與寫作課程的學習,實際上是對日常生活的表達描述,在學好語文課程知識的同時應當將生活實際引入到課堂教學實踐當中來,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采用生活化的教學方式,從實物演示情景、多媒體創設意境和擴展課外生活三個方面進行教學,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的發展,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張寶壽.初中語文個性化閱讀教學探索[J].中國校外教育(基教版),2011,(4):133.
[2]周凱.試論初中語文個性化閱讀教學策略的構建與運用[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7,(1):30-31.
[3]肖云茜.淺析初中語文閱讀與寫作之間的互動提高[J].青年時代,2016,(21):234,251.
[4]趙穎.新課標下初中語文閱讀與寫作一體化教學模式研究[J].新課程·中學,2017,(2):46.
作者簡介:王道敏,安徽省淮北市,淮北市人民路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