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懷靜 王珣
摘 要: 下田歌子是明治時期的日本女性社會活動家,創辦實踐女學校,是近代女性教育和女權運動的主要代表,為近代日本女性思想意識的覺醒和女權運動做出貢獻。清末民國初年,在我國不少女性赴日留學的背景下,該校在對我國留日女學生的接收與培養、啟蒙與教育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本文從歷史背景、教育內容等方面探討下田歌子及其實踐女子學校對我國留日女學生的影響。
關鍵詞: 實踐女學校 中國留日女性 下田歌子 女權解放 女性形象
清末民初的中國,“相夫教子”和“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思想依舊根深蒂固,然而受西洋文化及開國思想的沖擊和影響,一些女性開始覺悟,她們或跟隨父兄來大洋彼岸,或爭取私費留學國外,開始探索如何在解放思想、爭取女權及意識啟蒙等方面取得更多的利益。因文化、經濟、政治諸多因素的影響,遠赴日本學習的留學女生尤多,回國后為中國的女性解放、女性教育、女權運動等社會進步事業做出了不可忽視的貢獻。其中,日本的“實踐女學校”對我國留日女性的接收與教育做出很大貢獻。本文從歷史背景、教育內容等方面初探下田歌子及其實踐女子學校對我國留日女學生的影響。
一
“實踐女學校”由日本近代著名的女教育家下田歌子開辦。1854年下田歌子出生于美濃惠那郡群巖村的一個官僚家庭。原姓“平尾”,她的父親是親皇派,因此,她受到的教育多是“要為天皇陛下盡忠”這類觀念。在這個環境中成長起來的下田歌子漸漸成為一個堅定的國家主義者。早期創辦的“桃夭女塾”和“華族女子學校”的教育對象只是上流女性,因為下田歌子認為對其進行教育就是為國家盡忠。具體要求女子成為與“丈夫有平等人格”,不能令國家蒙羞等。
隨著日本的門戶被打開,明治維新的深入,日本接受西方思想、文化觀念的步伐加快。下田歌子的思想隨著時代的進步不斷被沖擊著,特別是她赴歐洲旅游后,她的思想發生深刻的變化。她認為一個國家的興盛需要中下層女性的參與。在這一思想的指引下于1899年創立“實踐女學校”,盡管仍然推行“良妻賢母”教育,但增設了唱歌、圖畫、體操、手工等實踐課程。注意對女性的社會能力培養了。
在積極從事本國女子教育的同時,下田歌子還積極接受來自中國的女子留學生。從1901年至1904年,實踐女學校接受錢豐保、曹汝錦、胡彬夏、陳彥安、王蓮、方君笄等20余名女子[1]。1904年日俄戰爭中日本的勝利,加速了這種進程。1905年下田歌子決定另設實踐女學校分校,同時設置清國留學生部,專門用來接收來自中國的女性留學生。同年下田歌子與東渡日本來考查日本女子教育的奉天農工商務局總辦熊希齡達成約定,每年接收15名女生來實踐女學校就讀。同時期江西省向實踐女學校派出10名官費女留學生。據《實踐女子學園八十年史》的統計,截至1914年,實踐女學校接收的中國女性留學生有200人之多,同期其他接受中國女學生的四所主要學校才134名。而截止到1911年末,中國留日女性畢業生數總數是116人,其中94人畢業于實踐女學校,占總數的百分之八十還多[2]。
在下田歌子的時代,日本的國力急劇膨脹,特別是甲午戰爭后,日本一些階層向外擴張意識空前。政治軍事上表現為侵略、殖民;經濟上表現為對外投資、掠奪;文化教育上表現為傳教、在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辦學,招收留學生。日本公使矢野文雄即稱:“接受中國留學生,受我感化之人才播于其古老帝國之中,實為將來在東亞大陸梳理我之勢力之良策”[3]。當時來中國考查的日本派遣人員借用與中國當局會面的機會,多方勸說中國政府派遣留學生赴日學習。1897年當時日本陸軍少佐宇都宮太郎在湖北與張之洞會晤,另1899年5月18日日本陸軍大臣福島安在南京拜訪劉坤一,他們都提議派遣留學生赴日本學習。
