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耿林
摘 要: 本文主要通過分析惠州職業教育近年來發展現狀和特色,凸顯惠州職業教育所取得的驕人成績,通過指出惠州職業教育發展的缺陷與不足,提出建議和看法。
關鍵詞: 職業教育 德育 技能
近年來,惠州職業教育的發展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以惠州商貿旅游高級職業技術學校、惠州工程技術學校、惠州技師學院為龍頭的惠州“職教航母”無論在辦學規模打造、技能人才培養、德育模式創新等方面的一系列創新,不僅走出了屬于自己特色品牌的職業教育發展道路,更為惠州其他30多所中職學校的發展樹立了標桿,指明了發展方向,這種以“品牌立校”辦學思路更為惠州職業教育乃至惠州教育的蓬勃發展增添了生機與活力,為服務地方經濟、展示惠州作為廣東省推進教育現代化先進市的職教辦學特色做出了積極的應有的突出貢獻。
一、惠州職業教育發展現狀
據2016年統計數據表明,惠州現有中職學校35所,其中公辦10所,民辦24所,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校1所,省示范中等中職學校兩所,國家級重點中等中職學校5所,省重點中等中職學校3所,在校生約82000人,占據惠州高中階段教育半壁江山,惠州市委市政府對惠州職業教育的重視程度及惠州百姓對職業教育的認同感均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特別是2017年惠州工程職業學院的設立,更是填補了粵東地區沒有一所理工類高職院的空白,有力地填充了惠州職業教育發展的質量,惠州職業教育的發展呈現了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
二、惠州職業教育發展的特色
2015年4月14日至15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陳昌智率全國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在我市就貫徹實施《職業教育法》情況開展執法檢查,充分肯定我市職業教育發展取得的成效,認為惠州的職業教育在全國具有引領作用。
(一)規模大,打造“職教航母”。
近年來,惠州已成功將惠州商業學校、惠州外貿學校、惠州旅游學校整合為以“人文校園、生態校園、信息校園、職業校園”為理念的南方最美中職學校的中職學校——惠州商貿旅游高級職業技術學校;將惠州農業學校、惠州工業科技學校整合成惠州工程技術學校整合成“農強、工優、精商”為特色的粵東理工科第一品牌。惠州中職學校有別于其他省份的中職學校,從政府重視度到學生人數多,建校規格高,資金投入大等方面均受到省內外同行的嘖嘖稱贊。
(二)模式新,深耕德育沃土。
中職學校除了培養學生技能之外,如何育人、育好人成為業界長期探討的重點和難題。多年來,惠州職業教育在德育模式創新上以“教科書”般的形式在全國推廣,商貿旅游學校校長鄧慶寧博士更是全國職教大家為業界所認可,其推崇的“十德”被教育部列為德育工作范例向全國推廣、“六維師資”等模式更是成為全國德育模式創新的亮點,為中職學校教師的定位提出了新的要求。惠州工程技術學校校長鐘均宏牽頭研發的“6S”課堂教學管理模式和“校企融合、家校融合、知行合一”的“三合德育”模式,力爭把學校、企業、家庭和社會深度融合、嘗試在教學、管理、企業等方面既立足產教研結合,又營造出全員共管的模式,以齊抓共管、多方評價的方式把中職生培養成全面的、高素養的綜合性人才。該模式成為廣東省2016年優秀德育課題,并多次在省市各類研討會上作匯報交流,吸引眾多同行前來取經效仿。
(三)勢頭足,提升辦學層次。
目前,惠州中職學校不僅呈現出量大、質優等特色,更是在辦學層次上早已上到新的臺階。近年來,已有三所公辦中職學校乘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春風,升格或以其為基礎重新建設新的高等職業學院,并在辦學定位上做好精準、明確。
如原惠州衛生學校目前早在2012年已升格為惠州衛生職業技術學院;惠州商貿旅游高級職業技術學校和惠州工程技術學校的基礎上成功新設立惠州城市職業學院和惠州工程職業學院,逐步構建成2+10+N高等教育發展格局。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水平上了一個新臺階。
三、惠州職業教育發展存在的問題
惠州職業教育在“品牌立校”上雖然取得不俗的成績,但仍存在一些制約發展、形成障礙,讓我市職業教育行得不夠穩、走得不夠遠的突出問題,需要繼續完善。
(一)職業教育社會認同感仍然不夠強。
我國職業教育發展至今,特別是國務院印發《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后,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水平越來越高,質量越來越好。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全國職業教育會議召開時,對職業教育做出重要指示:“要樹立正確人才觀,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著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弘揚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時代風尚,營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環境,努力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
(二)部分中職學校辦學多數隨波逐流、特色不足。
目前,惠州中職學校存在強者更強、弱者亦弱的局面,強校品牌特色已經確立并不斷推陳出新,弱校不思進取又得過且過,導致各學校培養出來的學生水平參差不齊、良莠不齊。我們深知,中職生生性好動,是一個教育管理應不斷創新方可制約和引導的受教育群體,在學校接受技能和思想道德教育,不僅會直接影響中職學校學生的品行和能力,更會影響他們的前途和未來。
(三)高素質技能人才較為薄弱,專業設置不夠合理,學生就業質量差。
