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瑋瑩
摘 要:中國傳統文化博大深邃,氣象氤氳,綿延悠久。它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積累下來的意志,能力,智慧的結晶。五千多年來,中國傳統文化引導著中華民族不斷繼續前進,是中華民族極為寶貴的思想資源和精神紐帶。如何推廣中國傳統文化?如何擔當起傳統文化精髓的傳承、弘揚和創新的角色? 是圖書館工作人員在新的時代中都需要關注的嶄新的課題。本文結合上海市徐匯區中國中學初中部圖書館推廣中國傳統文化的案例,著重強調中學圖書館在擔負起新時代時期新任務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關鍵詞:圖書館 傳統文化 推廣 創新 接班人
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每個民族靈魂的基石。2014年,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同志在看望北師大學生時曾反復叮囑說:“平時就要把優秀的古典詩詞和散文嵌在學生們的腦子里,讓它成為終身的民族文化基因?!敝袊鴤鹘y文化是由華夏祖先演繹而來的漢族及55個少數民族共同建構的中華民族的文化,具有極大的包容性與傳承性。中國傳統文化所蘊含的行為準則,價值觀念,思維方式不僅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而且為當今社會開創新文化提供了現實的基礎和歷史的依據。但是近年來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自媒體和潮流文化對傳統文化沖擊巨大。不少傳統文化項目已有萎縮甚至達到消失的窘地。為了保護,傳承和頌揚中國傳統文化,作為有著豐富館藏資源的圖書館,就有義務肩負起傳統文化推廣的重任。隨著到2017年年底,上海市已完成對610所小學,初中和近100所高中圖書館功能的改造和提升?,F階段以來,中學圖書館也已不再是過去傳統意義上的藏書樓,它正以其新面貌,以新媒體,新網絡等多種新形式為廣大師生推廣中國傳統文化。
1 中學圖書館推廣傳統文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017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傳統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要求全國各地區大力發展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因此面向廣大師生開展中國傳統文化進校園,普及中國傳統文化是大勢所趨。中學圖書館作為中國傳統文化資源的保護和傳承的重要場所,更應有理由大力推廣中國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它有中華武術展演,古詩詞吟誦,書法等多種表現形式。中國傳統文化如果進校園,僅僅依靠中學圖書館的力量是不夠的。中學圖書館可聯合學校各社團骨干老師進行協同合作。中學圖書館提供傳統的文化資源保障,各社團老師進行有的放矢,選取其精華,兩者強強結合,由此可構建中國傳統文化進校園的支撐保障體系。
2 中學圖書館如何推廣中國傳統文化?
現今的中學圖書館有著豐富的館藏資源,技術和設備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如何通過各種形式來培養學生們的傳統文化的學識,大力推廣中國傳統文化呢?
2.1 中學圖書館獨具匠心的純中式設計。
整個校園濃郁的中國式的傳統文化的布置,讓學生們自始至終都沐浴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氛圍當中。
就以中國中學初中部圖書館為例,整個圖書館采用了以原木色彩為古色古香的主基調。在燈具,書架,閱覽椅等等的設計上,力求精益求精,全都采用了中式元素,色彩成熟而又濃重,造型優美而有簡樸,彰顯了濃厚的中國古文化韻味。閱覽室四周的墻面還裱示了中國山水水墨畫,簡約雅靜,這無不與中式的濃郁的書香氣質不謀而合。走進圖書館,不免就想坐下來,安靜地品閱書籍,這里儼然成為師生最受歡迎的人性化的閱讀空間。不僅僅圖書館內部打造的古樸典雅,就連每個教學樓每一層的走廊上也裱示了有關與二十四節氣,中國古代四大發明等等反映中國傳統文化的大型字畫。每天走進校園,宛如走進了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美學思想的教學“圣地”。
2.2 中學圖書館運用微信等多種新媒體形式,宣傳推廣傳統文化。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不斷日新月異,圖書館推廣傳統文化的媒介也在不斷更新。圖書館工作人員從最初新書推薦等宣傳推廣通過電子郵件群發于每位老師的郵箱,再到通過QQ聊天室和各學科帶頭老師參與工作上的互動,微博一句話了解圖書館動態等等,到如今基本利用微信全面開展圖書館的信息化服務。
據英媒《金融時報》近日報道,截止到2017年微信活躍用戶已達10億人,利用微信這種形式開展全方位的信息化服務也是大勢所趨。微信可以說是圖書館傳統文化宣傳的一個窗口,在這里有圖書館微信公眾號,通過它來及時地宣傳最新圖書資訊,傳統文化的圖文信息,學生在市區校傳統文化比賽中獲獎情況等等。平時通過微信朋友圈,尤其與傳統文化相關的語文學科帶頭人,各大書城采購部經理等等加強互動合作,再把這些最新最權威的信息再帶給我們的師生,以此極大地提高了傳統文化進校園生活的影響力。
2.3 輔助創建古詩詞吟誦的基地。
中國傳統文化的推廣,歸根到底是保護和傳承中國的傳統文化。而古詩詞吟誦是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以我校為例,我校早在2015年前就在校內大力推廣古詩詞吟誦項目,而至2015年8月之后,更是在整個上海市徐匯康健學區九所學校推廣開來,參與其師生數千人,我校儼然成為了學區內古詩詞吟誦基地。圖書館作為古詩詞吟誦篇目資料的源頭活水,工作人員前期從浩瀚的古典詩詞中選取出適合初中生吟誦的篇目,供學科老師最終篩選。篇目的范圍有從詩經,楚辭,漢樂府,唐詩,宋詞,再到明清年代。詩詞范圍涵蓋了整個古代文學史。每周一次的吟誦社團的吟誦培訓,老師們抑揚頓挫地從節奏,聲韻,腔調,演繹古詩詞的內涵。學生們是聽得認真,學得更栩栩如生。由于經過幾年下來的探索和總結,從古詩詞的吟誦篇目的選擇,到吟誦培訓開展到ppt的制作,最后到學區化的開展都形成了很好的良性循環。再加上通過圖書館微信公眾號,徐匯教育網的傳播與轉發。中學圖書館把中國傳統文化與經典育人真正地結合在了一起。
3 中學圖書館推廣傳統文化進校園的積極影響.