十九世紀下半葉清朝興起的洋務運動雖然失敗,但思想上開闊了先進知識分子的視野,他們迫切希望引進西學,以此改變垂老的中國。從1870年起的官費留美幼童起,留學之風越吹越烈,先是男兒,到了清末一部分賢達之士把目光投向女性。最著名的當屬梁啟超和曾任上海電報局總辦的經元善,梁啟超直截了當地把女學的興衰提高到“保國、保種、保教”的政治高度。他還拿英、法、德、日本和印度、波斯、土耳其做比較強調女學的重要性[4]。經元善主張:“有淑女而后有賢子,有賢子而后有人才,有人才而后可致國富強。”這些從中國角度對女學重要性的宣傳,逐漸引起了很多有識之士的重視,許多賢達之士更是創辦女子學校。危難的國運使女子留學需求應潮而生。
二
實踐女學校極大地影響了這些留學女生,而她們更對民國初期的中國女子運動產生了大的影響。實踐女學校的教學宗旨、學制設置雖然是為了培養“賢妻良母”式的家庭女性,但客觀環境促使這些中國女留學生獨立主體意識的覺醒,產生了一批如秋瑾、胡彬夏、陳彥安等活躍于辛亥革命時期的婦女運動家、教育家、文藝家和具有新思想的新女性。
二十世紀初的日本社會的勃勃生氣、欣欣之象徹底顛覆了留日女生的世界觀。原來的深閨秀閣囚籠般的生活一下就解脫,長期的壓抑一下子得到釋放。原來這些生活于高墻深閨中的小姐、少婦只與保姆、丫鬟接觸,從事的也只是繡花之類的枯燥“女紅”,突然接觸到教育、心理、理科、萬國歷史、萬國地理、圖畫等課程,原來連“走”都須不動“裙”,突然要學習體操。就如把一個生活在井底的青蛙一下子送到高高的山巔似的震撼。
盡管實踐女學校對留學女生的管理很嚴,從作息時間、日常活動等方面都做了嚴格的規定。如《清國留學生的十三規則》中的第十二條:“嚴守規則,禁止單獨行動和會面,禁止著奢侈衣服及首飾,必須穿校服。”[5]卻無法限制這些“脫籠之鵠”奮飛的激情。她們沖破東方封建社會的傳統倫理規范。一方面創辦刊物,從1903年起到1911年止,以實踐女校為主體的女留學生創辦了《女學報》、《女子魂》、《白話》、《中國新女界》、《新女子世界》、《二十世紀之中國女子》及《留日女學生雜志》等刊物。以這些刊物為陣地,積極倡導興女學、爭女權等進步思想,高唱“還女性以人權”時代戰歌。
除了創辦刊物,還積極在當時影響較大的留學生刊物《江蘇》發表文章闡述自己對社會的看法和見解。著名的有陳彥安的《勸女子留學說》、林宗素的《女界綜敘》、胡彬夏的《論中國之衰弱女子不得辭其罪》等文章。因其影響較大,被稱為“女學論文”。
她們還組織社團,1903年組織成立“共愛會”,1906年成立“中國留日女學生會”,1907年成立“女子復權會”,1911年成立“留日女學會”等知名團體。不僅如此還積極參加和組織革命活動。“1903年4月底,由于沙俄對中國東北的侵犯,留日學生掀起規模巨大的拒俄運動。組織學生軍準備回國參加武裝斗爭。女學生也群情激憤,胡彬夏、林宗素、方懋、華桂、龔圓常、錢豐保、曹汝錦、王蓮皆含淚演說,呼誓死以報國及簽名軍隊”[6]。15歲的少女胡彬夏在演說中歷數中國民族危機及國民責任,并特別指出:“中國興亡,即我輩之生死也。”[7]
后來因中日兩國政府的阻撓及國內條件的限制,使留日學生派遣學生軍的計劃未能實現,但拒俄運動是留日學生第一次大規模的集體運動。以實踐女學校為主體的留學日本女學生的參與,給中國近代婦女解放運動增添了光輝的一頁。
三
下田歌子的經驗使其教育思想既保有東亞女子的優秀品質,又含有西方近代的進步思想。她的教育宗旨是:不僅要教給女子以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身心健全、獨立、實踐的女性。她針對中國女子終日坐食于家、無所事事的特性,要求在其女學校的中國女學生每天早晨五點起床,自己動手打掃房間、走廊、廁所。著名的實踐女學校學生秋瑾在家書中寫道:“(實踐女學校)學規甚緊,每禮拜30點功課,又自修6時,學費16元,須買書參考,甚貴,衣服、零用、紙筆等每月須30元之譜,尚不敢奢侈一點。出門行路,并未坐過人力車也。”[8]從中可以看出實踐女學校的生活使她們感覺到了時間“甚緊”和經濟方面的“甚貴”。與原來的坐食終日、無所事事的狀態簡直天壤之別。
