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自然
摘 要: 體育課相比其他學科來說更受學生的歡迎,在體育課堂上學生可以讓自己的激情得以釋放,充分感受運動的快樂。本文分析了體育教學中學生心理健康與運動干預的相關性,結合體育教學現狀展開討論,明確進行心理健康與運動干預的有效措施,旨在通過此次研究讓本課題的現實意義受到廣泛的關注。
關鍵詞: 體育教學 心理健康 運動干預 相關性
體育課有助于鍛煉學生的綜合能力,幫助其樹立健康運動的信念。教師需要通過精心的設計,完善體育課堂活動環節,結合科學的運動干預方式,塑造學生健康的心理狀態,幫助其更好地形成自我情緒調節機制。
一、體育教學中學生心理健康與運動干預的相關性分析
(一)心理健康及體育運動的關系
結合事實證明,運動可對健康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只有進行科學合理的運動,才可讓身心狀態更優良。從中醫的角度分析,身心本身就是兩個獨立的主體,但是其存在極為密切的聯系,若是心、肝、脾、肺不好,將會影響到人體的整個狀態。要擁有健康的身心,需要適當做運動,這就是所謂的生命在于運動[1]。在教學工作的開展過程中,學生群體多是在教室中度過的,他們在課堂中聽講,很少會讓身心得到放松與鍛煉,因此這樣的方式并不科學,雖然能夠保證他們集中精力聽講,但是忽視了運動的重要性,容易讓學生處于亞健康的狀態,以致在心理健康上出現問題。
(二)運動干預對心理健康的作用
在社會節奏逐步加快的今天,學生承擔著來自多個方面的壓力,如社會、學校、家庭等,一些學校始終遵循著應試教育的傳統,將學生的學習成績擺在首要的位置,以此作為評定他們綜合水平的標準,考試按名次排列、班級分高低、題海戰術等,讓越來越多的學生出現心理問題,自卑情緒就是一個最明顯的表現。情感方面的因素會讓學生產生不健康的心理,學生成長的環境各異,因此會受到多種情況的影響,致使其在性格上存在缺陷。學生正處于一個過渡期,逐漸從幼稚變得成熟,此時如果他們在心理方面遇到打擊,將威脅到以后的人生之路,甚至于對其終生造成負面的影響,可見落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義十分明顯。
二、體育教學中學生心理健康與運動干預的實施對策
(一)鼓勵學生在參與運動時釋放情緒
在體育教學中,老師應該重視科學的教學方式,采用合理的運動干預,保證學生的心理趨向健康,使其在參與體育運動的時候,適當地緩解自身情緒。只有學生將自身的情緒釋放出來,才會讓身心感到愉悅,同時享受到暢快淋漓的感覺[2]。在教學活動開展的過程中,學生清楚地認識到運動的意義,同時尋找到情緒的釋放點,有助于他們健康身心的養成。老師應該積極地利用課堂,鼓勵學生在課堂上將自己在生活中壓抑已久的情緒適當緩解,為學生和學生之間創造出良好的交流空間,融洽他們的關系,使學生在此種課堂氛圍中消除一系列負面的情緒,促使身心健康發展。對于學生來說,釋放情緒的方式可以有多種,針對不同性格的學生而言,運動更適合外向群體,他們表達情緒的方式會更加激烈。那些相對于內斂的學生,可以采取舒緩的運動,這樣有助于調節他們的身心,督促學生尋找到更適宜的方式宣泄情緒。
(二)倡導學生在體育運動中感受快樂
對于學生而言,體育課要更有趣,相比于其他學科更具吸引力。雖然屬于教育體系中的副科,但是學生可以將其視為放松身心的最佳方式。體育教學應該讓學生感受到快樂,幫助學生樹立熱愛體育的信念,“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學生在體育運動中才可感受更真實的愉悅。在參與體育活動的時候,學生感受到精神放松的同時,明白運動的技巧,久而久之就能實現心理健康發展的最終目標[3]。要求每一位老師在體育教學設計中關注學生的興趣點,有方向地進行設計,深刻解讀內在樂趣和外在樂趣,有針對性地展開指導與幫助。所謂外在興趣,就是指通過外界(人或物)捕捉到一些感興趣的點,內在樂趣意指參與活動的時候,發現自我及樹立自信。在開展體育活動時,老師應該關注學生的內在興趣,只有這樣才可以進一步迎合他們的內心需要,降低外在興趣所造成的干擾。體育運動會因為不同性格的學生參與產生不同的結果,如果性格比較內向的學生參與運動,就可能因為并不正確的運動方式被別的學生嘲笑,從而留下深刻的心理陰影,這樣便讓教育失去了原有的公平性。調動起學生內在興趣的方式多種多樣,比如設計體育運動項目的時候,應該考慮難度和強度適當,這樣會讓學生產生成就感,以此強化自我肯定,此類暗示可幫助學生樹立積極的生活及學習信念。
(三)提倡學生在參與運動時尋找精神支點
