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了使物理概念的構建有一個循序漸進的合理順序,在復習中應用“學習進階”理論,幫助學生構建物理概念,促進學生思維的不斷精致發(fā)展,提升科學素養(yǎng)。
關鍵詞:學習進階;物理概念;“浮力”復習
物理概念是物理現(xiàn)象、物理過程的概括化和抽象化的思維形式。從認識論的角度看,關于“建構”就是把已經(jīng)存在的、凌亂的、無序的東西有規(guī)律地組建起來。為了使物理概念的構建有一個循序漸進的合理順序,在復習中應用“學習進階”理論,通過對教學內容的精心設計,使學生的思維連續(xù)且不斷精致地發(fā)展。本文以蘇科版《物理》八年級下冊“浮力”為例,談談物理概念的復習。
一、 實驗再現(xiàn),溫故知新
知識的獲取不僅通過教師傳授,更應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復習時,選擇課本上的實驗圖片,并播放實驗視頻,回顧探究過程。學生在熟悉的情景中倍感親切,更好地進入復習狀態(tài)。
進階水平1:明確探究目的,過程及方法
學生觀看實驗視頻,并思考。
問題1:“該實驗中探究了浮力大小與哪些因素的關系?”從簡單的問題入手,讓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
問題2:“實驗是如何操作的?現(xiàn)象是什么?”這類語言表述的問題,是學生學習中的難點。通過師生問答,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用物理語言回答問題的能力。
進階水平2:學會利用公式進行相關計算
問題1:“該實驗中測量了哪些物理量?”學生回顧實驗中測得的三個物理量,為計算做準備。
問題2:“你還能計算出哪些物理量?”這是一個相對開放的問題,學生可以結合相關公式進行若干物理量的計算。這樣的設計,能夠做到因材施教,分層要求,讓不同水平的學生都有所進步。
進階水平3:總結計算問題的一般解題思路
展示部分學生的計算過程,計算出較多物理量的學生介紹經(jīng)驗,總結出一般解題思路。借助優(yōu)秀學生的示范,全體學生都能初步掌握這類問題的分析方法,并通過練習進行鞏固。
二、 合作交流,提煉方法
不同學生在復習之前對概念的理解水平不同,因此在復習中,應增強學生間的合作和交流。通過對典型問題的討論,提煉方法,幫助學習困難者提高進階水平。同時也讓優(yōu)秀學生的思維更加敏捷、嚴謹。
進階水平1:應用單一原理分析浮力大小的變化
播放視頻:“雞蛋的浮沉”,學生仔細觀察,并思考。
問題1:“雞蛋在水面下,向水中加鹽,雞蛋的浮力大小如何變化?”這個實驗學生非常熟悉,很容易找出“V排”這一不變量,從“阿基米德原理”出發(fā),分析出ρ液變大,F(xiàn)浮變大。
問題2:“當雞蛋漂在水面,向水中加鹽,雞蛋受到的浮力大小如何變化?”雞蛋的狀態(tài)明確,學生比較容易從漂浮條件出發(fā),找出“G”這一不變量,從而得出F浮不變。當然,也有少數(shù)學生仍從“阿基米德原理”出發(fā),片面的認為“ρ液變大,F(xiàn)浮變大”而忽略了“V排”的變化。教師借機引導學生展開討論,為下一個問題的解決做好鋪墊。
進階水平2:綜合應用浮力相關知識比較浮力的大小
展示圖片:“簡易密度計”,學生討論工作原理。
問題1:“密度計在三種液體中處于什么狀態(tài)?”學生觀察密度計在鹽水、清水和酒精中靜止時豎直漂浮。
問題2:“如何比較三種液體密度的大???”在上一個實例分析的基礎上,學生從阿基米德原理和漂浮條件出發(fā),比較容易得出答案。
問題3:“你認為比較浮力大小一般方法是什么?”學生在例題分析的基礎上,進行總結歸納,得出比較浮力大小的關鍵——抓住不變量,選擇合適的原理進行分析。
三、 拓展延伸,舉一反三
復習過程不是簡單的知識回顧,是知識之間的相互作用過程,是學習者與學習環(huán)境之間互動的過程?!奥?lián)系”與“思考”是有效復習概念的關鍵。例如:在復習的高潮階段,提出問題“測量一小段蠟燭(質量約為10 g)漂浮在水面時的浮力”。這是對前面復習內容的拓展,對學生有一定的挑戰(zhàn)。為了降低學生的思維難度,教師通過若干個問題設計,搭建階梯,幫助學生拓展思維。
進階水平1 設計實驗方案
問題1:計算浮力的公式有哪些?學生在復習的基礎上,總結出測量浮力的三種方法。(1) 稱重法;(2) 漂浮條件;(3) 阿基米德原理。教師將公式寫在黑板上,既是對前面復習的總結,也為問題的后續(xù)討論打好基礎。
問題2:根據(jù)提供的器材,你的方案是什么?教師介紹實驗器材,強調測量工具的量程和分度值。學生從公式出發(fā),設計實驗方案,并嘗試分析操作的可行性。
進階水平2 優(yōu)化實驗方案
學生在評價方案時,往往只考慮是否超過量程,而對分度值關注不夠,教師通過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
問題1: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可行嗎?如何解決?
學生通過計算發(fā)現(xiàn),蠟燭的重力小于彈簧測力計的分度值,無法測量。學生提出改進方法,一是用分度值更小的彈簧測力計,二是用天平測量蠟燭的質量。
問題2:從阿基米德原理出發(fā),你選擇什么測量工具?學生從公式出發(fā),分析排開液體的重力和質量都無法測量,只能用量筒測量排開液體的體積,再計算浮力。
問題3:用量筒測量蠟燭漂浮時排開液體的體積可行嗎?這個問題,對學生的計算要求很高,教師可以在學生嘗試后再介紹簡化計算的方法。這個過程,既從理論上分析出方案可行,也訓練了學生的計算能力。
四、 小結
教學實踐表明,學生在概念認知的過程中,存在著概念之“階”的現(xiàn)象,從而成為學生學習中的難點。對于復習課中的“階”,教師應有充分的認識,通過對復習內容的重組,教學手段的選擇,讓復習過程更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精心設計問題,搭建相應的“梯”,更有助于學生構建概念體系,提升科學素養(yǎng)。
作者簡介:虞秋霞,江蘇省南京市,江蘇省南京市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