而清朝晚期,隨著洋務運動的失敗,清朝統治集團內部有相當一部分人為國運擔憂,近鄰日本的迅速發展使他們看到了挽救清朝衰亡的曙光,向日本學習的“聲音”在統治集團內越來越響。在1896年,中國御史楊深秀曾上奏,認為日本進行“明治維新”靠的是留學生。而且西方各種學科在日本已經“燦然完備。中華欲游學易成,必自日本始”。晚晴重臣張之洞是其中發出這種呼聲最強烈的一位。他曾這樣說:“出洋一年勝于讀西洋書五年……西洋不如東洋。”[9]為此還專門寫了一篇《勸學篇》,列舉了到日本游學的好處[10]。他的主張備受朝廷重視。因為,日本實行的君主立憲制度,清朝內部有許多人認為適合中國采用。清政府為了救國“新政”,決定派遣大量學生赴日學習。
出國學習開闊了這些女學生的視野。組織社團、發表文章、創辦刊物、參加運動,一方面宣傳婦女解放的思想,另一方面鍛煉她們的思想和革命精神。為回國后推動中國社會進步的運動做了思想上、組織上和實踐上的準備。回國后她們主要從事教育、婦女運動和反清革命。如就讀于實踐女校師范科的湖南女生王昌國,回國后任萍鄉務本女校的校長。黃憲詁則回國后創立了私立隱珠婦校。著名的實踐女校學生秋瑾先在上海創辦“中國公學”,后又在洵溪女校任教,并創辦紹興大通學堂積極從事反清活動。胡彬夏回國從事新聞事業倡導婦女運動,主編《婦女雜志》,并且先后發表了十余篇社論。她的論述涵蓋了女性職責、女子教育和女性道德等方面。而且她的論述思路采取她留學時期的立場,希望以一種建設性的方法向讀者描述心中的“二十世紀新女子”。這在當時知識界引起反響。鄒韜奮在其自述性文章中稱其為有革命性的“前進的”女子。
由此可見這些實踐女學校的留學生在民國早期極大地影響了當時的中國,她們是喚醒在沉悶腐朽的封建“鐵屋”里沉睡民眾的吶喊者。
參考文獻:
[1]朱玉萍.康有為女子教育思想研究[D].曲阜:曲阜師范大學,2008.
[2]周一川.清末留日學生中的女性[J].歷史研究,1989(06):49-64.
[3]徐立望.留日學生與清末浙江變革[J].浙江學刊,2013(04):51-58.
[4]周大眾.嬗變與守恒:論梁啟超女教思想及現代意義[J].臨滄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3(02):40-44.
[5]周欣.清末新政與近代中國武術教育的興起[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11(06):94-96.
[6][7]王紀鵬.略論辛亥革命前后的婦女解放運動[J].蘭臺世界,2011(26):22-23.
[8]谷月.談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J].理論界,2011(05):109-111.
[9]吳霓.中國人留學史話[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9.
[10]曹春蓉.甲午戰爭后張之洞高等教育思想探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3(37):129-131.
基金項目:2016年安徽省大學生科技創新基金項目“明治時期新女性與中國留日女性形象研究”(項目編號:201610364063);安徽農業大學發展規劃處項目“國際理解教育與地方特色高水平日語專業人才培養價值取向與方法路徑研究”(Jf201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