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物學科核心素養包括生命觀念、理性思維、科學探究和社會責任等四方面,在以往的教學中前三點教材都有明確地設置模塊進行落實,但對于社會責任這一點,只有隱性的滲透,落實性不強,所以本文針對落實社會責任素養,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生物核心素養;社會責任;科學性
2014年4月,教育部頒布了《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后,核心素養成為我國課程、教學領域的熱點研究內容和重要依據。生物學科也以此為基礎,提出了應對本學科的核心素養——生命觀念、理性思維、科學探究和社會責任。
一、 生物學科對生命觀念、理性思維、科學探究素養在教學中的落實
生物學科作為一門以研究生命現象為基礎的學科,本身它的生命觀念是十分強烈的,處處知識都與生命相關聯。如細胞分化就解釋了人不同器官的由來,密切將生物知識與人的生命聯系起來。在于對知識的學習中,每一個知識的學習其實都是在一步步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如DNA的結構模型就在培養學生的模型與建模思維。實驗課程作為生物課程必不可少的環節,其中的探究性實驗也為“科學探究”素養的落實給予有力支撐,如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可以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做出假設、設計實驗、進行驗證,通過一系列的步驟探究出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二、 生物教學中的薄弱點——社會責任素養
生物教學中對于核心素養的達成最為薄弱之處是“社會責任”素養,因為社會責任不是簡單的知識目標,它更偏重于情感方面的達成,想要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就不能像傳授知識一樣平鋪直敘,它需要一個逐步的過程,逐漸滲透才能幫助學生樹立起社會責任的核心素養。
三、 培養社會責任素養的必要性
生物核心素養的社會責任是指基于生物學的認識,參與個人與社會事務的討論,做出理性的解釋和判斷,嘗試解釋生產生活中的生物學問題的擔當和能力。社會責任素養的提出,進一步體現出了教學要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特點,不僅要求學生擁有扎實的知識、學習的能力、操作能力,對于學生的道德觀念也增加了更多的關注。
現代社會中,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社會問題,引發人深思。在教學開始之初就把德育作為我們教育目的及內容之一,說明它落實的還不夠或者說在越來越重視知識選拔的今日,德育已經慢慢退居后位。所以,在社會當代現狀下,教育又進一步的重視起德育的教育,社會責任素養也包含德育的方面。因此,教育又通過各個學科的滲透幫助學生樹立起社會責任的觀念,如生物學科。
四、 社會責任素養的落實建議
以核心素養作為大方向,為課程標準為具體指向,生物教師在上課時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通過對社會責任概念的解讀,可以從環境保護、珍愛生命、社會熱點議題討論、生產生活中問題解決等四個方面內容幫助學生樹立社會責任的素養。
(一) 環境保護
必修三的主題便是環境與穩態,其中涉及了瀕危物種的保護措施,而對此部分,教師也可以播放相關的視頻,使學生感受到生物多樣的美好,自然界多種多樣的絢麗,從而自發地形成保護動物的意識,那么關于此部分的知識就迎刃而解了,從而也達成了社會責任中環境保護的目標。
(二) 珍愛生命
必修二的主題便是遺傳與進化,在開始部分從分子水平上講解生命,學生不僅從更深層意義上了解了生命的組成,同時也可以建立起珍愛生命的情感。如其中的伴性遺傳、人類的遺傳病等內容,可通過遺傳咨詢、產前診斷等,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預防遺傳病的產生和發展。介紹科學前沿進展,如人類的基因組計劃將幫助人類認識自身生老病死的遺傳秘密,使人類更好地把握自己的命運。
(三) 社會熱點議題討論
隨著多媒體的發達,微信公眾號、論壇、微博等平臺的應用愈加廣泛,隨之也出現了很多“偽科學”,比如碘鹽防輻射、微波食品致癌、轉基因食品導致生育能力下降等,作為以科學性為主的生物學科,對此類新聞進行辟謠責無旁貸。教師可以在課上時向學生介紹相關新聞,以小組討論、辯論等多種形式,使學生通過課堂上所學習的知識對其進行解釋。在生活中,針對此類新聞,就可以幫助身邊人樹立科學的觀念,不輕信傳言。
(四) 生產生活中問題的解決
選修一現代生物實踐就將生物知識與生活中的現象緊密地聯結在了一起。比如果酒與果醋的制造、泡菜的制作、加酶洗衣粉的應用等等,學校可以開設相關實驗,讓學生親手進行操作,這樣不僅可以將生物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還會讓學生在看到自己制成品時獲得成就感。
五、 對其他途徑落實社會責任素養的思考
對社會責任素養的落實的主陣地是課堂,但僅憑教師在課堂上落實課本知識是完全不夠的,所以我們還要從其他途徑對社會責任進行落實。
(一) 學校資源庫
學校除了課堂之外,還應建立信息資源庫,可以供學生獲取信息。教師可以在學校資源庫下載所需的課程資源,避免了網上資源質量不高、適用性不強等問題。
(二) 社區資源
對于學生而言,社區是其成長、生活的基本場所,社區所蘊含的自然、社會和人文資源,可作為學生學習的富饒領域。倘若教師能夠有效利用社區資源,則可以使教學內容超越學校的限制,進一步貼近學習者的生活經驗,從而實現將知識、技能與情意的教學與真實問題情境有效結合。
(三) 網絡信息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達,微信公眾平臺、網課等多種形式的學習已悄然進入到學生的學習生活中,如果可以有權威科學的網絡平臺幫助學生學習,也可以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素養。
參考文獻:
[1]鄧鵬.生物學科核心素養中“社會責任”的思考與落實[J].中學生物學教學,2017(7):69-70.
[2]易興無.以“培養社會責任”為指向的高中生物主題教學研究[J].教師教育,2017(9):75-76.
[3]吳支奎.基于核心素養培育的教學改進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2017(3):23-24.
作者簡介:郭思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哈爾濱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