近年來,惠州為鼓勵公辦學校教師提升教師學歷,制定學歷提升方案,針對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分別給予不同的補助標準,此舉有利于鼓勵教師提升高層次學歷的積極性。但是高素質的技能人才引進仍然不足,特別是中職學校的“能工巧匠”更是少之又少。
(四)缺乏一所專門的“幼兒師范”中職學校。
目前,省內辦得較好的幼兒師范學校由“江門幼師、湛江幼師”,湛江幼師目前已升格為湛江幼兒師范專科學校。相比較而言,惠州幾所大型的中職學校雖然專業門類多,涉及面廣,同時也爭取到了學前教育專業設置和招生權利,但是相比較其他兄弟市而言,我市在學前教育專業建設方面確實處在劣勢,無法彰顯我市職業教育大市的地位。
四、惠州職業教育發展的建議和意見
(一)多渠道、多種形式建立職業教育推廣機制。
開展多種形式的職業教學宣傳推廣方式,有利于增強惠州百姓及社會各界對職業教育的認同感。目前,隨著政府主導的職業教育活動周的開展,職業教育的辦學方式和獨特魅力深入人心,家長們紛紛動員孩子參觀、咨詢,期待著職業教育給予自己的家庭教育打開另一片天地。
鑒于目前的職業教育發展形勢,我市應拓寬渠道“澆灌”職業教育思想,把百姓對職業教育“枯萎”的思想培育起來,全方位展示職業教育風采。如印發“寫給惠州市民的一封信”,加大力度在電視臺、電臺、報刊插播統一制定的職教宣傳廣告;加大力度在各重點領域多見職教宣傳廣告;舉辦以政府或者教育行政部門主導的“職業教育訪萬家”等活動,營造濃郁的職業教育發展氛圍,助力職業教育招生、辦學等各項工作的開展。
(二)以有力的舉措激發群力、凝聚共識、形成合力。
為不斷解決中職學校教師職業倦怠、學生未來理想教育僵化、家校共融力度不夠的局面。雖然前有政策激勵,但面對目前中職學校發展的實際,制度略顯無力。建議從制度上加大體現對職業教育的重視。如制定專門激勵中職學校教師的政策,為提高中職學校教師擔任班主任的積極性提供制度保障;制定以“溝通”、“協調”為基礎的中職學校與家長共融機制,從制度上約束家長參與學生管理,從根本上摒棄中職學校教師“保姆”的角色,不僅有利于學生身心發展,更有利于社會的穩定。
目前國家取消了大部分職業資格證書,中職學校學生在所處的學級能考的職業資格證已經很少,有些專業的學生根本沒有可靠的證書,這無疑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建議重新考慮部分專業的考證需求。因此,應加強學生未來理想教育,讓學生學習有盼頭,生活有目標,展現一名青年學生的青春絢爛。
(三)繼續推進品牌德育模式創建,培養學生健全人格。
要充分認識到中職學校對學生健全人格打造的重要性,敢于創建有別于傳統,嵌入多樣化活動載體的德育模式,讓學生在多彩活動中學做人,在輕松的活動中體驗人生。因此,惠州中職學校要多花心思在德育模式創新上,不拘泥于條條框框的校規校紀的宣傳背誦,更需側重于創建濃郁和諧的育人氛圍。如工程技術學校“三合德育”模式自創建以來,學生積極性和創造性大大提高;活動參與率前所未見;活動規模盛況空前,如該校飛揚藝術團多次勇奪省市舞蹈大賽、社團展演一等獎,該校技能節、社團藝術節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和一致好評。同時,應針對性地開展中職學校法制教育,開展職業教育法制宣傳周,邀請法律顧問、法制副校長、司法機關相關人員到校授課,提升學生的法制意識。
(四)“招賢納士”,為職業教育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近年來,惠州制定了高層次人才引進方案,大批量引進高學歷如博士等人才,為惠州盡快進入珠三角第二梯隊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制度支撐。在職業教育方面,商貿學校引進了數控模具等能工巧匠,工程技術學校引進了服務學校現代農業科研學科建設的農學博士。高端人才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對學校品牌的打造、引領學校學科建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但是針對性方面仍感不足,特別是社會經驗豐富、技能造詣深厚的高級技能人才仍然不夠,無法滿足各學校的發展。
可以牽頭專門引進高級技能人才,通過各種豐厚優越的物質和精神條件,把一些“能工巧匠”引進惠州各中職學校,有力地帶動惠州中職學校學科發展,真正把“工匠精神”揚起來,學校以中職學校為起點,永遠傳承下去,讓志愿成為“大國工匠”的孩子們實實在在地從中職學校技能人才的“搖籃”中蛻變、成長。
(五)提升就業質量,切實推動校企共融。
中職學校學生的就業質量呈現出量大質低的局面,大批量的學生就業專業不對口,或者為謀生走向一些“流水線”的崗位,就業能力和教育效果無法充分體現。
目前,惠州雖然在訂單培養方面邁出了堅實的步子,如惠州市四季綠農產品有限公司與工程技術學校有著多年的校企合作經歷。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四季綠公司會安排技術、管理人員到工程技術學校講課,在這種無縫對接的人才培養模式下,該校許多學生畢業后直接到四季綠公司工作,而且工作表現受到企業的一致好評。上半年,工程技術學校與深圳(德國)駿馬集團簽訂了訂單培養協議。
當然,類似于這樣的訂單培養形式并不多見,這源于校企之間的共融互通不夠,無法實現校企間的深度契合。因此,如深入探究大面積推廣訂單培養模式,并在各個中職學校推廣應用,該模式將改變以往中職生就業質量不高的尷尬狀況。
總之,在惠州市委市政府的高度下,惠州的職業教育的發展已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績,相信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惠州的職業教育品牌定會不斷被擦亮,各種新的機制和創新模式必將繼續被兄弟院校學習效仿,惠州的職業教育定能為“世界手機之都”提供更多優質技能人才,更好地為惠州地方經濟發展服務,讓惠州的職業學校成為孕育“大國工匠”的基地。
參考文獻:
[1]田興,鄭藹嫻.廣東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五合”戰略[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1(24).
[2]馬廣水,徐紅,王倩倩.“互聯網+”職業教育研究綜述[J].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