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過去,老師上課較多使用“滿堂灌”式的教學模式,學生不是主動要學,而是被動接受。學生覺得政治課枯燥無味,課堂氣氛沉悶,學生昏昏欲睡,甚至有的學生在課上睡覺的現象,屢見不鮮。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能合理巧妙地設置情境,不僅改善了課堂教學生態,而且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參與其中,在教學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讓政治課課堂更加精彩。筆者以《權力的行使:需要監督》為例,巧設富有生活化、時代感的情境,化解了本課中的諸多難題,精彩呈現教學內容,讓學生享受到政治課堂的樂趣。
關鍵詞:精彩課堂;教學;生活
一、 創設生活情境,精彩導入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節課的開頭教師精彩的導入,是成就整堂課的一個重要因素。開頭導入越是學生感興趣的話題,越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學生進入課堂的速度越快,一下子就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主動投入學習,能夠順利達成教師預設的目標。
在設計“權力的行使:需要監督”一課的導入環節時,筆者以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微信群聊起,和學生一起進入一個特殊的微信群——“政府單位司機班”微信群,看看他們都聊些什么,學生很好奇,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以這微信群為教學主案例,并在教學各個環節中“一例貫之”。
導入新課具體如下:
情境設置 微信群名:“政府單位司機班”
群成員:大王小周老徐……
內容:聊天記錄
情境一:借助幻燈片展示聊天記錄
大王:哥們,今天陪領導參加××活動,領導有的,我也有。
小周:嘿嘿,我用單位公車使用的油卡給自家的車加油。
老徐:你們知道隔壁的小陳師傅動不動就修車,吃了很多回扣呀;逢到好日子,賺了不少紅包;經常公車私用,節假日載著親朋好友去景區旅游……
學生活動一:從這些司機對話中,我們想到了什么?這些行為有何危害嗎?如何才能遏制這些行為呢?
設計意圖以微信為載體,進行創設情境,從學生身邊的生活出發,用現實生活中的事例,把政治問題生活化、生活問題政治化,比較貼近學生,容易與學生產生共鳴,調動學生的思維和激情,促進每個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
課堂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學生七嘴八舌地討論司機們的貪污腐敗、以權謀私、違法犯罪等行為。這些行為對社會、對國家危害很大。筆者順勢引導學生得出司機們腐敗的原因:除了他們的思想認識落后、法制意識淡薄,自私自利貪圖小便宜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對他們缺乏有效的監督。從而自然而然地引出課題“權力的行使:需要監督”,同時也點燃了學生主動求知的欲望。
二、 巧設時政情境,精彩過程
政治課講求時效性,時政是政治課的生命力。時政材料最突出的特點是時效性強。教師在授課時能及時把最新的時政熱點應用到教學中,將時政材料與教學內容緊密結合,不僅能吸引學生的眼球,激發學生積極思考,還能幫助學生突破學習的重點難點,增強學生對復雜社會現象和社會問題的觀察力和思考力。讓政治課堂精彩紛呈,學生受益匪淺。筆者在“權力的行使:需要監督”一課中‘如何對權力進行監督這一重點難點時,充分運用中央“六項禁令”有關規定和公車改革的有關內容。具體如下:
情境設置 以漫畫的形式,向學生展示中央“六項禁令”有關規定
情境二:借助幻燈片展示聊天記錄
大王:可是,現在中央“六項禁令”中就有規定要加強對公車的管理,不準公車私用了。
小周:是呀,自從中央開始公車改革后,我們單位對公車的規定也越來越嚴格了。比如,節假日公車封存管理,公車夜間召回,給公車設立特殊標志,還給公車安裝了GPS定位系統等等。
學生活動二:在我們身邊是否也有漫畫中的有關行為呢?如果發現有關行為,我們應該怎么辦?
設計意圖 關注時事,關注社會,從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處理信息和歸納總結能力。增強學生責任意識。
情境三:借助幻燈片展示聊天記錄
小周:真郁悶。剛才領導找我,說周末我把單位的車開回家停在小區被人打12345區長熱線投訴了。
老徐:我比你還慘,昨天的《都市報道60分》曝光了我的車,說停在某農莊門口,相關人員在農莊內公款消費,最慘的是帶隊檢查拍下視頻的是市政府的工作組。
大王:3月15日,市紀委、監察局組織正風肅紀檢查組對部分黨政機關、餐飲娛樂消費場所和旅游景點進行明察暗訪,重點對公車私用、公款吃請等行為進行監督檢查。
學生活動三:司機們的對話,體現了對公車使用有哪些監督?
設計意圖:通過引導學生課堂自由辯論,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讓學生懂得用一分為二的觀點看問題,并能夠用理論聯系實際的方法解決問題。
通過這樣的設計,把時政材料巧妙地滲透到課堂教學中,與課本理論知識相互補充,相互作用,不僅使得政治課不再枯燥無味,而且學生容易理解本課的教學重點與難點。讓學生體會到“政治源于生活,政治服務生活”的樂趣。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達到高效課堂。
高一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在認識、情感和個性方面尚不成熟,容易被生活中的負面現象所影響,對問題的認識帶有明顯的片面性和偏激性,容易產生“歪理”。然而,這階段卻是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三觀”形成的最關鍵的時候。因此,教師在平常的教學中要注意從學生身邊的生活現象出發,引導他們學會用一分為二的觀點看問題,培養學生積極的公民意識和行為習慣,提高學生的公民素養。
三、 感悟生活精彩升華
高中政治課教學,不僅要解決學生所學的課本知識,而且要解決學生的實際能力,達到知行合一。讓教育回歸社會生活。讓學生所學到的理論知識能化為實際能力,解決現實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提高他們的公民行為能力,促進他們生活的改善和提高。在“權力的行使:需要監督”一課教學中,筆者設置了學生參與生活體驗兩個環節。
1. 關注時政,瀏覽網頁——參與政治、明確責任
利用互聯網,學生點擊進入霞浦政府網站,了解政府網站設立了“信息公開”“網上辦事”“公眾參與”等欄目。堪稱圖文并茂,內容豐富。知道政府設立這些欄目是政務公開的需要。政務公開,一方面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另一方面,有利于公民參與民主監督,實現和維護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通過這樣的設計,學生懂得積極參與監督,既是公民的權利,也是作為合格公民應有的責任。
2. 廉潔霞浦,我在行動——落實行動,學以致用
課上筆者特意預留5分鐘時間,設計了一個特別重要的環節:“廉潔霞浦,我在行動”。學生以6人小組為單位,思考我們周圍有哪些迫切需要政府解決的問題,并派代表通過“縣長信箱”或“建言獻策集萃(我要留言)”等方式現場通過網絡將建議反饋給政府有關部門。以此引導學生學以致用,讓學生真正明白了建立廉潔高效的政府,不僅需要政府的努力,也需要每一個公民的努力。讓每一個公民積極行使權利,為建立廉潔高效政府而努力。相信我們的政府正身體力行,自覺踐行“接受人民監督”的承諾,我們對政府充滿信心,相信通過行政監督體系的進一步完善,一個廉潔、高效、為人民服務的政府將成為現實。為我們的實際行動點贊,為政府點贊,為偉大的祖國點贊。
合理的情境是紐帶。筆者在這一教學過程中,圍繞教學目標,從生活中、時政中、親身體驗感悟中三個方面創設情境,合理設置問題,引導學生自主地學習課本中的理論知識,又培養了學生的思辨能力,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
作者簡介:
林月英,福建省寧德市,福建省霞浦第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