中學圖書館積極推廣中國傳統文化進校園,對于培養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重新認知,普及和提升有著非常積極的影響。同時還能大力推動學生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延續中國傳統文化的生命力,達到傳承,頌揚和創新的長期目標。
3.1 對中國傳統文化有了全新的認識,
中國傳統文化。一直以來給人的感覺就是古樸而又呆板的,很多東西甚至被認為可以被遺忘的。為了讓師生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更加全新的認識。首先對硬件上有了革新。以我校為例,早前對圖書館進行了純中式地改造翻新,將現代材質和中式元素巧妙的結合,以現代人的藝術審美需求來打造富有傳統韻味的圖書館。除此以外,學校還精心設計了一間“筆墨雅云軒”的書法屋, 內有供學生硯臺磨墨臨摹經典字帖的長長的紅木色幾案。并且還設計了一間美其名曰“武道龍翔館”的武術館,武館寬敞大氣,后方是一排明鏡,正前方一個大寫紅色草字的“武”字,赫然入目??v觀整個校園,從布置到哪怕一幅字畫的裱示,到處都充盈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痕跡,不管走到哪個角落,創新性的設計理念,讓師生們感到傳統文化不再是呆板的,它是古樸的,但又是靈動的。再加上軟件上的配合:以多種新媒體形式加以廣泛地宣傳傳播。軟硬件地環環相扣,讓校園在普及傳統文化的同時,還帶動了整個學區化傳統文化學習的熱潮。師生在廣泛學習和欣賞中國傳統文化的同時,不僅對傳統文化有了全新認識,更是提升了師生們對傳統文化的藝術審美能力。
3.2 創新式地推廣中國傳統文化。
2016年5月17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同志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談到:“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薄耙苿又腥A文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激活其生命力,讓中華文明同各國人民創造的多彩文明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精神指引?!?/p>
中國傳統文化如果還以老面孔展示于世人,必然會失去頑強的生命力。以古詩詞吟誦為例,它是傳統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過去表演者只是單純地朗誦,讀者感到古詩詞深澀難讀,聽者是昏昏欲睡,不知其所云。現今圖書館和語文學科帶頭人雙雙聯合,從對古詩詞材料到配樂的音樂,畫面等都進行精心挑選。讓后期的古詩詞吟誦,不僅有與詩詞意境相匹配的音樂伴奏,更有強烈的畫面視覺沖擊。加入了視聽效果后,每一次古詩詞的展演。讓學生深刻體會到了古詩詞不是晦澀難懂,它也是那么平易近人,韻味十足。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如果僅靠單一的,枯燥的手段。是很難讓人接受,更別說傳承了,而運用新技術新媒體等多種創新形式來演繹,展示我們的傳統文化,才會被我們的師生更加容易接受和喜愛。只有真正的創新才能使我們的傳統文化可持續地保持其生命力。
3.3 培養新生代傳統文化的接班人。
武術展演,古詩詞吟誦,書法臨摹等等,這些歷來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項目。就以我校為例,在我校都開展有相關的社團。從培養學生對這些傳統項目的興趣出發,圖書館和該社團的負責老師群策群力,為培養新生代傳統文化的接班人提供眾多展示的舞臺。
2017年1月,中國中學初中部的德恕樓舉行了《傳承文化,拾珍非遺——徐匯區非遺進校園規模性傳承成果展示》大型互動體驗活動。中國結藝,剪紙、盤扣、漆畫、、棕櫚葉編織、面塑,鉤針編織、絨繡、香囊制作、彩繪油紙等十六個中國傳統文化體驗項目,讓前來參加的師生們趨之若鶩,充分感受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2017年上半年,我校將古詩詞吟誦與中華傳統武術相結合,以“文誦武演”的形式,名為“中華魂,文武頌”主題的活動,參加了4月29日上海市民運動會的展演,受到了廣大的好評。學生們在愉快的武術活動中學到了古典文化,在吟誦中又親近了中華經典。
4結語
中國傳統文化,上下五千年來,幾經興衰變化的嚴峻考驗,表現了極其頑強旺盛的生命力和無與倫比的延續性,使中華民族牢固地凝聚在一起,始終堅強的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中國傳統文化是在中國的自然環境,價值取向,宗教觀念,經濟結構,心理素質,文字選擇,以及眾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基礎上孕育,涵養,成長,發展起來的,是中華民族的物質財富和精神之源。作為新時代的圖書館,要有責任感和使命感,源源不斷地汲取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并以此為目標來培養一代又一代傳承、頌揚、和創新的中華傳統文化的接班人。最終讓中國傳統文化得以發揚光大,從傳統走向現代,從本土走向世界,這對未來中國和世界文明的發展,必將產生無可估量的深遠影響。
參考文獻
[1]楊敏.文化共享工程地方特色資源推廣有效途徑探究 [J].圖書館雜志,2017(9).
[2]范并思.閱讀推廣為什么?[J].公共圖書館,2013(3).
[3]許結.中國文化史[K]. 廣州:花城出版社,2006.
[4]姜義華.中華文化讀本[K].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5]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D].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6]趙潔,馬錚,王雪雅,等.基于微信的圖書館的服務:現狀與服務模式構建[J]. 情報理論與實踐,2014,37(7):90-94,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