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成
[摘 要]教育應以培養創新能力為根本目的,創新源于問題,只有培養學生質疑能力,才能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關鍵詞]初中物理;自主質疑;能力培養
自主質疑,指學習者在強烈的好奇心驅使下,獨立思考,主動設疑問難,追根問底,從而探索新知。隨著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逐步深入,教師的課堂提問意識有了很大的提高,問題一個緊接一個,一環緊扣一環,步步深入,學生圍繞老師設置的問題,思維活躍。但現代物理教學強調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倡學生主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學會質疑問難,進而分析和解決問題。問題是思維的動因,是探究的起點,學生只有發現和提出問題,才會積極認真的思考,努力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課堂提問不能也不應該是教師的專利,也不應該成為對學生的束縛和限制。教師要把提問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要善于通過特定情景的創設引導學生質疑問難。學生自主質疑是課堂教學從教師提問走向師生對話的中間環節。在日常教學中,就培養學生自主質疑的能力方面進行了積極探討。
一、營造自主質疑氛圍,激發學生自主質疑興趣
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具有質疑習慣的學生常常會問自己“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他們積極思考,搜尋頭腦中原有的知識,重新分析、理解,使零星的知識變得系統有序,原有的知識結構更加完善。但要讓學生自主質疑,就要創設有利于學生自主質疑的氛圍。
首先,我通過建立和諧師生關系,激發學生自主質疑興趣。我一方面利用課余時間多和學生交流,主動關心他們,了解他們學習上的困惑并及時給予幫助解決;另一方面在課堂上微笑對待每一個同學,盡量地照顧到各個層次的學生,耐心地傾聽學生的表述,尊重學生。就是偶爾有學生有違紀行為時,批評也總是就是論事,一、二句話帶過,學生感知了就繼續教學。由于建立了平等、和諧、民主、融洽的師生關系,學生無論在課上還是在課后均敢于暢所欲言。雖然有時提問不著邊際,我也注意保護他們的自尊,使他們從教師的鼓勵、肯定中獲得自信。
其次,我通過有效的鼓勵評價機制激發學生自主質疑的興趣。我制定了一套課堂教學鼓勵評價機制:凡是在單元內容學習期間同學若提出一個與教學相關問題的,就可以得1分;若能夠提出一個具有科學性、新穎性、創造性問題的,則不僅予以充分的表揚,還可以得2分,累計的分數沒有上限,并直接加在本單元的測驗成績上。學生對此較感興趣,特別是基礎差的學生,上課認真聽講、思維積極。
二、喚醒意識,指導學生自主質疑方法
教育的本能就是“啟發”、“引導”,也就是喚醒,學生的自主質疑意識也需要喚醒。 在教學中我積極嘗試,如在 “力”這章的第一節課教學時,我要求學生當堂自學,然后請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踐圍繞“力”提問,學生閱讀后普遍認為沒什么問題。這時,我以“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為例,引導學生在概念內涵和外延的拓展上質疑,可以提出如下這些問題:是否力不能脫離物體而存在?是否接觸的物體間一定有力的作用?不接觸的物體間可能有力的作用嗎?在學習“摩擦”這節內容時,圍繞“摩擦”開始質疑:摩擦是否總是存在?如果沒有摩擦會怎樣?產生摩擦的條件是什么?摩擦是否一定是阻力以及摩擦力的方向如何等等。在學習“重力”這節教學內容時,引導學生從知識的來龍去脈中質疑: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那么重力是否就是地球的吸引力?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在理解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時候,引導學生在知識的模糊處質疑:豎直向下與垂直向下究竟有何區別?在幫助學生理解二力平衡時,提出問題:一對平衡力與一對相互作用力有何相同和不同之處。
學生自主質疑意識喚醒后,還學進行質疑方法的引導。我利用英語中的“5w”引導學生進行質疑。例如在學習牛頓第一運動定律時,我就引導學生提出問題:(1)what?牛頓第一運動定律內容是什么?(2)why?為什么要研究牛頓第一運動定律?(3)who?哪些物體符合牛頓第一運動定律?(4)when?在什么情況下符合牛頓第一運動定律(5)how?牛頓是怎樣獲得規律的?
通過一個階段的培養,學生的自主質疑意識有了較大的提高。在探究滑動摩檫力與壓力大小和接觸面間的材料性質和粗糙程度有關的時候,有學生主動提出質疑認為滑動摩檫力的大小是否還可能與接觸面的面積大小有關?還有學生提出質疑認為滑動摩檫力的大小是否還可能與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時的速度有關?
三、選擇載體,提升學生自主質疑的能力
學生自主質疑、在學習中主動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使其成為教學過程中的主動參與者、成為知識的積極探求者。學生在親自探究過程中,動口、動腦、動手,在“做中學”在“用中學”,同學間合作交流,師生間相互對話,各方面能力得到了全面和諧的發展。我認為如果以物理實驗探索活動為載體,一定能促進學生自主質疑能力的提高。例如,在學習“力的合成”這節內容時,我講解了合力、分力和力的合成概念以后,改變原來傳統的教學把什么都關照好以后請學生實驗,而是嘗試讓學生先閱讀教材,然后四人一組,分組討論,再利用提供的器材進行實驗,探究同一直線上二力合成規律。剛開始在巡視中發現學生的誤操作問題較多,只有一組學生實驗操作正確。但我沒有急于點破,而是請有代表性的幾組學生分別介紹他們的實驗情況,請學生共同分析討論。有些學生在介紹時發現了問題:兩個力沒有作用在一直線上;有些學生了解了其他組的實驗后對自己的實驗提出了疑問:用兩個彈簧秤作用時,在同一物體的同一點上,而且兩個力也作用在一直線上,達到的效果(橡皮筋的伸長)與一根彈簧秤作用時相同,為什么得不出結論呢?有些學生對實驗的某些細節進行了思考:是否每次使用彈簧秤都得進行零刻度矯正?學生們在互相討論質疑的過程中達成共識。另外,部分學生提出了新的問題:作用在同一物體且共點的兩個力如果不在同一直線,那么這兩個力和其合力之間有什么規律呢?課上的探究活動延伸到課外,學生的興趣得到很大的提高。有位基礎較差的學生課后這樣寫到:雖然老師沒有請我交流我們組的實驗情況,但當老師表揚我們組實驗操作規范正確時,我感到無比的高興,因為我也出了很多點子。教學實踐表明:學生提出的問題,如果能在教師的指導下實驗探究,學生間互相合作自己解決,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自身質疑的能力,更能增強學生的自我成就感。
總之,培養學生自主質疑能力,不僅是個教學方法、教學技巧問題,而且是個教學原則、教育觀念問題。作為教師必須確立學生主體觀念、師生平等觀念,倡導創造寬松和諧的教學,支持和鼓勵學生對不明白的問題大膽質疑、爭論,使學生不但會質疑,敢于質疑,而且善于質疑,習慣于質疑;同時,教師要樹立教學相長的觀念,對學生提出的疑難問題,也要抱著“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坦誠虛心態度,自己一時不懂的,與學生共同研究切磋,直到把問題解決。