在社會生活中,體育運動員及退伍軍人都屬于培養新學員的首選,由于這些人本身具備優秀的品質,同時在身體機能方面有所保證,可以彰顯出堅韌的意志力。體育運動在實際開展過程中需要承受著較大的耐受力,需要個人擁有持久的動力,可以長久地堅持著運動,長此以往便會形成持之以恒的精神。持之以恒的精神對于學生的生活、學習及工作等多個方面具有積極的影響[4]。老師應該提倡學生積極地參與體育運動,適當地督促他們為自己定制一個小的目標,分階段、分層次地逐一突破,使其形成十足的勇氣,逐步削弱畏難的心理問題。人的心理及行為存在密切的聯系,行為屬于心理的重要反應,通過心理作用,可以讓自身的行為發生改變。結合心理學研究證實,依照人的行為特點分析其心理狀況的結果更加真實,但只依靠個人的陳述分析心理特征并不全面。由此可見,運動干預對于學生心理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在實際教學活動中,通過合理的設計,可以保證學生養成超越自我的意識,這樣在落實任何事情的時候,都能尋找到精神的支撐點,依照實際努力堅定不移地走下去。
(四)促使學生在運動中展開交流
體育運動的價值可想而知,其中包含多種多樣需要協作的項目,比如籃球運動,需要五個人擔任不同的角色,在相互協作的過程中,為團隊的榮譽增光添彩。體育運動可以讓學生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識,通過不同角色的融入,感悟團隊的力量。在學習文化課的時候,學生并不屬于合作者的關系,多是競爭為主,因此通過體育運動的介入,讓學生明白團結的力量[5]。在體育教學中,學生的合作意識可以逐步樹立起來,同時在相互協作和幫助的過程中,學會互相欣賞和評價。新時期的影響使得獨生子女占大多數,他們始終是家里的焦點,因此一旦觸犯自己的利益,就會出現極大的負面情緒,長久以往,并不適合與人建立友好和睦的關系。體育教學對于學生心理健康的引導并不是顯而易見的,而是通過潛移默化的作用,讓其發揮應有的效力。要求老師們依照學生的特點,采取更合理的教學方式,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6]。體育教師通過分析多種體育活動的特點,帶領學生積極地參與其中,保證學生在運動的過程中學會合作,在比賽的過程中形成更加深厚的友誼。
(五)在體育教學中運用運動干預的建議
應該重視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個體化差異,通過準確判斷他們的不同性格及體質,安排合理的運動項目,由此展開科學的心理健康干預。比如性格相對內斂的人,可以適當地安排瑜伽等項目。再如性格相對活潑的人,可以推薦搏擊操及拳擊等比較活躍的運動項目,這樣可以鍛煉他們的爆發力,使其更好地釋放自己的情緒。老師也可提倡其他的藝術形式與體育運動相互結合,由此強化體育運動的美感,方便學生清楚地認識到生活中隨處都有體育運動。
三、結語
學生的心理健康基本上可以通過運動干預機制適當地進行優化并合理地完善,要求老師們在傳授體育技能的同時,重視運動和心理健康相關課題的研究。對于學生而言,心理健康與運動干預的相關性非常密切,因此,需要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關注自身的心理健康,積極地參與體育運動,用健康的體魄為自己的人生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楊渝疆.體育教學中學生心理健康與運動干預的相關性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7,16(18):236-237.
[2]溫織琳.高校體育教學與大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策略研究[J].運動,2017(17):71-72.
[3]凌柳雄.素質拓展訓練引入體育課堂對學生心理健康及運動素質的影響研究[J].運動,2016(15):86-87.
[4]韋興江,梁建春.淺談戶外運動體育教學與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關系[J].當代體育科技,2016,6(11):9-10.
[5]李林林.對體育教學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作用探討[J].體育科技,2014,35(02):85-87.
[6]任若鵬.探索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徑——淺談青少年心理健康與體育運動[J].四川文理學院學報,2007(05):61-62.
[7]丁雪琴,高潮,張小燕,殷恒嬋.體育運動與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調查研究——對北京香港青少年心理壓力誘因的調查及對比研究[J].體育科學,1998(05):8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